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甘肃农村住房结构持续好转
  • 时间:2013-11-13
  • 点击:39
  • 来源:
   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异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对长期居住在窑洞、简易石板房、土坯房等,且无力自我改造的农户或农村贫困残疾人户住房进行改造补助,全省农村住房结构进一步好转。 

    一、农村住房结构现状 

    2012年,全省农村居民住房面积6092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住房结构中钢混结构房屋面积121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占农村住房总面积20%,;砖木结构2202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占农村住房总面积36.1%;砖土木结构234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占农村住房总面积38.5%。 

    二、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的积极作用 

    我省农村住房结构的转变,不但使农村面貌有了崭新变化,而且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极大调动了我省农民建房的热情,激活了农村建材市场和家庭耐用品消费量,有效扩大了农村投资和消费。 

    一是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我省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规划设计,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注重实用、抗震、美观等性能。对改造户数较多的集中建设点编制规划,统筹协调整合道路、供水、沼气、环保、扶贫开发、改厕等建设项目,使改造后的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如平凉市泾川县结合陇东文化地域特点,建成了以青砖、青瓦、白墙为主体色调风格,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突显了陇东特色。定西市要求就近相对集中建设,达到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集约建设的目的。 

    二是活跃了农村市场。据部门统计数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每年拉动180亿元以上农村投资和消费,政府部门每投入1元钱,能拉动农民建房和装修的相关消费10元钱。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为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提高了农民务工收入。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新农村建设还为农村工匠和就地务农闲散人员开拓了增收途径。一名普通工人每天建房务工收入在100元左右,可就近解决闲散劳动力参加农村务工创收。 

    四是节约资源。我省在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中,注重集约科学规划,每年在超额完成农村住房改造任务的同时,还为农村节约了大量土地,使危旧房屋改造成为一项既利国又利民的“双赢”工程。 

    三、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使全省农村住房结构不断好转。但相比全省农村人口众多、资源贫乏、收入较低、危房改造量大面宽等现状,全省农村住房结构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贫困面大。按部门统计数据测算,全省已改造的危旧房占全部危旧房的46%,还有相当大一部分需要改造。由于各级补助的经费有限,改造任务重,所以制约了农村住房改造的力度。  

    二是重度贫困的农民自筹经费能力弱。在改造中,一些特困户、五保户能力较弱,按照农村目前的建房实施标准,建60或者80平米的住宅需要6-8万元,而对应的补助资金平均在1万元以内,过高的自筹资金使一些村民无力承担,影响了住房改造进展。 

    三是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部分偏远村庄地势偏僻,居住分散,各种基础设施不全,对个别房屋的改造起不到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和长远规划,进行整体搬迁或改造,各种配套建设及经费需求较大。 

    四是规划的执行比较难。在执行规划中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是很高。农村建房的随意性很大,集中连片型不是很高,影响了整体住房改造效果。 

    四、发展建议 

    一是继续搞好政策扶持。以新农村规划为主线,加强完善政策配套,通过农村住房改造,使农村道路、供水、沼气、环保、扶贫开发、改厕、节能等综合考虑,使改造后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更上一个新层次。 

    二是积极筹措农村住房改造资金。除继续争取中央扶持项目资金、彩票公益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外,加强对慈善事业、资金的筹措力度,投入农村住房改造。另外通过农村地区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开发,对部分资金和收益投入到农村住房整体规划建设中。 

    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经济。通过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务农人员比重,增加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主动对老旧住房加快自愿改造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