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7-02-17
- 点击:23
- 来源: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刘晓芳) 推进健康甘肃建设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内容。为正确把握、推进落实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甘肃实际,我省于日前出台了《“健康甘肃2030”规划》。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坚持把建设健康甘肃作为奋斗目标。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上一期的《健康兰州》对《规划》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期将围绕《规划》的主要任务进行解读。
-政策解读
-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健康素养
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不均衡所致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因不合理膳食引起的健康负担损害得到有效控制。
注重全民健身,发挥体育运动在促进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到2030年,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0%以上。
推动我省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到2020年,实现城市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完善健康服务公共政策
持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满足我省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到2020年,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更加紧密,医养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建成符合我省省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服务网络。到2030年,医养结合模式成熟规范运行,为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医疗需求稳定发挥作用。
◆不断提高健康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规范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管理,提高心理疾病人群治疗水平,扩大覆盖率。到2020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75%、治疗率达到60%。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80%、治疗率达到65%。
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推广力度,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到2030年,形成功能完善的血液保障体系。
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效降低交通事故伤亡率。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到一定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总人口的20%,红十字救护员达到总人口的8%。
◆继续提高中医药健康保障能力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每个地市级区域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所有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实现中西医并重方针,加强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医疗机构。
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
◆实施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兰州和河西地区、中部地区、陇东南地区“三大体育板块”建设,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以“三大球”为切入点,着力发展群众参与度高,市场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体育项目,逐步恢复足球、篮球、排球专业运动队,积极兴办特色休闲体育产业,营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和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到2020年,社会办医院床位数不低于总医疗床位数的20%。
◆实施健康扶贫行动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
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使每个贫困县达到“三个一”目标,即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
◆关注提高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水平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到2020年,在全省公立托幼机构中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到2030年,经县级及以上教育部门审批在册的80%以上民办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
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
◆治理改善健康环境
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到2020年,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达到90%。加快推进农村改厕进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到2020年,全国卫生城市比例达到40%,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比例提高到10%。到2030年,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
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持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力度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到2020年,所有政府办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全面实现网上采购,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配送率达到95%以上。到2030年,药品高值耗材供应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鼓励和支持健康科技创新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提升。注重临床新技术、新设备有序引进吸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至3名。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和健康交流合作
紧紧依托甘肃中医药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中心,鼓励和扶持优秀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逐渐了解、认可、接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
◆不断完善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
按照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要求,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