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9年高技术产业
  • 时间:2009-10-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8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体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是加快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时期。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对高技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做了安排和部署,通过在多个领域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高技术产业群体,政府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得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呈现出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08年,全省完成高技术产业总产值80.8亿元,工业销售产值73.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9%19.91%。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继续推进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1.5兆瓦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及控制系统、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多糖及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甘肃独一味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宫瘤宁胶囊、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超高频电真空器件开发及产业化、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大型浮选装备和自动化技术高效开发利用我国紧缺镍钴资源、玉门拓璞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高科技分离啤酒花有效成份及化学改性深加工酒花系列制品等45个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截止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

甘肃在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重组复合酶生物消毒护理液、甘肃省金羚集团药业有限公司低分子精品肝素钠原料药、酒泉西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西优质大麦青苗及麦绿素出口产品、兰州瑞德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材料及集成电路加工关键设备、西北矿冶研究院冶炼弃渣中铟的综合回收及其深加工产品ITO粉体的制备技术开发项目、天水华天微电子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等6个项目已先后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积极组织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增强创新能力

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生物育种、生物医药、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上报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经过努力,生物育种专项中甘肃省金源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优质多抗金凯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和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三个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共计四个项目获国家支持,项目总投资9895万元,国家补助资金19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了我省相关领域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促进了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加强高技术产业基地工作,促进产业集聚

按照国家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部署,对我省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金昌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向国家申报了金昌新材料基地。经过努力,国家发改委于20085月正式将金昌市定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该基地的确立将加大国家对我省以金昌为核心的镍、铜、钴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细加工等产业的支持力度。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确立后,我省批复了《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了《甘肃省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同时组织了5个新材料产业领域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总投资125436万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5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加快金昌新材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较大幅度的提升我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四)延长产业链,促进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我省编制了《甘肃省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发展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复。根据国家《关于做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央投资项目储备的工作方案》的精神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部署,我省结合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编制了《甘肃省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实施方案》并组织了15个项目一同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总投资11.2亿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7500万元。通过该产业链的实施将有效提升我省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规模。

(五)科技开发和推广进一步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008年,从推进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眼,落实甘肃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进一步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共登记省级各类科技成果788项。通过评审共评出各种科技成果获奖项目181项,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92项。获得国家各类科技奖 11项,是历年来我省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最多的年份;各类专利申请量共2178件,授权量1047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省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额达到29.73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0%

我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24个。2008年新组建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目前正在运行的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58家。2008年批准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其中市级中心3家,区级中心1家,白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七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截止目前,我省共有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008年对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重新认定,第一批认定了高新技术企业109家。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神舟七号飞船应用系统固体润滑材料空间试验”项目取得顺利进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开展固体润滑材料的外太空暴露试验。中科院近物所承建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总投资2.935亿元,经过近5年建设,通过了国家验收。该工程技术指标全部达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加速器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束流强度和最高能量都超过了设计指标,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重离子研究中心之一,为我国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以及重离子束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和新的科学机遇。甘肃电气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研制的“超导磁铁电源和HPI2000特种磁铁直流稳流电源”2项成果水平分别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此类电源领域的空白。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引导大中型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2008年共组织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88项,投入财政科技资金 1.295亿元,其中组织科技重大专项9项,49个课题,投入财政科技资金6300万元。争取到国家科技部、财政部资助的国拨科研经费1.4亿元。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通过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扶持企业开展产业化过程的技术研发,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2008年,新认定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7户。全省84户省级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299.26亿元,销售利润145.75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57.57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19.8%;全年完成科技投入56.35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4.34%;完成科技开发项目262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政府科技项目547项。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2644人,拥有发明专利187件,其中拥有国际发明专利6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提升了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七)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4亿元,增长15%左右;增加值9.2亿元,增长10%,实现利税总额3.4亿元,增长19%。截止2008年年底认定软件企业57户(含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有3户,5000万以上的有3户,从业人员3474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1438人。2008年有11户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截止目前全省共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41户,其中,一级资质企业2户,二级资质企业2户,三级资质企业30户,四级资质企业7户。甘肃信息系统集成收入占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70%,系统集成业发展速度保持在25%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有力推动了甘肃软件服务业的发展,也为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了服务和支撑。

我省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遍建立了信息化组织机构和队伍,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装备制造等离散工业,重点推进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柔性制造系统(FMS)等的应用;在冶金有色、能源、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重点推进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和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在经营管理方面重点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办公自动化管理(OA),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各企业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研发设计、生产装备、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等环节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按照国家实施电子政务项目的总体部署,我省列入国家的电子政务项目共15项,总投资约7.2亿元,共争取国家补助资金约1.4亿元。目前在建国家电子政务项目11项,其中“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一期甘肃省工程”、“甘肃省‘金质工程’(一期)项目”、“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和“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监管一期工程项目”4个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计划明年竣工验收。为推动我省有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我省批准实施了《甘肃省专用通信局20082010年网络发展滚动规划》、“甘肃省党政密码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和“甘肃省旅游信息交互平台”。这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对进一步改善我省电子政务现状,推动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规模扩大

全省各地将园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园区建设步伐,引进入园的企业不断增加,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大。

2008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经济类项目6个,总投资9.67亿元;签订了15个招商合同项目,投资总额达17.4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增加值85亿元,同比增长30.8%;实现工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30.8%,;实现税收9亿元,同比增长38.5%;完成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

二、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2009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高技术产业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按照温总理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立足省情,突出重点,围绕组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工作,加快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我省高技术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一)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组织申报

发展高技术产业要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导思想,针对规划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开展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分析预测,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围绕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投资重点,继续组织新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计划。重点放在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微生物制造、现代中药、新能源、新材料、特色产业链、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基础的领域。

(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相结合,针对兰州、天水、白银、定西等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规划建设生物产业和电子信息等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培育壮大相关产业,提升产业规模,逐步向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支撑水平

积极引导企业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以及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等形式,形成一批新技术和新工艺,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特别是在我省具有产业优势的领域,制定一些技术标准,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提供支撑。

(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信息化进程

按照国家推进十大产业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为确保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向效益创新型转变,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加快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划重点,根据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实施好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

(五)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帮助项目建设单位抓好各项配套落实工作,解决资金筹措、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检查督促在建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按照计划开展建设工作。抓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验收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要尽快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做好项目储备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研究推进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依托金昌新材料基地和我省特色优势资源,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技术、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抓紧落实已上报项目的同时,立足长远,对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和储备,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七)推动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继续支持兰州、白银、金昌、天水等地方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选择园区中市场前景好,产业集聚度高,符合园区功能定位,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项目优先向国家申报,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使园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李俨钧  杨仁洁  妙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