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10年能源资源节约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 时间:2010-05-19
  • 点击:88
  • 来源:

    一、2009年能源资源节约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

    2009年,省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扩大宣传等,全面推动了全省能源资源节约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876吨标准煤,较2008年下降6.82%。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6.82万吨,较2008年下降1.33%,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0.03万吨,较2008年下降0.24%,基本完成“十一五”目标。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做好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规划指导。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编制完成了全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电子信息等5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起草了“加快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指导意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下发执行。“规划”的实施将在促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产业集约发展,提升生产水平的同时,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低能耗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和铁合金等行业准入工作。2009年争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1.287亿元,共淘汰涉及水泥等13个行业,130户企业落后产能403.69万吨。关停小火电10万千瓦,累计关停75万千瓦,基本完成国家下达“十一五”关停目标。三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编制完善了“甘肃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特色优势中药材资源产业链实施方案”等一批专项规划。组织开展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及中药新产品、新材料、电子信息化等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项目。

    (二)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已由国务院于2009年12月24日正式批复。“规划”涵盖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基地、开发区、产业链及项目建设,提出了目标、原则和保障措施,是今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循环经济法促进实施办法》已进入我省人大立法程序,通过主要工业城市、10个工业园区和23户重点企业试点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引导200户生产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27户企业给予每户3万元的奖励资金,对“双超双有”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年50户企业通过强制性生产审核。

    (三)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一是努力做好风电开发。开工建设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全面启动了二期80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规划及前期工作。一期配套输变电工程已先期开工建设,二期配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也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计划。二是继续做好水电开发工作。在完成炳灵水电站等一批水电工程的同时,加快建设河口水电站等项目建设。三是适度发展太阳能发电。中广核和国投两个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国投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首批1兆瓦工程已并网发电,张掖、武威等地一批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四是做好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西班牙政府贷款兰州天然气城市管网改建重大续建项目。同时加快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二线(甘肃段)等一批输油(气)管建成投运。五是大力实施沼气利用项目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2.3万座,累计推广太阳灶77万台,太阳能热水器56万平方米,户用太阳能采暖房196万平方米。推广高效省柴节煤灶240万台,节能炕202万铺,形成了年开发和节约农村用能246万吨标煤的能力。开展了“甘肃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以指导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四)加大投入,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一是推进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实施了一批热电联产、“上大压小”等项目,其中,景泰电厂等一批“上大压小”火力发电工程建成投运。在推进范家坪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建设的同时,对现役纯凝机组供热实施改造,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二是支持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2009年,争取国家支持我省产业技术进步、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120个扩大内需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2.63亿元。金风科技酒泉风电机组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完成。新开工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铁合金电炉等一批节能环保技改项目。白银公司铜冶炼粗炼、精炼两个项目建设已近尾声。三是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自1998年以来,共争取国家安排我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41项,设计总处理能力190.9万吨/日,设计建设配套收集管网2257.6公里。项目总投资37.3亿元,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4.67亿元。其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21个,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073公里,形成污水处理能力97.65万吨/日,年削减COD排放量约11万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自200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共安排我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项目65项,设计总处理能力7586.4吨/日,建设填埋场3729万立方米,总投资7.67亿元,累计安排中央投资4.67亿元。已有22个市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成使用,形成垃圾处理能力3774吨/日。四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在建材等领域的综合利用。五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促进节能减排项目投资多元化。为调动多方积极性,在支持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等公益性环保项目时,明确要求市县级人民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对企业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争取国家补贴的方式,带动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建设。

    (五)加强生态建设,增加森林碳汇。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71.47万公顷,有25个县实现了整县宜林荒山绿化。累计治理陡坡和沙化耕地65.5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加快实施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建设。编制完成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规划。围绕已批准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编制上报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山重点水源涵养林区以及河西三大流域下游风沙区沿线生态脆弱区的2091户9783名农牧民群众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完成了日元贷款重点风沙区综合治理项目。同时,亚行贷款甘肃林业生态发展和张掖市湿地保护建设项目前期准备进展顺利。

    (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高节能减排科技服务水平。一是2009年初,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节能目标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责任制和问责制。二是培育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支持全省有条件的大集团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促进节能任务完成。大力推进全省城市垃圾污水处理项目产业化运营水平,促使兰州市西固污水处理厂BOT项目成功签约。三是进一步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工作,2009年我省共有23个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年减排量约400万吨。截止2009年底,我省通过审核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共计110个,年减排量约1465万吨,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执行理事会注册项目39个,年减排量约498万吨。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签发项目10个,年减排量114万吨,收益约1.15亿元人民币。四是积极运用价格手段促进节能减排。2009年新增脱硫加价金额1.8亿元,并落实了农业排灌超基数加价政策,农业排灌电量基数未突破。开展了污水处理收费改革,14个市州收费标准平均为0.73元/吨,较2005年平均提高109%,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0.80元/吨的基准,确保了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正常运行,发挥减排效益。在实施优惠价格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更多支持。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每千瓦时提高0.02分,将燃煤发电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5分,将小水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1.7分。实行了风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全省分为两个价区,酒泉、嘉峪关、张掖三市每千瓦时0.54元,其他地区每千瓦时0.58元。加大对风光等新能源价格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审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2.8亿元,对11个电站、60万千瓦装机予以补贴兑付。此外,对中铝连城分公司环保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生产用电优惠价格予以政策承诺,并争取国家提高了两户风电企业上网电价。推进了天然气价格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初步同意在制定我省综合门站上限价格时,宽松确定存量气量,并大幅降低我省新增气管输费用。为全面推行居民阶递式电价,出台了“一户一表”改造投资还本付息电价。五是做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和相关服务工作。争取国家确立了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实验室等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荐了一批重点节能技术,其中2项技术被列入国家发布的第二批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

    (七)扩大宣传,提高全民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限塑专项检查、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开展节能产品惠民等专项工作。二是强化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三是组织开展了节能宣传周、节能产品推广、加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及节能与环保技术设备博览会。

    二、2010年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

    2010年全省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工作目标: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计划为1.808吨标准煤,比2009年下降5.29%。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3.03万吨,较2009年增长不高于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8万吨,比2009年下降0.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得到下降,三化草地治理面积达到90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万公顷,矿山生态恢复面积1.079万公顷。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之年,做好2010年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看,一方面,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预计年内出台“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另一方面,国家更加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因此,我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会得到国家更多支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看,一方面,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资源消耗总量将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省环境容量有限,改善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加。同时,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仍然淡薄,企业和居民节能减排动力不足。全省能源资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工作任务繁重。2010年将重点开展以下主要工作:

    (一)结合国家投资政策和资金投向,重点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意见,国家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增幅较大,另外还有发改委与财政部共同安排的部分节能项目以奖代补中央财政资金等。针对中央资金投向,在已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将继续组织申报一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尾矿库综合治理以及节能财政奖励项目。按照2009年上报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资金申请计划,积极做好汇报衔接和资金争取工作。此外,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协调力度。

    (二)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争取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制定工作方案,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协同推进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争取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筹措、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认真做好与“十二五”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方面的衔接。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引导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对“双超双有”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另外,争取在年内由省政府印发实施《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

    (三)着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甘肃省“十二五”节约能源规划》、《甘肃省“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的编制工作。“规划”及“方案”将在总结分析节能及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全省“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及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工程、保障措施等,以指导“十二五”全省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四)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继续狠抓14户国家重点耗能企业和164户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的节能工作。同时,做好已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新型墙材,减少实心砖使用量。加快兰州、酒泉、嘉峪关、平凉、临夏、白银等市(州)油改气步伐。鼓励公共机构安装太阳能热水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加快城市天然气城市管网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程。加大“限塑”等专项检查。

    (五)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实施好钢铁等5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支持和鼓励应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进一步引导焦化等高耗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布局优化。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全力加快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推进生物工程、新材料、信息产业、现代制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推进服务业发展。

    (六)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与国家的业务对接,全面实现归口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责。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等工作,科学合理测算全省减排目标。根据国家下达的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做好任务分解。筹备组建甘肃省气候中心,先行组织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统计。统筹协调发展低碳经济,着手开展试点工作。在省内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广泛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和行动能力。
                           (石磊   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