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创新平台 开放合作共赢——甘肃省深入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时间:2024-03-13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通讯员 姚智超

  乘车沿着山路到狗牙山山顶,记者来到了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绿化村的“新能源助力美丽乡村基地”。进入基地,太阳能板、热泵机组等设备映入眼帘。

  “这些设备是为我们正在推进的‘智能光伏光热热泵一体化供能系统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服务的。”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金平介绍说。

  李金平告诉记者,为解决现有户用光电储能系统效率低、稳定性差、与传统建筑采暖设备无法对接、运维成本高等技术瓶颈,2022年我省实施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智能光伏光热热泵一体化供能系统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

  “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在光电光热一体化技术、与建筑无缝对接的热泵技术、建筑用能智能预测与高效管理技术3项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李金平说。

  项目通过中方与挪威科技大学的紧密合作,研发了适用于寒冷地区的新型微热管光电光热一体化装置,大幅提升了装置发电效率和换热能力,经国家级第三方机构检测,光电光热综合转换效率超过46%,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间接换热式光电光热一体化装置的前列。

  李金平说:“项目组将新型微热管光电光热一体化装置与多能互补热泵技术集成,于2023年冬季在金昌市金川区无外墙保温的70平方米农户家开展了示范。经实际测试,系统供暖至今,农户室内温度稳定在18℃以上,预计整个采暖季农户采暖费不超过1000元,新型光电光热热泵一体化供能系统能源经济性处于世界领跑水平。”

  此外,在项目的推动下,项目组与挪威科技大学、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IFE)等单位的合作更加深入紧密。“未来,我们不仅要把项目成果推广到更多农户家中,还要真正让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惠及更多领域。”李金平说。

  2023年6月,“中巴伊经济走廊新垦绿洲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研讨会在兰州举办。中国、巴基斯坦、伊朗三方围绕新垦绿洲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沙漠化治理、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体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甘肃省在土地治理领域不断探索实践,科学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出一套土地治理的“甘肃经验”。甘肃与中巴伊经济走廊的自然条件相似,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等情况。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了地力提升、新型纳米肥料、水生产力调控等多项技术研发与试验研究,研发出作物长效缓释专用肥、微生物肥料等产品。目前,中巴伊经济走廊区域已初步实现农业增产10%—20%,灌溉量减少15%,水肥利用率提升15%—20%,经济效益提高20%—30%,有机质提高15%以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研究院研究员刘冰告诉记者,2024年,项目组将联合申报“中国—伊朗旱区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中国方案与借鉴范式。

  为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承担了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重大专项《中巴山地丘陵中小型青贮饲料收获成套装备联合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在充分调研巴基斯坦青贮饲草生产加工现状的基础上,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青贮饲料收获装备轻简化、地面仿形和高矮秆作物兼收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四类机型、五种适合巴基斯坦的青贮饲料生产设备。设计适用于巴方的青贮饲料加工生产线2条,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完成了生产设备配置,提交了完整的技术资料。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还为巴方培养了青贮饲料收获加工机械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技术人员和青贮饲料机械研发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团队,编制中英文青贮饲料机械操作使用与维修保养手册。

  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昊说:“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中巴双方在青贮饲料收获加工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促进中巴友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近年来,我省积极响应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通过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支撑,积极鼓励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省科技厅坚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科技创新,注重项目、平台、人才的整体贯通,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对外交往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