- 时间:2016-05-18
- 点击:6
- 来源:
近年来,肃北县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快速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文化体制机制日趋健全。肃北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2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肃北县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肃北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方案》、《肃北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推动文化发展的规范、指导性文件,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提高市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给予了积极的财政支持。据统计,2011年以来每年县财政预算拨付体育部门的事业经费均超100万元,在举办或参加市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会时,县财政还拨付专项经费,以确保各项体育活动顺利开展,仅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达到2986万元,其中县级2586,上级专项400万。
公共文化基础不断夯实。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了文化中心“四馆合一”、党河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园、民族体育活动中心(赛马场)、军警民综合体育中心、肃北县3D数字电影院、文化体育广场等公共文化工程。四个乡镇,两个社区均设立了综合文体站(中心),内设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等。建成26个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并全部落实了图书配送工作,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及四个乡镇文化站均实行免费开放。积极落实酒泉市政府“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惠民工程任务,共为全县4个乡镇、2个社区、26个行政村,配送了总价值80万元的移动数字设备,总计建成32个数字文化长廊服务点。全县文化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35人,目前现有文化艺术类专业技术人员7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实有人数的56%,有副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18人,初级职称的23人,为全县公共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加大。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发展工作,成立了“肃北县非遗中心”,出台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认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向上申报工作,对全县4个乡镇26个村(居)委会开展了全面普查,普查范围涵盖11个门类31个项目,共收集整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普查项目原始书籍(记录稿)129本(篇),音像资料275盘(张),实物道具11件(把),普查重点项目录像资料78分钟,光盘25张,编纂文字资料计3万多字。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七项。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面落实。实现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及四个乡镇文化站均列入免费开放行列,2012年、2013年,每年落实县文化馆、图书馆、三个乡镇文化站省、市级免费开放经费44万元;2013年以来每年落实美术馆免费开放经费16万元;2014年以来,落实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四个乡镇文化站省、市级经费6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严格按照20%资金补助范围、补助标准配套到位,无欠拨、未拨专项资金情况。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建立免费开放制度,向社会承诺公告规章制度9项,免费开放项目12项。
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建成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所(肃北中学),县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2所(县城小学、蒙古族学校),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3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9人,各类健身活动站(点)9个,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标率达到100%,达标率达到94.2%。以赛马、摔跤、健身操、广场舞、健步走、球类等项目为主的群众健身活动已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健身娱乐已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现有标准体育场地3个,篮球场地17个,田径场2个,露天灯光球场2个,草坪足球场2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76733平方米,人均达到5.12平方米,形成了县城有标准体育场,三个乡镇有综合文化体育活动中心,9个村有篮球场的目标。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经常组织实施以文化为主体的广场文化活动、“三下乡”、“广场电影周”、“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惠民活动,把文艺节目、科技和法律知识和积极向上的电影送到基层、学校、企业和群众中去。举办“美丽肃北我的家·百姓广场大舞台”、迎新春文艺晚会、“千台大戏送农村”慰问演出、“千人合唱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职工羽毛球、牧农民运动会、“体彩杯”职工排球篮球比赛、“梦柯冰川杯”自行车挑战赛、徒步赛、环城赛等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业余生活。每年组织开展“祖鲁节”、祭火、祭敖包、那达慕、社火表演、口碑文学展演、“梦柯海尔罕”蒙语诗歌大赛、蒙古族传统器乐大赛等一系列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绘画摄影、蒙汉书法、手工制品、党河奇石、民族工艺品等各类展览,极大地丰富了全县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