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
- 时间:2009-03-12
- 点击:0
- 来源:
一、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市州、各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按照“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思路,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国债投资方向,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不断增强项目意识,确保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顺利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8%。其中,城镇完成投资790.22亿元,增长19.41%(含房地产开发投资85.75亿元,增长18.97%);农村完成投资84.31亿元,增长15.21%。分析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始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近几年全省经济增长趋势看,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已有所显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自1998年到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为4523.3亿元,年均增速16.18%。2005年比上年新增投资规模118.5亿元,是历年来我省投资增长最多的一年。这是我省紧紧把握国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的结果,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92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甘肃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一五”开好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效益显著。省政府确定的37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989.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4.4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275.6亿元,到位资金241.9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100.4%和88.2%。在37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续建项目26项,当年计划投资165.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85.3亿元,占年计划的112.1%。年内建成及部分建成15项,占年计划的57.7%。GZ45线临泽至清水、GZ45线清水至嘉峪关、GZ25刘寨柯至白银三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全省路网结构明显改善,交通能力大大提高,投资效益开始显现。兰新铁路兰州至武威二线主体工程大部分已基本完成,乌鞘岭隧道工程全线贯通;兰新线敦煌铁路正线工程已建成通车,进一步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客货运输能力和质量,为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小峡水电站、窑街劣质煤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已建成发电,张掖电厂一期工程一号机组并网发电,全省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13万千瓦,缓解了我省电力供需紧张的矛盾。兰州卷烟厂易地改造项目、华亭煤业集团华砚煤矿千万吨扩建改造项目已建成投产,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新建项目11项,已在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三)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投资增长继续成为亮点。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下,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向第二产业聚集的态势。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村及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02亿元,增长7.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2.65亿元,比上年新增投资规模38.3亿元,增长21.51%,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成为产业投资增长中的亮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31.29亿元(含长庆投资27.91亿元),比上年新增投资规模43.19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3.55亿元,增长18.49%。
(四)国家投资的大力支持,为我省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我省共争取到国家投资58.79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24.82亿元,国债专项资金33.97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能源等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缓解了我省急需的建设项目资金矛盾,弥补了资金缺口,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省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我省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能源、社会公益性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呈上升态势。虽然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相对全社会投资而言,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5年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5.75亿元,占全社会已完成投资的9.8%,比上年增长18.97%。这表明在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下,我省房地产开发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六)市州投资责任目标完成较好。按照年初各市州政府与省政府签定的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责任目标,一年来,各市州积极努力,根据项目进展,狠抓建设和谋划,确保了2005年各市州固定资产投资责任目标任务的完成。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8%,比年度计划投资增加了9.53亿元,增速比计划提高0.68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在20%以上的有武威45.42%、天水37.64%、平凉36.07%、酒泉28.04%、庆阳28.04%、甘南26.81%、金昌26.74%、张掖22.68%和嘉峪关20.18%,其它市州增速也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
综上所述,2005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各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我省投资增幅和投资率都在不断提高,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速却位居全国后位,而且明显低于西部大部分省区。另外,缺乏大项目、好项目和能够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也是影响我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保持适当的投资力度和合理的投资方向,是实现“十一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2006年投资形势展望和工作重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分析我省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有利的方面主要有:一是从投资环境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能够解决投资领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二是各地抢抓国家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开工项目,保在建项目,招商引资,创造环境,这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力保证。三是2005年开工的一批交通、能源、工业等重大项目,今年处于投资高峰期,将为投资增长奠定项目基础。四是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将会极大地调动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促进全省非国有投资的较快增长。五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国家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一举措将成为投资增长新的亮点。同时,分析2006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也有不利的因素:一方面国家将继续实施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信贷、土地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货币信贷形势趋紧后,企业融资难度继续加大,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建设用地规模和经济发展将会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大部分国债项目的建成投产和全国国债资金总规模的缩减,国债投资对全省投资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弱。综合判断2006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延续2005年的发展势头。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测算,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为1006亿元,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750亿元,增长15%。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总体任务:
(一)认真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不断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办法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完善核准制,规范各项核准工作,尽快将核准制纳入正常轨道。全面实施备案制,为各类投资主体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管理,逐步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不断完善投资调控和管理的方式手段,研究解决投资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民营资本参与非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领域投资的具体方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产业化运作。
(二)继续加强国债项目建设和管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国债投资方向,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交通民航、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检法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争取国债资金的力度。不断加强国债项目的运营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投资监管,确保充分发挥国债投资效益。
(三)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住房仍然是我国供不应求的产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和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和我省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制定完善房地产开发中长期规划,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和房价变动趋势,合理确定房地产布局和结构;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标,加快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研究解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多渠道筹措廉租房资金,逐步扩大廉租房受益面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屋拆迁规模。
(四)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强化工程质量、建设资金和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和《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精神,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部门、企业的合理流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切实强化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五)统筹协调,着力解决投资领域的结构性矛盾。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行业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完善和执行行业准入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煤、电、油、运供需衔接,加大煤矿技术改造、瓦斯治理力度,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充分认识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发展的关系,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市州、各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按照“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思路,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国债投资方向,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不断增强项目意识,确保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顺利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8%。其中,城镇完成投资790.22亿元,增长19.41%(含房地产开发投资85.75亿元,增长18.97%);农村完成投资84.31亿元,增长15.21%。分析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始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近几年全省经济增长趋势看,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已有所显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自1998年到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为4523.3亿元,年均增速16.18%。2005年比上年新增投资规模118.5亿元,是历年来我省投资增长最多的一年。这是我省紧紧把握国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的结果,对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92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甘肃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一五”开好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效益显著。省政府确定的37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989.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4.4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275.6亿元,到位资金241.9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100.4%和88.2%。在37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续建项目26项,当年计划投资165.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85.3亿元,占年计划的112.1%。年内建成及部分建成15项,占年计划的57.7%。GZ45线临泽至清水、GZ45线清水至嘉峪关、GZ25刘寨柯至白银三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全省路网结构明显改善,交通能力大大提高,投资效益开始显现。兰新铁路兰州至武威二线主体工程大部分已基本完成,乌鞘岭隧道工程全线贯通;兰新线敦煌铁路正线工程已建成通车,进一步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客货运输能力和质量,为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小峡水电站、窑街劣质煤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已建成发电,张掖电厂一期工程一号机组并网发电,全省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13万千瓦,缓解了我省电力供需紧张的矛盾。兰州卷烟厂易地改造项目、华亭煤业集团华砚煤矿千万吨扩建改造项目已建成投产,企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新建项目11项,已在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三)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投资增长继续成为亮点。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下,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向第二产业聚集的态势。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村及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02亿元,增长7.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2.65亿元,比上年新增投资规模38.3亿元,增长21.51%,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成为产业投资增长中的亮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31.29亿元(含长庆投资27.91亿元),比上年新增投资规模43.19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3.55亿元,增长18.49%。
(四)国家投资的大力支持,为我省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5年,我省共争取到国家投资58.79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24.82亿元,国债专项资金33.97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能源等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缓解了我省急需的建设项目资金矛盾,弥补了资金缺口,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省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我省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能源、社会公益性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呈上升态势。虽然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相对全社会投资而言,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5年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5.75亿元,占全社会已完成投资的9.8%,比上年增长18.97%。这表明在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下,我省房地产开发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六)市州投资责任目标完成较好。按照年初各市州政府与省政府签定的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责任目标,一年来,各市州积极努力,根据项目进展,狠抓建设和谋划,确保了2005年各市州固定资产投资责任目标任务的完成。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8%,比年度计划投资增加了9.53亿元,增速比计划提高0.68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在20%以上的有武威45.42%、天水37.64%、平凉36.07%、酒泉28.04%、庆阳28.04%、甘南26.81%、金昌26.74%、张掖22.68%和嘉峪关20.18%,其它市州增速也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
综上所述,2005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各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虽然我省投资增幅和投资率都在不断提高,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速却位居全国后位,而且明显低于西部大部分省区。另外,缺乏大项目、好项目和能够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也是影响我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保持适当的投资力度和合理的投资方向,是实现“十一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2006年投资形势展望和工作重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分析我省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有利的方面主要有:一是从投资环境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能够解决投资领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二是各地抢抓国家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开工项目,保在建项目,招商引资,创造环境,这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力保证。三是2005年开工的一批交通、能源、工业等重大项目,今年处于投资高峰期,将为投资增长奠定项目基础。四是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将会极大地调动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促进全省非国有投资的较快增长。五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国家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一举措将成为投资增长新的亮点。同时,分析2006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也有不利的因素:一方面国家将继续实施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信贷、土地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货币信贷形势趋紧后,企业融资难度继续加大,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建设用地规模和经济发展将会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大部分国债项目的建成投产和全国国债资金总规模的缩减,国债投资对全省投资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弱。综合判断2006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延续2005年的发展势头。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测算,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为1006亿元,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750亿元,增长15%。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总体任务:
(一)认真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不断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意见》,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办法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完善核准制,规范各项核准工作,尽快将核准制纳入正常轨道。全面实施备案制,为各类投资主体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管理,逐步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不断完善投资调控和管理的方式手段,研究解决投资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民营资本参与非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领域投资的具体方式,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产业化运作。
(二)继续加强国债项目建设和管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国债投资方向,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交通民航、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检法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争取国债资金的力度。不断加强国债项目的运营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投资监管,确保充分发挥国债投资效益。
(三)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住房仍然是我国供不应求的产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和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和我省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制定完善房地产开发中长期规划,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和房价变动趋势,合理确定房地产布局和结构;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标,加快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研究解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多渠道筹措廉租房资金,逐步扩大廉租房受益面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屋拆迁规模。
(四)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强化工程质量、建设资金和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和《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精神,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部门、企业的合理流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切实强化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五)统筹协调,着力解决投资领域的结构性矛盾。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行业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完善和执行行业准入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煤、电、油、运供需衔接,加大煤矿技术改造、瓦斯治理力度,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充分认识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发展的关系,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