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张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时间:2009-05-05
  • 点击:1254
  •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全区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以完成“九五”计划为标志,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为今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世纪初的5到10年,是全面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再造张掖”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认真回顾总结“九五”、重新审视区情和准确把握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行动纲领,勾画宏伟蓝图,对推动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九五”计划胜利完成,为“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五”期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如期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九五”年均增长11.1%。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51∶25∶24调整到42∶29∶29。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19亿元,年均增长11.3%;二是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成使用,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种子、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形成了14个特色农产品基地。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72∶28调整为52∶48,农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5%。1998年全区农村整体实现小康目标,开始向宽裕型小康迈进;三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生产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11%;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6亿元,是“八五”的3倍;五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005万美元,是“八五”的5倍,招商引资4.6亿元,是“八五”的10倍;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0%,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卫生及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60元。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重视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城市化水平低;农业所占比重过大、农产品特色优势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缺少竞争力强劲的大企业,尤其是能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弱,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地方财政困难;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慢、规模小、比重低;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明显,对外开放层次不高;信息等高科技与经济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仍有明显差距。

  二、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加入WTO等,将更有利于我区发挥后发优势,充分享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后发性利益,大胆借鉴和引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与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金、两种资源来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央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提出将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实行更大的倾斜政策,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于加快全区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以上诸多因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去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逐步弱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素质不高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传统农业和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市场竞争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能发挥优势,抢占先机,就可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丧失机遇,落后于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形势,以及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使我们处于一种不进则退的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发展趋势,切实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我区经济和社会在“十五”期间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把发展作为主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再造河西”战略,构筑壮大支柱产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全面推进市场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力争特色经济、龙头带动、技术创新、节水农业、机制转换处于领先地位,努力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较高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再铸“金张掖”辉煌。

    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新思路,求得新发展,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力争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超前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缓解“瓶颈”制约,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增长空间,提高质量和效益,着力培植壮大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能够带动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以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

    四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有效需求为目标,把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摆在优先位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创新为动力,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重点培育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

    六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区经济建设。

    七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大开发”和“再造张掖”战略的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具有鲜明区位优势的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农村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力争把张掖地区建成全国一流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l08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5.5%,第三产业增长14.1%;2010年达到190亿元,后5年年均增长12%,提前实现翻一番。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力争达到1000美元。

  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调整为32∶35∶33。
  城镇化水平2005年提高到3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250亿元左右,比“九五”增长3倍。

  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7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4000元,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5年达到6800元,年均增长7%。

    总人口2005年达到1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8‰以内。


    第三章 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着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服务业,通过培育壮大高效节水农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一、二、三调整为2005年的二、三、一,2010年的三、二、一。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产业化

    “十五”期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节约用水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

  优化农业结构与生产布局,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重点搞好粮食、果蔬食用菌、草食畜、轻工原料四大产业开发。扶持发展沙产业、花卉业、新特种养业等新型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粮食产业开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压缩水稻、带田等高耗水农作物,加快发展种子产业,发展玉米、油料、蔬菜、花卉为主的农作物制种100万亩,力争建成西北较大的农作物制种基地。发展高油、高淀粉玉米50万亩,高蛋白小麦100万亩。依托龙头企业,狠抓加工转化,实现由原粮生产大区向加工转化强区的跨越。

    ——果蔬、食用菌产业开发。建设20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和10万亩优质苗木基地。以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为突破口,建设20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10万亩高效日光温室、10万亩蕃茄为主的精细蔬菜基地。加快果蔬、食用菌深度开发,大力开拓区外市场,力争建成西北地区较大的果蔬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草畜产业开发。建设5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以推广华特猪品牌和皮埃蒙特肉牛、波尔山羊、珍稀畜禽为重点,发展工厂化集约经营和小群体大规模养殖,建成100万口瘦肉型猪、40万头优质肉牛、100万只优质羔羊肉羊、1000万只珍禽的畜牧业商品基地。

    ——轻工原料产业开发。发展100万亩“双低”油莱、5万亩啤酒花、20万亩优质中药材、60万亩脱毒马铃薯、20万亩酿酒葡萄、30万亩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依托龙头企业,狠抓深度系列开发,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大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粮食、果蔬食用菌、草畜、轻工原料四大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强、加工链长、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利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能够推动我区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大力扶持玉米、油料、食用菌、三倍体毛白杨、葡萄、中药材、红枣、大蒜、蕃茄、优质牧草及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加强以科技、运销、金融、信息为重点的多形式、多成份、高层次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搞活科技服务市场,健全农村信息网络,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引导乡镇企业加速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并向县市工业开发区和重点小城镇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二次创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组装、高效率运转的原则,加快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现代化农业示范样板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全区农业高效发展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草场承包。进一步健全对农业的保护、支持体系。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进一步加强沿山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抓好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巩固提高扶贫成果,使贫困户逐步向小康迈进。

    加快肃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畜牧、土地、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二)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化

    在搞好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为重点,突出抓好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的总体规模、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地方工业的跨跃式发展,依靠 “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推进我区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把工业培育壮大为第一大产业。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轻工食品、建材、化工、有色冶金四大产业:

    ——轻工和食品工业。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使其成为我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搞好15万吨柠檬酸、10万吨药用级无水萄萄糖、10万吨葡萄酒、民乐大蒜、临泽红枣、肃南鹿系列产品加工、高台和张掖蕃茄酱扩建、5万吨马铃薯雪花粉、10万吨马铃薯颗粒全粉、10万吨高烹油、15万吨新闻纸、8万吨麦草浆板生产线、50万吨草块(粉)生产线建设和黑木耳深加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节水设备和器材制造工业。

    ——建材工业。压缩传统建材,发展新型建材。按照建大压小的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在压缩小水泥、小砖瓦的同时,重点建设6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12万立方米承重墙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搞好地区建材总厂、人造板厂技术改造,开发高附加值的人造板材产品,积极开发高档石膏装饰材料。

  ——化学工业。重点是改造提升化肥工业,发展精细化工,搞好16万吨合成氨技改扩建和煤改气工程,建成l万吨超强吸水树脂生产线、10万吨固脱(硫)添加剂和8万吨催化剂生产线,建设滨河集团精细化工项目,做好临泽含碘凹凸棒石、山丹高岭土资源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

    ——有色冶金工业。重点是开发肃南铜矿和钨钼矿资源,建成肃南白居里、石居里铜矿的开采和粗选生产线,搞好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粗铜和铅锌冶炼加工。依托能源大区建设,搞好能源转化,发展硅铁、有色金属电解等高耗能工业。

    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企业改革,使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竞争性行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现有8户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再组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壮大“地级队”。积极创造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的要求,推动形成2—3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企业集团上市融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的名优新特产品。加快张掖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和聚合优势,增强辐射功能。

    (三)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市场化

  按照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商贸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优化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公平竞争。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业务代理、中介服务、法律服务、会计事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力争使服务业在总量和水平上有大的扩张和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9%提高到33%,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目前的25%提高到30%。使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要充分利用我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搞好肃南马蹄寺、东柳沟、海牙沟风景旅游区、康隆寺国际狩猎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山丹自然风景区、临泽双泉湖垂钓园、高台骆驼城遗址等开发建设,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具有“金张掖”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培育成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现代物流业。在继续发展传统商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商品零售网点,强化售后服务的同时,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网上交易等先进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重点建设集散容量大、辐射范围广、交易效率高的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河西粮油批发市场、张掖西部工业品批发市场、临泽昭武市场等一批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批发市场,提高其物流设施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形成以各类批发市场为中心,县城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乡镇小型市场和商业零售网点为基础,布局合理、品种齐全、快捷畅通的商品营销网络,实现传统商贸流通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3%。

    ——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金融保险部门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探索建立非国有金融机构,引进区域性和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开辟和扩大金融保险服务的品种和范围,努力开拓农村金融保险市场,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保险体系。

    ——房地产业。以完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和开放住房二级市场为先导,大力推进住房商品化,加快培育和开放房地产市场步伐。面向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配套服务,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活动,积极拓展物业管理覆盖面,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业。开拓家庭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鼓励多种所有制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着重发展家庭服务、幼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各类社区服务。

    ——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加快事业单位的改制步伐,社会事业中适宜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企业化和民营化。重点是推进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产业化,加快发展资产评估、业务代理和广告、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力争使全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一)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大中小并举、突出节水的原则,以水利骨干工程为龙头,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要以国家实施黑河流域节水工程为契机,加快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完成洪水河、梨园河、大满、友联、西浚、盈科、马营河、大堵麻河8个大型灌区改造,老军寺沟、童子坝、上三渠、板桥、沙河、六坝、罗城、明花、黑河沿岸打井等黑河流域东片节水改造,李桥、瓦房城、双树寺、小海子4座病险水库加固,草滩庄、梨园河、酥油口3个渠首工程的改建和黑河西总干渠下段配套工程;抓好灌区节水改造,高标准衬砌干支渠1500公里,打机井1875眼。干支渠衬砌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完成田间配套150万亩,完成高新节水面积115万亩。全面实施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40万亩节水灌溉工程、200万亩管道灌溉工程和六县市农村人饮工程;开工建设梨园堡水库、酥油口水库、山城河水库、李—祁输水管道工程;继续搞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抓紧完成引大济黑、引大济西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在后五年开工建设。

    (二)交通建设

    公路方面,围绕“两横六纵”8条公路的规划目标,突出高等级化建设和路网改造。2005年前完成GZ45线山丹—元山子段高速公路改建、省道213线改建、莺落峡—西水公路、山丹—阿右旗战备公路和1400公里县乡公路建设;开工建设肃南—青海八字墩公路、军马场—民乐—金塔寺和马蹄寺—张掖公路、张掖—板桥—罗城—金塔公路。同时,搞好张掖和各县客货运场站设施建设;铁路方面,积极支持武南—张掖铁路电气化改造;民航方面,争取2005年前完成张掖机场航站设施建设,开展民航业务,开通连接区外的空中走廊。通过努力,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66公里,新增高速公路204公里,二级公路417公里,三级公路218公里,2005年前实现地县通三级以上,县乡(镇)通四级以上公路,村村都有柏油路,形成以“两横六纵”的公路网和横贯东西的电气化兰新铁路复线及张掖机场为支撑的立体交通骨架。

    (三)能源建设

    以黑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电源建设与电网改造并重、水电与火电并举。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沼气、农作物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2005年前完成全区农网改造和张掖市城网改造的同时,搞好110千伏变电工程建设和县城电网改造。建成张掖120万千瓦火电厂一期工程、张掖330千伏枢纽变电站一期和龙首、龙首二级、小孤山、大孤山水电站,全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5—58万千瓦。配合搞好乌鲁木齐至上海天然气管道建设,争取在张掖开口。2010年前,完成黄藏寺、三道黑沟、臭牛沟、三道湾、松木沟等五个梯级电站和张掖12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全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0万千瓦,使张掖地区成为全省能源大区和能源富区。

  三、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生态建设

    坚持“南拓青龙、中扩绿洲、北退黄龙”的方针,保护与建设并重,治理与开发并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以祁连山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荒漠化治理为重点,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200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1.6%,祁连山森林覆盖率达到17%,沙荒化治理率达到2%,城市(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0%,草原保护和建设、土地开发保护利用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控制。

    祁连山天然林保护工程。2005年前完成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育草100万亩。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搞好生态移民,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祁连山区农牧民逐步向开发区迁移,解决林牧矛盾。
    荒漠化治理工程。2005年前实施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日元贷款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34万亩,其中:营造防风固沙10万亩、种植葡萄4万亩、封滩育林育草17万亩,促使绿洲向沙区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5年前结合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0万亩,重点是祁连山沿山区低产田、黑河沿岸沙化、盐渍化耕地、绿洲中部低产田。其中:退耕还林12万亩(经济林6万亩,其他6万亩),退耕种植优质牧草18万亩。

    优质种苗基地工程。2005年前建成10万亩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年出圃各类优质苗木5.2亿株。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综合治理为目标,以源头治理、库区绿化、河岸绿化、干支渠绿化为重点,实施灌木林保护、植被恢复,人工影响天气,调水、节水、保土,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创新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沿黑河建成一条绿色长龙,保护好母亲河。

    (二)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法制教育,推动环境宣传社会化,增强各级决策者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法制观念。用市场经济办法,建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形态体系,按照“污染者罚款、损害者补偿、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加强环境的动态监测,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收费制度,实现降低污染的目的。在项目经济评价分析中,将环保价值折算成价值量,因污染而造成社会负担和成本大于企业效益的项目实行高收费,污染严重的不准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多渠道、多政策、多方法筹措环保项目建设资金;结合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推广城市清洁生产的同时,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设备,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区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和改造步伐,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和水平。

  四、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完善数字公用通信网络为基础,建设张掖电信枢纽和提升发展金张掖信息港为核心,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入厂、入村、入校、入户的步伐。全面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张掖电信枢纽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高速宽带数据传输网络,面向企业、面向政府、面向社会,初步建成覆盖全区、联接全国、通向世界的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利用成熟、先进、实用、经济和有较强扩充性及升级换代性能的信息设备,把金张掖信息港建成全区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发挥已建成电信网的优势,扩大联合,推动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逐步扩大电话、有线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建成以张掖为中心的信息走廊。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的10部/百人,2005年达到20部/百人。

    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政府部门要规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做到数据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国家“金关”、“金税”、“金桥”、“金卡”等工程的实施,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尽快建立为企业和消费者使用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公共服务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支柱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网络营销;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

    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城镇化,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城镇用地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体系,强化城镇功能,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2005年,全区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

    (一)城镇化发展方向

  张掖市按照构建河西中心城市的目标,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聚集功能;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调整适合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经济结构。2005年,市区人口达到2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3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经济总量跃居河西首位。经过10—20年的努力,建成全省一流的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

    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五县县城,适度扩大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完善县城道路、供水、通信、环保、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提高社会发育程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有效发挥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抓好现有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择优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小城镇,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完成张掖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区道路改拓建等工程,搞好停车场、公交车站的配置建设及城市道路出口与过境公路的衔接;抓紧实施五个县城区供水扩建工程,力争每个县城建成一个集中供热工程、污水处理和排放工程,一个垃圾卫生填埋设施;中心小城镇重点抓好区域内给排水、道路、通信、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促进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产业化,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一)科技发展

    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择优确定区域科技有所作为的领域和方向,以高新技术引进嫁接、集成配套、示范推广为主线,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对已在我区广泛推广的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日光温室、模式化栽培、高效节水、良种繁育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巩固提高,发挥综合效益,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植一批科技型企业,健全科技推广普及体系,形成一批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和科技攻关,提升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提高工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努力把15个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示范样板。

    从多方面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健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技术监督、科教培训、科技管理五大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二)教育发展

    把教育放在超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和调整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基础教育。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为重点,发展各级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05年,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2005年,力争1~2所学校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标准,3~4所学校达到省级重点职业高中标准。

    成人教育。以推进岗位培训为重点,2005年,力争每年有80%以上的劳动力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各类成人教育适应全员培训及教育终身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通过省、地共建,全力支持办好河西学院,使其成为我区乃至河西地区培养高层次建  设人才的基地。努力办好党校、电大和自学考试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2005年前,90%的学校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网。

    (三)人才开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开放、流动、竞争、择优的人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调整人才分布。

    继续实施“千名科技人才工程”。围绕经济建设重点,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求所为”的原则,积极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

    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造就一批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实践考验的各类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

    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市场准入、经济政策等方面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允许其进入国民经济大部分领域。有进有退,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通过改制改组,使国有资本从一些中小企业退出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来。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搞好协调服务,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排忧解难,及时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资金融通、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引导非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实现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过千万、超亿元的私营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力求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和效益上有一个大的提高,比重由32%提高到60%以上。

  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发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社会劳动力在城乡间、县市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间的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实行劳动预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失业预警系统,及时、准确掌握劳动力资源的市场状况。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

    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建立规范的消费信贷制度,培育住房、通讯、旅游、教育、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十五”末轿车开始进入部分家庭。

    加快形成管理体制统一、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资金多元化、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失业、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行政、事业和企业的所有人员纳入基本社会保险范围,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管理。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城镇低收入人员基本生活。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卫生保健,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公益性卫生单位与经营性卫生单位分开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地县市医院为依托,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地区医院住院部大楼,2005年每千人床位达2.5张,千人医生数达到3人,使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拓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文化事业,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建设好张掖市博物馆,科学宫,图书馆,青少年、妇女、老年活动场所以及各县“三馆”、乡镇“三站”等设施。巩固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

  搞好地区体育中心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计划生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保持人口增长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法律保障。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创建“河西精神文明建设模范走廊”、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等形式,组织开展有声势、有力度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各项文化事业,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要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密切军地军民关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进一步建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厂务、政务公开;深化法制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规划确定的任务;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切实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司法、执法水平,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认真研究解决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坚决取缔邪教组织,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促进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十五”计划,提高“十五”计划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五”计划的实施上来。

  二是树立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的意识。打破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破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从自我封闭的意识中解放出来,摒弃因循守旧、划地为牢的观念,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面向大市场,增强竞争意识,寻求发展空间。

  三是树立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意识。以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树立敢想敢干、谋大事、抓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雄心壮志。

    四是树立服从大局、服务中心的意识。“十五”计划展示了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施“十五”计划这一大局和中心,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确保“十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

  加大改革力度,着力体制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一)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思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采取出售、拍卖、破产、解体、租赁等形式,使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行业,促使企业进行产权转让,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规范的监督机制,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有效形式。

    (二)投融资体制改革

    以缩小政府投资领域,简化政府审批程序,拓宽融资渠道为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投资决策体制,建立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机制,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领域,疏通社会投资渠道,把启动民间投资作为加大投入的关键来抓,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向竞争性行业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委托管理、租赁经营、投资入股等方式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政策性投资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利用外资及全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体制。

    (三)完善地方财税体制

    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在总结张掖市农村税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适当集中财力,支持财源大户和地区重点产业化项目,努力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坚持依法征管,积极推进征管改革,不断完善征管手段,规范收费管理,实现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加快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步伐,积极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管理措施。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严格财政监督。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稳固平衡有劲的地方财政。

    (四)转变政府职能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地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由过去主要依赖政府行为向主要依靠市场运作的转变,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放在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法规和规范市场行为上来,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和熟悉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找出利用机遇的途径,寻求化解挑战的办法,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坚决破除市场壁垒,以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尤其软环境,废止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性限制和障碍,营造一个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热情服务的行政环境、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配套的招商环境,以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商家参与我区大开发,推进区域性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横向经济大联合;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各种经济成份来我区设立商务机构或分支机构,以参股、收购、承包等形式。参与我区企业改组改制。支持开办兰州海关张掖办事处,进而发展保税区,开发一批出口创汇产品,建设和壮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筛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项目,面向国内外招商,吸引直接投资,并抓好跟踪落实,提高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四、实施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

  选择一批能够推动我区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牵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从领导力量、工作力度、前期工作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实行领导联系、部门负责、定期报告、动态管理四项制度,确保“十五”期间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50亿元左右。全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五、加强党的领导

  确保实现“十五”计划目标,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肩负的历史责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始终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执政水平,特别是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坚持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发扬党的优良作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反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展望新世纪,任重道远。面对国内外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对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历史责任,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实现“十五”目标、“再铸金张掖辉煌”而努力奋斗。

张掖地区“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计算<?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单位

2000年实际 “十  五  计

2010 年计划

后五年均增长(%)

2001- 2010年年均增长(%)

2001年计划

比上 年增 (%)

2002 年计划

比上 年增 (%)

2003年 计划

比上 年增 (%)

2004年 计划

比上 年增 (%)

2005年 计划

比上 年增 (%)

“十五”年 均增长(%)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64 69.4 8.5 76.9 11 86 12 96.3 12 108 12 11 190 12 11.5
第一产业 亿元 26.8 28 5 29.4 5 31 5 32.5 5 34 5 5 44 5.3 5.1
第二产业 亿元 18.6 20.6 11 23.8 15 27.8 16.8 32.5 16.8 38 16.8 15.5 72 13.6 14.5
第三产业 亿元 18.6 20.8 12 23.7 13.4 27.2 14.8 31.3 14.8 36 15.0 14.1 74 15.5 14.8
()三次产业比重 %                              
第一产业 % 42 40   38   36   34   32     23    
第二产业 % 29 30   31   32   34   35     38    
第三产业 % 29 30   31   32   32   33     3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5120 5508   6055   6719   7465   8308     14074    
()农业增加值 亿元 25 26.2 5 27.4 5 28.8 5 30.4 5 32 5 5 41 5.1 5.1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3.6 15.1 11 17.4 15 20.4 17.2 24.2 18.6 28.7 18.6 16 56 14.3 15.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4.4 4.87 10.6 5.6 15.8 6.6 17.8 7.9 19.5 9.5 19.5 17 19 14.9 15.9
()乡镇企业增加值 亿元 17.36 20.7 19.3 24.4 18 28.8 18 34 18 40 18 18.2 100 20 19
()农民人均纯收入 2860 3000 5.0 3200 6.7 3440 7.5 3700 7.6 4000 8.1 7.0 6000 8.4 7.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4809 5210 8.3 5560 6.7 5940 6.9 6360 7 6800 7 7 10000 8 7.6
()财政收入 万元 4.19 4.49 7.2 4.9 9 5.5 12 6.2 13 7 13 10.8 12 12 1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2.93 3.18 8.5 3.5 10 3.9 12 4.4 12 4.9 12 11.0 8.6 12 11.4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5.4 17.2 11.5 19.6 13 22.1 13 25 13 28.3 13.2 12.9 52 13 12.9
(十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6.6                 250          
(十二)总人口 万人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5    
人口自然增长率   7.9   8   8   8   8     7.6 7.6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2005年为“九五”、“十五”累计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