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小企业
- 时间:2009-03-14
- 点击:0
- 来源:
一、2007年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真正形成“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努力开创工作新突破的一年,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36.4亿元,增长16.7%,其中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17.7%;上缴税金31.9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111.9亿元,增长11.9%。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862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318.6亿元,增长18%;上缴税金77.6亿元,增长14.2%。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936亿元,增长17%,上缴税金69.5亿元,增长14%。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以优化发展环境、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转变发展方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等“五个突破”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立法起草进程加快,各级各部门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36条和省委、省政府38条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了争取建立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工作,加强了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治乱减负的有关规定和工作措施,开展了农产品加工业治乱减负专项检查,对十年治乱减负工作进行了总结。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加大了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储备了1245个项目,编印了招商引资项目册。围绕产业集聚、专业化协作配套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的重点区域,集中一定的资金在3个市州开展了项目前期工作试点。组团参加了广交会、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果展览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全省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70项,投资总额388亿元,引进资金337.5亿元,已建成投产100多项,其余大多数项目已开工建设,落实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专项扶持资金2400万元,是上一年度的3倍,开展了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跟踪督查活动。坚持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跟踪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年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共有2434个项目开工建设,建成1522个。
(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工作部署,编制了《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草案)》,初步拟定了一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延伸集聚区。批准命名了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41户、示范基地11户,有8个园区达到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条件。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开展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龙头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调查,与金融机构进行了项目对接,省上专项资金总额的80%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借助农业部在平凉召开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技术对接会议这一平台,我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并与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服务合作关系,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武威市红太阳面粉厂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农业部产业安全数据库重点敏感农产品监测企业。启动了“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主题活动,引导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87户企业与69个试点村、122户企业与93个非试点村建立了联系帮扶关系。
(四)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
省政府批转了《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7]98号),明确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方向、任务和工作职责,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省中小企业局委托有关单位,完成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融资课题研究”,会同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征集了上万户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信息,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加强了对重点信用担保机构的统计监测,制定了省级再担保平台组建方案,召开了全省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座谈会,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向县域经济延伸。目前,全省共登记注册信用担保机构66户,其中县域担保机构达到了20户,注册资本金15亿元,累计为2400多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9亿多元,初步建立了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建立了省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并举办了甘肃省专利技术交易大会;搭建了甘肃邮政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开工建设了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兰州的联创、南特等创业基地已具有一定规模,酒泉、武威、金昌、白银、天水等地的创业园初步建成,一批小企业入园孵化;建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甘肃网,各级分网建设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五)促发展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帮助和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定要求,取得了较好成效。举办了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年报布置暨统计人员培训班,全省开展非公经济抽样调查统计工作开始起步。拟定了《甘肃省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估办法》、《甘肃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2008-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小企业出口工程的意见》等。培训职工13.67万人次,717人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7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甘肃省乡镇企业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7%,招生比上年翻了近一番,达到900多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教育培训信息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省中小企业局与省农村信用联社、兰州市商业银行、兰州招商银行、省农发行签订了合作协议,省农村信用社、兰州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6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4%和25%。省农发行去年4月份启动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到年底,累计向99户中小企业投放贷款2.48亿元。加强了与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合作,注重发挥其在联系企业、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实了省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召开了第五次全省产学研对接会。30户企业新建了研发中心,17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开发省级新产品20个,地级新产品164个。73户企业的产品受到省政府表彰,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占到了全省102户企业的71.6%。加大了对企业贷款贴息的力度,重点对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贴息,拉动银行贷款近6亿元;增加了企业创名牌、建立研发中心、开展质量认证等方面的以奖代补项目,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支持。
二、2008年的发展思路
2008年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宏观指导,把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继续深化“五个突破”,在创新中推动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增加值增长16%以上,从业人员增加5%左右,上缴税金增长12%以上,出口创汇增长15%以上。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狠抓政策法规的落实。认真抓好国务院36条、省委省政府38条和各级各部门的贯彻意见、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的立法工作,争取省政府批转《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引导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鼓励和督促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企业劳动关系,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不断扩大《两证一书一票一卡制度》的覆盖面;健全投诉举报和追究制度,及时查处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三乱”案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好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活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二)切实加强宏观指导
组织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出口工程。出台《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意见》和《中小企业出口工程的实施意见》。对资产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扶持其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实施“千户百强”工程,培育1000户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优秀中小企业,培育100户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占50%以上的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成长性好的小企业,通过扶持、培育,尽快使其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制定出台《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08—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发展,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明确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定位、发展的重点和具体的工作措施。
(三)准确把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坚持项目建设责任制,发展特色优势,把握项目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围绕优势支柱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链延伸项目和产品的发展;围绕大型企业和龙头产品,着力推进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围绕多种工农业产品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着力推进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四)全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行政推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今年的重点工作:一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做好第五届中博会我省参会的组织工作。二是做好省政府和农业部在我省平凉市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赴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开展项目推介、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宾客的参会邀请工作,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确保这次洽谈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
(五)稳步推进融资及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创造条件尽快出台《甘肃省开展小额贷款工作的意见》,力争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充实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库,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创业板上市、产权交易、租赁、典当、保理等非银行融资业务的开展。加强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建设省级再担保平台,创造条件尽快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强化措施引导担保体系向县域经济延伸,争取有40%的县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担保机构经营状况的统计监测,委托专业资信评估机构逐步开展资信评级,启动动态管理机制。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解决共性需求为目的,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争取在行业指导、项目咨询论证、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建设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认定一批省级创业基地,推进创业辅导和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好国家中小企业网甘肃分网中心网站,继续实施“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的普及应用。选择10户成长性好、效益好的企业,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试点,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服务,引导企业更好发展。
(七)组织开展“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主题活动
按照开展“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主题活动方案,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帮扶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帮助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扶持农村培育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等产业的发展,围绕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培育发展农村的特色优势产业;把对农民的培训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结合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工程,鼓励帮扶企业为农村骨干的培训提供场所和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结对村农民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致富能力,并为结对帮扶企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支持更多的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组织动员商会和企业,到村镇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其根据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情况,共同研究确定帮扶农村的项目、形式和具体内容。倡导企业积极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八)加强与行业协会和在甘外省商会的协调联系工作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服务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和项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在甘外省商会在招商引资上的优势,加强联系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在原籍地举办招商项目发布会,邀请原籍有关部门和企业家组团来甘进行考察,参加在我省举办全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贸洽谈会,吸引更多企业来甘投资创业。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真正形成“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努力开创工作新突破的一年,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36.4亿元,增长16.7%,其中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17.7%;上缴税金31.9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111.9亿元,增长11.9%。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862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318.6亿元,增长18%;上缴税金77.6亿元,增长14.2%。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936亿元,增长17%,上缴税金69.5亿元,增长14%。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以优化发展环境、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转变发展方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等“五个突破”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立法起草进程加快,各级各部门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36条和省委、省政府38条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了争取建立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工作,加强了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治乱减负的有关规定和工作措施,开展了农产品加工业治乱减负专项检查,对十年治乱减负工作进行了总结。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
加大了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储备了1245个项目,编印了招商引资项目册。围绕产业集聚、专业化协作配套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的重点区域,集中一定的资金在3个市州开展了项目前期工作试点。组团参加了广交会、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果展览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全省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70项,投资总额388亿元,引进资金337.5亿元,已建成投产100多项,其余大多数项目已开工建设,落实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专项扶持资金2400万元,是上一年度的3倍,开展了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跟踪督查活动。坚持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跟踪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年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共有2434个项目开工建设,建成1522个。
(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工作部署,编制了《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草案)》,初步拟定了一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延伸集聚区。批准命名了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41户、示范基地11户,有8个园区达到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条件。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开展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龙头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调查,与金融机构进行了项目对接,省上专项资金总额的80%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借助农业部在平凉召开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技术对接会议这一平台,我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并与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服务合作关系,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武威市红太阳面粉厂等4家企业成为国家农业部产业安全数据库重点敏感农产品监测企业。启动了“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主题活动,引导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87户企业与69个试点村、122户企业与93个非试点村建立了联系帮扶关系。
(四)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
省政府批转了《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7]98号),明确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方向、任务和工作职责,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省中小企业局委托有关单位,完成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融资课题研究”,会同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征集了上万户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信息,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加强了对重点信用担保机构的统计监测,制定了省级再担保平台组建方案,召开了全省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座谈会,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向县域经济延伸。目前,全省共登记注册信用担保机构66户,其中县域担保机构达到了20户,注册资本金15亿元,累计为2400多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9亿多元,初步建立了以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建立了省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并举办了甘肃省专利技术交易大会;搭建了甘肃邮政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开工建设了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兰州的联创、南特等创业基地已具有一定规模,酒泉、武威、金昌、白银、天水等地的创业园初步建成,一批小企业入园孵化;建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甘肃网,各级分网建设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五)促发展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帮助和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定要求,取得了较好成效。举办了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年报布置暨统计人员培训班,全省开展非公经济抽样调查统计工作开始起步。拟定了《甘肃省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估办法》、《甘肃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2008-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小企业出口工程的意见》等。培训职工13.67万人次,717人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7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甘肃省乡镇企业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7%,招生比上年翻了近一番,达到900多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教育培训信息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省中小企业局与省农村信用联社、兰州市商业银行、兰州招商银行、省农发行签订了合作协议,省农村信用社、兰州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6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2.4%和25%。省农发行去年4月份启动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到年底,累计向99户中小企业投放贷款2.48亿元。加强了与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合作,注重发挥其在联系企业、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实了省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召开了第五次全省产学研对接会。30户企业新建了研发中心,17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开发省级新产品20个,地级新产品164个。73户企业的产品受到省政府表彰,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占到了全省102户企业的71.6%。加大了对企业贷款贴息的力度,重点对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贴息,拉动银行贷款近6亿元;增加了企业创名牌、建立研发中心、开展质量认证等方面的以奖代补项目,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支持。
二、2008年的发展思路
2008年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宏观指导,把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继续深化“五个突破”,在创新中推动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增加值增长16%以上,从业人员增加5%左右,上缴税金增长12%以上,出口创汇增长15%以上。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狠抓政策法规的落实。认真抓好国务院36条、省委省政府38条和各级各部门的贯彻意见、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的立法工作,争取省政府批转《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引导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鼓励和督促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企业劳动关系,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不断扩大《两证一书一票一卡制度》的覆盖面;健全投诉举报和追究制度,及时查处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三乱”案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好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活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二)切实加强宏观指导
组织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出口工程。出台《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意见》和《中小企业出口工程的实施意见》。对资产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扶持其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实施“千户百强”工程,培育1000户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优秀中小企业,培育100户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占50%以上的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成长性好的小企业,通过扶持、培育,尽快使其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制定出台《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08—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发展,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明确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定位、发展的重点和具体的工作措施。
(三)准确把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坚持项目建设责任制,发展特色优势,把握项目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围绕优势支柱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链延伸项目和产品的发展;围绕大型企业和龙头产品,着力推进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围绕多种工农业产品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着力推进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四)全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行政推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今年的重点工作:一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做好第五届中博会我省参会的组织工作。二是做好省政府和农业部在我省平凉市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赴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开展项目推介、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宾客的参会邀请工作,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确保这次洽谈会特色鲜明、成果丰硕。
(五)稳步推进融资及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创造条件尽快出台《甘肃省开展小额贷款工作的意见》,力争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充实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库,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创业板上市、产权交易、租赁、典当、保理等非银行融资业务的开展。加强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建设省级再担保平台,创造条件尽快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强化措施引导担保体系向县域经济延伸,争取有40%的县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担保机构经营状况的统计监测,委托专业资信评估机构逐步开展资信评级,启动动态管理机制。
(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解决共性需求为目的,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争取在行业指导、项目咨询论证、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建设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认定一批省级创业基地,推进创业辅导和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好国家中小企业网甘肃分网中心网站,继续实施“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的普及应用。选择10户成长性好、效益好的企业,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试点,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服务,引导企业更好发展。
(七)组织开展“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主题活动
按照开展“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主题活动方案,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帮扶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帮助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扶持农村培育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等产业的发展,围绕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培育发展农村的特色优势产业;把对农民的培训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结合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工程,鼓励帮扶企业为农村骨干的培训提供场所和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结对村农民的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致富能力,并为结对帮扶企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支持更多的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组织动员商会和企业,到村镇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其根据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情况,共同研究确定帮扶农村的项目、形式和具体内容。倡导企业积极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八)加强与行业协会和在甘外省商会的协调联系工作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服务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和项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在甘外省商会在招商引资上的优势,加强联系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在原籍地举办招商项目发布会,邀请原籍有关部门和企业家组团来甘进行考察,参加在我省举办全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贸洽谈会,吸引更多企业来甘投资创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10年中小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