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2-05-28
- 点击:1
- 来源: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起步之年。做好2011年的工作,对巩固当前经济继续向好的良好势头,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宏观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十分复杂,无论是开展宏观调控还是深化体制改革,都面临一些“两难”选择。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投资者、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亚太地区总体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尚未摆脱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严重,金融体系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主要货币汇率动荡加剧。
从国内看,我国的政治优势,市场潜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以及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不断提升,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运行中制约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仍然较多,物价持续上涨压力较大,加快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民生领域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社会反映强烈。
二、国家政策取向
2011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调控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履行好宏观调控和运行调节职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热点消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二是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要善始善终地完成4万亿元投资计划续建、收尾项目,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前期工作具备的重大项目建设。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强化项目稽察。三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和预案。
(二)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稳定价格总水平。抓好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和储备吞吐调节,确保市场供应。增强调控针对性,建立健全重要农副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三)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温室大棚建设,支持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继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创新投融资体制,深入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启动重大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五)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方面,组织落实好西部大开发新千年规划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落实差别化区域规划和政策方面,发挥好已出台的重点区域规划和政策措施作用,抓紧编制京津冀都市圈、陕甘宁革命老区等规划和意见,深入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抓紧制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六)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严格落实目标责任,继续开展省级政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加强重点工程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开展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中央财政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全面开展低碳试点。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进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重大工程,加大对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三、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11年,随着国家出台支持甘肃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但就保持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而言,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确定性。从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看: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四省藏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1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并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这些都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十一五”以来,我省基础设施、产业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为“十二五”起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增强了我省加快发展的动力。
从制约因素看: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将对我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带来一定影响;国家继续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将对我省保持工业快速增长形成制约;我省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影响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我省经济总量小、城乡居民收入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动力不足,物价持续上涨也会对消费形成制约。
四、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1年,全省经济要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继续着力强化发展基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持政策。把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支持藏区发展等支持政策和全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抓紧启动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重点项目,发挥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争取国家批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兰西格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发展指导意见》。
(二)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牢牢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尽早着手谋划一批与之衔接的重点项目,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兰渝、西平、天平、兰新二线、兰州至中川机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宝兰客运专线、干塘至武威增建二线、包兰线银川至兰州铁路扩能改造。建成天水至定西、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宝天天水过境段、永登至古浪等高速公路。加快兰州至永靖沿河快速通道、兰州至中川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临洮至渭源、白疙瘩至明水、兰州南绕城等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通县二级公路。建成金昌机场、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全面启动实施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力争完成酒泉风电基地二期80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核准,年内建成300万千瓦装机。积极推进酒泉风、光、电产业园和河西地区30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设。二是努力推动项目前期工作,严格项目前期工作程序、落实项目评审制度、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加强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环评等环节工作。三是不断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继续开展项目督查稽查。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加快推进“4个千万亩工程”和新增50亿斤粮食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推广高效旱作节水技术,抓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建设,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继续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努力提高农民转移性和经营性收入。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进传统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抓紧谋划发展新型高载能产业的相关工作,提高资源就地利用转化能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任务,抓紧培植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抓好节点城市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兰州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全面落实《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着力构建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产业互补的陇东大型煤电基地,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推进“一区七基地”、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和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培育。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施好兰州大气污染、黄河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规划对促进就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收尾工作。根据国务院《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省政府《舟曲灾后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全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做好粮、油、肉、蛋等民生价格以及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慎重出台政府调价项目,把握好调价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推动省属企业与优势企业对接。完善落实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和水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机电、高新产品出口,扩大资源型产品进口。做好“兰洽会”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健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和配备使用各项制度,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事、管理、运行、补偿等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投融资市场化改革进程,探索成立我省大型国有投资集团公司,积极引进央企、国内外投资银行等战略投资者。努力启动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李世林 孙瑞民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