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22年上半年甘肃省经济形势分析及三季度预测
  • 时间:2022-09-08
  • 点击:588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周弘

    上半年,全省上下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树立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兼顾,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全力打造持续增长的强劲引擎,实施“四强”行动,强化产业支撑,注重投资拉动,着力扩大内需,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筑牢经济发展的坚实底座,持续改善民生,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有力应对超预期困难挑战冲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235.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954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926.3亿元,增长3.8%。其中,二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





图1  2016—2022年上半年GDP及增速

   (一)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一是创新发展成效凸显。启动2022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832家,入库企业较上年增长53.43%,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连续两年增长50%以上,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34家,其中33家培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86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5.33亿元,同比增长36.09%。经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我省首件快速预审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兰州新区科文旅集团科创公司荣获2021年度“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兰石集团新能源核心装备技术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光伏多晶硅领域核心设备制造的完全国产化。兰州大学联合方大炭素在石墨烯储能材料应用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石墨烯交联活性炭复合膜、制备方法及超级电容器电极”正式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二是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决战决胜国企改革,截至6月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经完成,进入全面收官阶段。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制度。营商环境呈现“三上三强”良好态势,印发“放管服”26条,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质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兰州新区与21个省份371个市县区签约跨省事项“套餐办”,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务服务跨省事项“套餐办”。印发《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推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同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突出规模性、连续性、精准性、导向性助企纾困,新出台8项退税减税缓税支持政策和11项延续实施的减税政策。三是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上半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293.4亿元,同比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7%,比重较2021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文旅产业加速赋能,省内首条“如意甘肃•长龙航空”旅游串飞航线正式开通,整合推出以“甘快出发•自驾陇原”“乐享田园•陇上乡遇”等为主题的“甘肃人游甘肃”七大精品旅游线路,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开工。2022年全省绿色项目信贷签约金额达237亿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量扩面、提质增速。制定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实施方案》,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外送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49.5%,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26.1%,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提质增效
      一是工业生产恢复增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采矿业增长12.8%,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分别增长29.9%、26.9%、19.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在17%以上。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1.4亿元,增长33.8%。二是强工业行动稳步推进。我省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甘肃公航旅低碳示范产业园在兰州新区正式开园。甘肃移动“数据中心·甘肃兰州新区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兰州新区已构建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杆引领作用的数据中心园区。印发《省属企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实施新能源产业七大工程,努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出台《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从总量规模、发展质量、工业体系和市场主体四个维度实现“强”的突破。三是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运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8.5%,购进价格上涨21.9%。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5.3%,环比下降0.4%;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0.5%,环比上涨1%。





图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三)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上半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预计夏粮产量341.2万吨,增长3.4%。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代表,重点围绕两个牵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积极将六大特色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要产业,蔬菜产量490.3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74.2万吨,分别增长10%、8.5%。牛、羊存栏同比分别增长3.9%和7.1%;生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10.1%、3.6%、13.0%,家禽出栏下降2.6%。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等出台22条金融细化措施支持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撂荒地调查整治,综合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激励鼓励复垦复耕,科学开展规模化经营。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突出抓好项目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建设、项目资金争取、重点领域项目、项目要素保障,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投资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加快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网上政务服务提质提标,投资建设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投资大盘稳中有扩。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居全国第五位,在去年同期增速22%高基数下,能够保持10%以上的增速实属不易。234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同比增长37%。全省共实施新建、续建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510个,到位资金1931.8亿元,同比增长26.9%。二是投资结构和活力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增长51.7%,制造业投资增长36.7%,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7.1%,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7.1%,均大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交通物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3个领域完成投资990.4亿元,占比超过八成。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1.5%,高于固定资产投资0.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6%,较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新设立市场主体16万户,同比增长16.32%,日均新设立企业228户。三是投资先行指标向好。截至6月底,我省已累计发行政府债券860.3亿元,第二批专项债券发行利率较以往下降10个BP,平均利率3.26%,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下半年全省重大项目开工活动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00个,总投资33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76亿元。





图3  月度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五)消费复苏步伐缓慢
    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增速由负转正,比5月份加快5.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同比下降0.9%,增速比1—5月回升0.5个百分点。基本生活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2%、17.6%和10.7%,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47.3%。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线上促销、东西协作消费帮扶对接、线下推广、万人直播带货等活动,启动“应时优质甘味农产品大品尝”系列促销活动,与120多家企业云签约7.8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普遍温和上涨,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6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环比上涨0.2%。





图4  月度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六)外贸进出口保稳提质
    着力打造班列通关“绿色通道”,创新“班列+整车”“班列+农产品”的监管服务,积极探索创新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与兰州国际空港以及兰州国际陆港“区港联动”海关监管模式,全省外贸保稳提质。一是外贸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325.8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排名全国第8位,增长态势良好。新增7家出境种苗花卉生产企业、5家出境水果备案果园、2家出境水果包装厂。结合全省外贸进出口实际,细化出台14条措施,支持核桃、活牛、苹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拓展全省农特产品国际市场,全省农产品出口值12亿元,同比增长38.8%。二是国际货运班列畅通高效。兰州新区首列“兰州号”南亚国际公铁联运货运班列发车,标志着西北地区省份运往南亚的货物不再绕道印度洋,通过陆路直达,成功搭起了我省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桥梁”。武威市成功开行了首趟去往莫斯科的“天马号”中欧班列,进一步带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挥开放平台作用。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54亿元,同比增长25.2%,占甘肃外贸总值的47.3%。前5个月,全省国际货运班列共发运180列6820车,累计货运12万吨,货值1.78亿美元,三是RCEP稳步推进。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64.2亿元,同比增长40%。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甘肃省首家RCEP经核准出口商,公司出口到RCEP成员国时可自主出具原产地声明,效力等同于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新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金城海关为耐驰(兰州)泵业有限公司签发首份新版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





图5  2016-2022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及增速


   (七)财政金融和货运交通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5.9%,自然口径下降5.7%。其中,税收收入274.6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5%,非税收入171.4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84.7亿元,同比增长10.6%。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335.6亿元,同比增长8.5%;各项贷款余额24967.7亿元,增长6.1%。上半年,全省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24%和0.9%;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分别下降38.3%和40.5%。6月份,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33%和2.7%;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分别下降33.5%和35.8%,降幅比5月份分别收窄31.5和14.4个百分点。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0.8%,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平均值为5.7%,5月、6月调查失业率均为5.5%,较4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202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数量接近19万,较去年增加近3.6万,“金三银四”招聘季遇到疫情防控关键期,我省“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推进就业示范校建设”等30项具体工作措施,完善落实“周统计月通报”“就业督查”“重点群体帮扶”“就业约谈”4项制度,开展了“百日冲刺”专项就业活动、“全省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2022年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雨露计划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等,探索智慧校园招聘模式,组织重点行业、联盟类线上招聘会,在“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的高质量就业信息服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着力稳住脱贫人口就业,深化拓展津甘技工、鲁甘人才、西部海员等东西劳务协作模式,1-6月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2.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4.6%。依托天津市、山东省职业技能培训优势,谋划开展“甘味”品牌职业(工种)培训,将兰州牛肉拉面、临夏砖雕、东乡手抓等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影响广泛的“甘味”品牌职业(工种)模式向东部协作省市有关职业(技工)院校、实训基地、行业企业进行输出推广。
   二、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22年全省高效毕业生数量近19万人,较2021年增幅达24%,受新冠疫情冲击,“金三银四”招聘季遇到省内疫情防控关键期,省外就业渠道隐形受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将延续全年。二是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芯片、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较大。从先行指标分析,第二产业连续6个月当月用电量同步下降,6月当月,工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行业用电仍处于同比下降态势。机械、建材、医药等规上工业增加值呈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机械装备的出口,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和商品房销售回落,抑制水泥、钢材需求增长。三是房地产市场压力聚增。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1-6月累计增速6.3%,已连续14个月回落,需求端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20.6%,连续3个月负增长。自年初以来,从中央到省上陆续释放利好信号,但房企投资信心仍未见明显恢复,预计从政策端传递到投资端还需一段时间。四是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受不确定性增加、收入增长预期走弱、消费场景减少、工作生活半径缩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维持较低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减弱。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9%,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下降1.1%、0.1%,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分别下降6.1%、0.2%。
    三、三季度经济形势研判
    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面临新冠疫情持续流行、俄乌冲突悬而未决、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全球通胀水平攀升、产业链循环不畅、能源外部压力增加等多重挑战,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已被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大大削弱。6月份,国际能源、非能源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82.3%和12%,美联储加快加息缩表,欧元区开启加息周期,股市债市波动加剧,国际金融风险上升。7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PMI)51.2%,较6月份下降1.1个百分点,为2020年7月以来新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将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2%、2.9%,较之前的预测分别再次下调0.4个和1.2个百分点。
    国内疫情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目前国内疫情仍呈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严重制约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恢复,居民就业增收难度较大,影响消费能力提升和房地产销售。生产端快速恢复带来的出口红利,随着全球外贸增速回落叠加我国外贸出口占比已处高位,以及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生产相继恢复,我国出口增速下半年难以再次快速提升。7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位于临界点以下,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经历了几轮疫情冲击,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改革红利持续凸显,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科技创新亮点频频,应对经济下行政策更加精准,稳增长合力正在加快形成。基建投资稳增长和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下半年仍会持续,2022年的总体趋势是一季度经济正常恢复,二季度多重困难叠加,经济再度下行,三季度积极变化明显增多,内外循环优化畅通,产业链供应链重新恢复,全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势头,中国社科院预计我国经济增速下半年有望达到5.5%。
我省处在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交汇点。我国经济总量大、市场广阔、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全国发展“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逐步显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逐步优化,预计全国经济三季度将回归正常轨道,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甘肃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倾斜政策叠加、市场利好叠加的振兴机遇越来越凸显,全省经济形势总体判断是“逆势而进、稳中向好”。一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发展新蓝图。甘肃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提出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更加坚定了全省上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心。第二十八届兰洽会将有力促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促进投资贸易、展览展销,助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二是中央倾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兰州获批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并入选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2022年北方清洁取暖支持和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嘉峪关入围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行列;金昌、天水、兰州新区纳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平凉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庆阳市与天津市建立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地区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五年期内,中央继续实行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单位帮扶机制,对我省而言是难得机遇。三是投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国家提出按照“应开尽开、能开尽开”的原则,加快推动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上马实施,加快保供煤矿手续办理,推动能源领域基本具备条件今年可开工的重大项目尽快实施,甘肃省论证多年、期盼多年的白龙江引水、平庆铁路、陇电入鲁、新能源基地、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迎来重大利好。新增专项债券全力支持我省兰张三四线、天水至陇南铁路、中川机场三期、棚户区改造、农林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2022年下半年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00个,年度计划投资876亿元,为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奠定了坚持基础。同时我省发展面临“大块头”企业产能受限、小微企业活力不足、链孤岛型产业偏多、隐形债务风险偏高、人口净流出严重、生态环保任务重、营商环境有差距等短板制约。
    综合分析,在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保持回升势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在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左右,外贸进出口突破450亿元。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夯实投资消费动力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做好项目谋划储备,落实好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强化土地、用能和环评等保障,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武威至张掖客运专线、跨省输电通道、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重点项目,倒排工期,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率。把握工业投资良好形势,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投资,不断完善和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加大“三化”改造投资。提升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牵引作用,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区域和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规范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发行基础设施领域REITs有关工作。统筹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抓住节假日“补偿式消费”,组织开展商旅文体融合,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刺激家装消费,推动餐饮服务提质升级,加快餐饮企业数字化赋能,提振餐饮消费。鼓励发展智慧商店,加快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发展特色街区、特色商圈,培育消费升级载体。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行动,培育一批消费帮扶示范企业和社会组织。推动大型综合生活超市进驻乡镇、中心村,保证“基本性”消费量质齐升,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消费环境,营造诚信销售网络,持续推进“放心消费在陇原”示范创建活动,保证城乡消费者安全消费。降低我省日用消费品加价率,适当扩大日用消费品进口量,优化商品种类,扩大进口免税范围。
    (二)强化“一带一路”最大优势,用足RCEP最新机遇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是我省对外贸易的大块头,要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需求,选好产业门类,持续提升工业品、服务贸易、特色农产品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优势,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稳定市场,促进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把我省出口这架“弱马车”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动力。抢抓“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产业迅猛发展机遇,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海外仓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再上新台阶,完善多式联运为主、中欧班列辅以中欧卡航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力争国际班列开行数稳定增加,运营效率不断提升。用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计规则,做大做强与RCEP成员国新材料、通用设备、种子等特色产业的商贸合作,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产品进口。稳定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铜精矿、镍精矿、锌精矿、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进口,保障全省以及全国原材料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聚焦提升“一核”力量,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兰州和兰州新区是“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中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也是强省会行动的主阵地。把兰州新区作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首选,加大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内受灾、避险易地搬迁移民主承载地,全面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力,举全省之力、聚甘青宁蒙之势、引全国之商,把新区做大做强,全省能耗指标、产业承接重点向兰州新区倾斜,推动新一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热潮,为国内产业链安全作出新贡献,引领兰白定临主动寻求协作分工和错位发展,打造国家名副其实的西北经济增长极。兰州市着力加强双循环背景下国家战略支点建设,主城区重点强化“精致兰州”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改造升级,充分放大“黄河之滨也很美”品牌效应,优化主城区功能布局,塑造风光秀美、生态宜居、文化深厚、幸福美好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省内产业转移要防止简单的“做强新区,做空兰州”,打通兰州和周边县区快速交通网络,做好“通”“聚”“强”文章。
   (四)科学有序落实双碳战略,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增长点
    统筹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立足甘肃省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协调推进疆煤入陇增供,稳定提升蒙煤入甘能力,全力做好全社会保供电工作,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要、减排成本、减排影响等多目标条件,确定主要领域、重点行业的碳达峰目标和优先顺序,分类制定能源化工、有色冶金、钢铁水泥等重点产业的碳达峰时间路线图、施工方法图。突出构建绿色多元新能源供需体系,绿色能源是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有利支撑,持续提升风光电装机容量,增加光伏、光热、风电、储能等绿色能源供给,加快推动我省11个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推动提前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等多重目标。提高绿色新能源调配和利用水平,对接发达省份“双碳行动”方案,畅通外送通道和就近利用两个通道,开拓更多省外新能源电力需求市场,最大限度发挥省内消纳能力,加快推进“零碳”产业园和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打造发、输(配)、储、用、造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牵引。


    作者简介:
    周  弘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
    张  帆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马红祥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韩  磊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张旭春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