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科教文卫/ 正文
“敦煌粮仓”景点即将开放-科教文卫
  • 时间:2016-08-03
  • 点击:8
  • 来源:

  一道尘封的历史之门,正在缓缓打开。

  在繁华的敦煌市区南大街沙梁巷,有一处鲜为人知的人文景点,随着首届敦煌文博会的来临,即将对外开放。它就是距今230多年的清代粮仓群“敦煌粮仓”,在清代时称“恒丰粮库”,如今称为南关粮仓。

  极具历史价值,建筑结构独特的“敦煌粮仓”,保留着始建于清乾隆43年(1778年)的8栋32间粮仓,建国后一直担负着敦煌储备粮的承储任务。2003年,南关粮仓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定名为“敦煌南仓”。由于年久失修,粮仓的部分墙体裂痕加剧,面临坍塌的危险。

  敦煌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之地,富庶丰饶,是古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和货物商品的集散地。据清道光辛卯年纂《敦煌县志》载:“南仓一处,在南关,计二百六十四间,乾隆四十三年建。”为了保证青海、西藏、新疆的边防稳定,清乾隆43年,朝廷派刘孟将军在敦煌监修粮仓,储备军粮。粮草来源于高台、临泽及新疆等地。乾隆和光绪年间共建400余间,共计72座。到民国年间仅存百余间,在解放前一直属于军供粮库。它为历代中央政府稳定边疆地区和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这里曾驻解放军,后因粮库大部分被拆,上世纪50年代交由地方管理。

  “我的先辈做过粮仓库管。我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记得每年八月五日收粮时,粮库的中心空地上会搭一个戏台,要唱三天大戏。”65岁的粮仓门卫王立德说。

  敦煌市政府多次对“敦煌南仓”进行修缮,尽管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但是在屋顶加厚后,不堪重负的四梁八柱多处出现开裂,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记者在粮仓里看到:整个粮仓全是用圆木搭建而成,原木的材质多是胡杨木,在大梁与柱子的连接处完全是用阴阳卯连接起来的,俗称“四梁八柱”。而今多处梁柱开裂,有的已折断,失去了支撑力。墙面用黄土、砂石、麦秆、泥巴等物砌成,屋顶用黄土、小石粒、芦苇等物和泥巴铺盖。

  南关粮库主任武国兴告诉记者,恰逢文博盛会,敦煌清代粮仓保护工作也被列入议事日程,目前已开始修缮工程的招标工作。这些饱经风霜的“古董”,终于迎来了开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