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常住人口突破60万的兰州新区密码
  • 时间:2024-02-28
  • 点击:0
  • 来源:兰州新区报

近年来新区多次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吸引大学生和优秀人才来创业就业。

新区一中的学生正在做课间操。

春节的超市,挤满了办年货的人。

甘肃海亮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生产。

新区这座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本组图片均由记者 罗晋业 摄

  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人才是城市的未来。截至2023年末,兰州新区常住人口突破60万,连续三次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人口、经济双双实现高增长,诠释了兰州新区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强大吸引力和经济增长极的蓬勃发展活力。

  随着强省会行动的深入推进,人口不断集聚,将为兰州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人才红利和消费潜力,更为提升兰州新区发展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更有力支撑。

  公式1

  产业聚集吸引人才创业就业

  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的集聚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人口集聚首先看产业。

  新春时节,走进兰州新区新材料产业园,感受到的是“拼经济、抢进度、保质量”的浓厚氛围。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主体厂房拔地而起,再到开机试生产,仅用了半年时间的甘肃海亮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加紧订单生产。

  “项目快速推进,离不开新区的支持,多个部门帮我们‘跑腿’,还成立了工作专班随时协调解决问题。”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海亮新材料投产以来,不仅吸纳当地2000多人就业,还从全国各地招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强省会的主力军,兰州新区近年来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主要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生命线,围绕构建“335+X”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聚焦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立足“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锚定产业强区目标,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非常之举、非常之策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现代产业体系的搭建,为更多企业落户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环境。随着优势产业的聚集,各类产业园区多点开花,进驻员工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更多员工开始谋划在新区安家落户,这为区域人口增长提供了优质土壤。

  兰州新区经发局党组书记苏田认为,人口的增长,跟近几年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面貌改善息息相关。以前很多人在外地买房置业,现在有不少人回到新区买房置业、就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新区近年来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人口增长数据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焦“产、城、人”协调共生、融合发展,将产业作为人才集聚的“蓄水池”,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才融合、搭建创新载体、优化人才服务等工作,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奋斗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让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愈发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公式2

  真招实引助力人才“落地生根”

  “来了就是新区人”,这是让所有外地人最暖心的话语。

  “我全家人都来兰州新区了。”2018年底,90后的江苏小伙孙程来到兰州新区。次年3月在兰州新区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他投递简历正式成为新区国有企业的一名员工。6年间,孙程见证了兰州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去年年底,孙程与新区籍姑娘李燕瑞结婚后,将江苏老家的父母也接来一起生活。

  孙程是新区人中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了数以万计来新区发展的“孙程”,才成就了过去12年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也让新区人口快速增长。

  好项目提供好平台,好政策留住好人才。近年来,兰州新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擦亮“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品牌。围绕吸引大学生和优秀人才来创业就业,新区重磅出台各类政策,完善人才服务,紧贴人才需求,在人才引进、人才生活、子女入学、人才居留、创业扶持、购房补贴等方面提出具体量化措施,覆盖广度、力度均创新高,打造了完整的人才“引育留”链条。

  同时,新区加强产业聚才,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举办春季人才大型招聘会、“才聚新区·智创未来”等人才智力引进活动30场次,引进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0万余人。加强人才培育,支持鼓励校企合作育才,设立海亮—兰州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共建学生实践基地、见习就业基地,健全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人口持续增长,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众多人才纷至沓来,足以说明兰州新区的发展受到了广泛认可。

  公式3

  城市品质提升让人才“安家落户”

  城市建设决定了一座城区的宜居水平,也影响着人们在新区定居的信心。

  获批国家级新区12年来,兰州新区的发展速度与生态建设速度并驾齐驱,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在生态环境与治理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绿地公园,城市绿化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区,正在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不断涌入这座城市。

  在“一带一路”建设、兰白经济圈建设、兰西城市群建设、强省会行动等发展机遇推动下,兰州新区枢纽通道建设持续完善,已建成中川城际、朱中、中马铁路,总里程达135公里。兰张三四线等项目加快建设,“一环两横两纵”的铁路运输骨架网正加快构建。随着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主体结构的完成,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景中高速公路、341国道白银至新区段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连霍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7条对外通道连接周边区域的交通格局。近年来,兰州新区还以“畅交通”为核心,扎实推进交通提升建设攻坚,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区域内行政村100%公交通行的惠民工程,合理规划了城乡、城际、区域公交的线路、站点、车型、班次和接驳方式,有效配置公交资源,实现城乡公交服务一张网,极大便利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兰州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品质,不仅给足了居民幸福感,更让外地游客感到惊叹,也让选择定居的异乡人欣喜。曾在新疆工作的郝丽,因自身条件符合新区优秀人才招引计划,3年前她和丈夫从新疆来到新区工作定居。新区惬意的生活让郝丽很是感慨:“春天可以在栖霞湖岸线踏青游玩,夏天在各条马路上避暑赏花,秋天在湿地公园散步看景,冬天的敦湖温泉里幸福满满,哪怕就是在小区里散步,都有置身画中的错觉。”

  随着强省会行动的实施,新区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蓬勃的发展态势,令人怦然心动,成为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最大动力。

  公式4

  医疗+教育保障人才后顾无忧

  随着人口不断流入,如何让他们留下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服务、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低碳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精致善治水平,使得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兰州新区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地方,既有“市民化”也具“国际化”,浓浓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都是新区的城市魅力,来了就不想离开。具体到老百姓层面,新区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医等方方面面都送上真正的福利。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家住绿地金融智慧城的王宏英都要送2岁的小孩去家门口的托育中心。“托育中心离家近,硬件软件都不错,很好地解决了孩子没人带的问题。”王宏英说。

  近年来,新区一直致力于以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为引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均衡优质发展,制定了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高端教育人才引育办法,推出竞争性薪资、保障性住房、开放性流动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自2017年以来,新区面向全国引进教育人才1672人。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兰州新区以8所校(园)为牵头学校,成立8个教育联盟,实现义务教育“一体化”全覆盖,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同时,新区主动对接省、市教育名校,推动名校在新区办分校,扩大新区招生计划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随着更多优质教育项目的相继落地,以及教育“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新区教育资源配套愈发完善,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新区。

  医疗方面,居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兰州新区的大医院越来越多。10余年来,兰州新区在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进了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推进残疾人保障中心扩大规模,特别是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与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开展合作,引进众多优质医疗和专科资源。2023年底,兰州新区与浙江省温州市获批开建国家医防融合试点城市,标志着两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疗有保障,后顾无忧,兰州新区打造的优质医疗卫生环境,也成了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从文化服务业层面,新区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主体责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也吸引了周边地区很多人口流入。

  如今在新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商业综合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为新区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商业氛围。特别是2023年年底,“京都之星”商业城的开业,在提升新区区域商业消费档次和商业丰富度的同时,实现了对城市商业发展的整体拔高和焕新。

  教育、医疗、产业、生态及政策等多重引力叠加,使许多人才扎根新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蓬勃活力与澎湃动力。

  公式5

  “双轮驱动”聚集更多人口

  一座城市经济活力,体现在能够给不同层次的人创造发展机会。正因为如此,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双轮驱动”,在加速吸引集聚各类市场主体和高端人才的同时,为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人口基石,也积蓄了新的发展动能。

  走进兰州新区科教园区,一堂堂接地气、上手快、需求旺的实践课让学习更像职场,让实训成为学习常态,让实用成为一种价值。近年来,兰州新区超前谋划,量身打造城市功能板块,建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善的职业教育高地,成为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23年底,兰州新区科教园区已入驻院校17所,建成投运院校11所,现有师生约11万人,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新区通过建立中—高—本一体化办学体系,形成了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集群式发展教育体系。新区以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以全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为保障,为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区职教园区服务保障中心主任李常锋表示,将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接下来,新区还将会引入更多优质企业、省内知名高校,与科教园区所辖院校共同打造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态势,服务当地经济,向下游的企业输送更加稳定、更有质量的人才。

  从2021年开始,兰州新区作为全省灾后重建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的主要承接地,承接搬迁安置群众17批次3107户12361人,圆满完成省政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预期目标和为民实事搬迁安置工作任务,为搬迁群众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宜居宜业宜游,是人们定居城市的核心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理想。在今年的工作会上,兰州新区提出到2025年人口达到80万。

  以推进强省会行动为总牵引,兰州新区将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善谋新局的魄力、勇于担当的作为,成就人才云集的“洼地”、客商投资的“福地”、产业发展的“高地”,吸引更多人来到新区、扎根新区。(记者 唐学仁)

  记者手记

  包容,成就一座新城

  走在兰州新区最繁华的瑞岭商业街,人群熙来攘往,满眼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和奋斗者,是他们支撑起新区的昨天、今天、明天。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强烈的自信,自信在兰州新区这座年轻的城市有更好的“未来”;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将这座城市建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经济新区”的硬核实力,“活力新区”的浪漫气质,“现代新城”的竞争优势,为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汇聚了资源、聚集了人气。

  作为全省经济增长极和强省会行动主战场,兰州新区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要求,将高质量发展的宗旨和目标落在共享发展上,始终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瞄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力,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持续升级,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活力迸发,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不难发现,在兰州新区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这座城市就像“母亲”迎接远行而归的“游子”一样,包容着年轻人的种种不同。

  这便是城市的品格。

  对一座城市来说,人才永远是第一要素。正是由于这种开放包容的性格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兰州新区,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为这座城市更加美好添砖加瓦。而新区更是以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定位,以一流的基础配套吸引人才安家落户。

  社会经济越活跃,人口流动强度和频度越大,生产力就越强,这是规律。兰州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除了实实在在的产业作为支撑外,从“流入”到“留下”,变“迁徙”为“安居”,简单的字符变化,无不反映着这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民生福祉增进、城市文化塑造等领域的优势,同时,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更使得每个个体、每户家庭的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等有了极大改善;这一切,为新区新增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留量”空间。

  这便是城市改革发展的初衷。

  获批12年来,兰州新区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暖的服务、最好的平台留住人才,在新时代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征程中,谱写出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的发展协奏曲。

  在今年工作会上,新区提出了“三新五化”思路举措和“586”发展目标,即打造新产业、新机制、新城市,推动产业集群化、城市现代化、生态宜居化、体制扁平化、平台实体化,到2025年GDP达到500亿元、人口达到80万、本级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聚力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把“流量”变“留量”,让各类人才留在新区,对新区既“一见倾心”又“日久生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示范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兰州新区一直在路上。(记者 唐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