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掠影】记录时代的追光者
  • 时间:2021-12-16
  • 点击:1826
  • 来源: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 婕

  从第一次翻开左竹林的抗疫纪实摄影作品集《疫情让我们懂得珍惜生活》,一直到今年兰州飘下第一场雪,这期间,我一直在读左竹林的摄影作品,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触动人心,为什么能在摄影展中屡获大奖?在对作品的解读中,我找到了答案。正如他所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相机快门开启的那一瞬间。那一瞬,是在和美好交融、和温暖拥抱;那一瞬,是现实与记忆的重叠;那一瞬,他投入了全部的情感。

  与时代共鸣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180多年间,摄影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方式,记录和见证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印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左竹林拿起相机记录下特殊时期的群众生活。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疫情面前普通个体的喜怒哀乐和温情际遇,看到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守望相助。

  左竹林摄影集中的85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我心中想的是,要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左竹林说。

  对于选择摄影,40年来左竹林从没有后悔。为了寻找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瞬间,他的足迹走遍戈壁大漠、高原雪山,从广袤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

  在他的书房中,整齐地摆放着这些年所获的奖杯和证书。1991年《远去的足音》荣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此后,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摄影艺术展览并获得奖项……

  2001年,左竹林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赴加拿大进行艺术交流、展览,并在温哥华举办个人摄影讲座。业界人士评价说,左竹林的作品展现了广袤的旷野、美丽的景色。

  植根沃土

  甘肃是摄影艺术家丰厚的土壤,也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条件。

  在甘肃生活了60多年的左竹林,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坚持扎根本土文化土壤,这片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能被他敏锐地捕捉到。甘肃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时刻滋养着他的艺术灵魂。

  从1985年开始,左竹林开始大漠系列的创作,30多年持之以恒地坚持,他拍摄了几十万张图片,最后精选出39张。《大漠畅想曲》创作于1997年,获得2001年全国摄影大赛银奖。这次获奖是偶然也是必然。

  为了最美的一瞬间,往往需要摄影师长久的等待。左竹林创作的《祁连山的春雪》,今年在国际影赛中获得自然组金牌。

  2001年,左竹林来到祁连山脉的卓尔山拍摄,当时他就想,如果下一场雪的话,在白雪的映衬下,祁连山脉肯定更加巍峨。多少年来,他多次前往祁连山脉,只为等一场雪。不巧的是,每次赶到时,雪已经化得差不多了。今年4月,他再次来到这里,大雪终于来临,左竹林欣喜不已,彻夜难眠,不等天亮就赶到现场,为了这个瞬间,他整整等了20年。

  如今,左竹林的足迹走遍甘肃,不仅拍摄风光风貌、人文风俗,还经常免费为摄影爱好者辅导作品,举办摄影辅导班,培养了一批摄影新秀。

  不断探索

  今年10月的一个清晨,我收到左竹林发来的一条消息,“今天就买一个航拍小飞机,这可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啦!”我心中既羡慕又敬佩。在摄影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于一位年近七旬的摄影家,还能像初学者一样,在摄影的领域不断探索,汲取新的知识,这不得不让人敬佩。

  “如果再年轻20岁就好了,因为我想拍的题材太多了,越老越觉得自己水平还差得很远。”左竹林说。

  他认为,科技在进步,摄影器材也会更新得更加先进。这几年,他不光学习用电脑对图片进行后期制作,还学习无人机的航拍技术。

  《大海里的宝石》就是通过后期处理,把大海中的围网进行了变形,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宝石一样,给读者带来唯美与浪漫的感受。

  左竹林在创作实践中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透过有限的镜头,将人性的大爱、社会的缩影、自然的包容真实记录,抒写人间爱与和谐的旋律。

  他说:“摄影艺术的真谛,是图片本身的力量,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文字,就能读懂其中的故事,这才是摄影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