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11年卫生工作
  • 时间:2012-07-06
  • 点击:1054
  • 来源:本站原创

一、2010年全省卫生事业情况

2010年全省卫生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省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城乡居民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省共安排中央和省预算内、地方国债资金9.7亿元,对23个县级医院、5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90个村卫生室、3个市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2个市级重点中医院、3个省级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全省将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7.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进一步健全了医疗紧急救援体系,为全省乡镇卫生院配备了800辆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兰州、嘉峪关、金昌三市实现了“120”全覆盖。省属重点项目省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已投入使用,省妇幼保健院保健医疗综合楼项目和省肿瘤医院门诊综合楼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封顶,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住院部大楼、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取得一定成效。全省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开展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认真核定卫生机构灾损情况,13个卫生项目纳入灾后重建规划,计划安排各类资金1.04亿元。舟曲救灾中,全省派出各类医疗卫生人员1037人,采购救灾医用物资31.2万件(台、个等),调运防疫食材160余吨。省市专家迅速集结,及时制订卫生防疫技术方案和工作指南,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包保责任制,灾后48小时实现了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饮用水及食品安全“三个全覆盖”,及时开展疫苗接种、传染病网络监测、卫生监督检测和健康教育,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紧急调运大蒜、黄花菜等160余吨,发放中药汤剂40多万人次,在防治传染病、预防抑郁症、净化水质等方面收到实效。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我省医疗救援队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省级医疗救援队伍,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通过全力救治,玉树灾区转入兰州340名伤病员全部治愈出院。

(三)加强行业作风建设,部分深层次难题得到解决。通过实践探索,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院务公开、医德医风考核、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等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省卫生行业自律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强化公共卫生职能,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成效显著。全省9个市(州)在乡镇成立医药卫生管理办公室,村卫生室建立健康咨询点,建立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二是强化医务人员管理,滥用抗菌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各级医院对不合理用药的医生实行降低职称、处方权监管限制等处罚。医生住院患者平均使用抗菌素占西药费用的比例下降11.3%,抗菌素中青霉素使用比例增长7.5%。省级9家医院记录不良执业行为积分354分。24家三级医院医保患者自费药品比例下降4.5%,大型医用设备中CT检查整体阳性率提高7.1%,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了1.6%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促进民族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为加快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制定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省医改办出台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狠抓落实,中医药投入进一步增加,省级中医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50%,部分市县中医医院财政补助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各级中医医院的城镇医保报销比例提高了10%。县级以上医院中医药服务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了20%,起付线降低了30%。第一批93种和第二批108种院内中药制剂正式在全省调剂使用,我省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保持和发挥。

(五)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全社会预防为主的意识显著增强。2010年,我省继续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全省75.6%的县市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市社区人口达612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县、乡卫生机构网上疫情直报率分别达到93.3%74.92%,全省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65.13%57.75%,大力推进健康教育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通过积极努力,201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9年的36.24/10万下降到33.23/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9年的10.97下降到1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9年的12.41下降到11.35。传染病报告发病率506.65/10万,较2009年下降19.3%,常规免疫五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全省平均为99.74%。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34.76%,较2008年降低9.1%。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73%,较2009年有明显上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02张,较2000年增长了36.65%。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同时,我省卫生事业发展还存在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仍然突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工作重点

2011年我省卫生工作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协调做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为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期工程确定的到今年底我省将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年内重点完成11个县级医院、5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70个村卫生室及13个精神卫生防治项目的建设,启动实施县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开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启动农村急救体系试点建设,建成市、县两级“120”急救医疗调度指挥系统,为基层补充配置救护车及车载医疗设备,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急救医疗网络。

(二)落实优惠政策,继续扶持中医药发展。一是认真落实省政府相关政策,提高医保和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的优惠政策,实现城乡居民住院和门诊使用中医药100%报销。扎实推动利用中药材和中医适宜技术防治疾病工作,确保城乡居民都能看中医,吃中药。二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改中的优势作用,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要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和中医设施设备。三是继续加强藏蒙医为主的民族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切实做好藏蒙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继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省市继续举办“西学中”和“中医学经典”学习班。五是加强民族医药及中医药科研工作,支持藏医药、蒙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筛选并推广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单验方,调剂符合条件的院内民族药制剂在全省使用。

(三)统筹规划,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编制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卫生事业“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努力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报销标准提高10个百分点,在平均住院费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患者住院自费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实现“一卡通”在省内大部分地区推广使用。三是加快远程会诊系统和预约挂号系统建设,市州以上医院全面开展预约挂号,力争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目前已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会诊,为全省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提供及时远程医疗指导。四是进一步落实“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各项措施,力争实现所有乡镇设立卫生办公室。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选派到境外、省(内)外学习进修工作,组织开展中医师带徒活动,做好县以上医院骨科医生中医正骨培训工作,推广蜡疗治疗关节炎技术。出台政策鼓励高级人才向基层流动,提高基层高级职称结构比例。

(四)加大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一是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鼠疫、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二是加强对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和职业健康监护,降低职业病危害。三是进一步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建设市(州)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健全部门间、地区间等卫生应急协调机制。四是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加强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工作,开展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考核评估,进一步完善与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报送、应急处置、联合执法、重大工作部署等方面的工作程序。五是做好爱国卫生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巩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力度。

(五)加快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责任主体作用,统筹规划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二是投入方式实现由大中型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转变。在投入方向、总量和比例上优先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城乡基层卫生领域,提高健康产出的社会效益。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基层的卫生项目任务,积极协调当地财政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加快医疗服务方式由疾病诊治向健康促进转变。实现服务对象由个体患者向家庭转变,服务形式由坐堂行医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服务内容由专科向全科转变,服务模式由阶段性向连续性转变。四是健全基层机构,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健康研究和管理,开展丰富适宜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个人和单位进行疾病早期预防。(刘红军  陈世星)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