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以人民立场彰显文学的力量
  • 时间:2022-01-04
  • 点击:1798
  • 来源:甘肃日报

    马永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文艺的风景壮丽而多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宏大而独特,无比生动,为文化创造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号召。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洋溢着中华民族开创未来的豪迈情怀,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讲话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语言鲜活、气势恢宏。作为一名全国文代会代表,我有幸在大会现场聆听讲话,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厚的人民性,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始终。“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讲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实质,文艺人民性的历史形成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多次谈到文艺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科学回答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的人民性特质。“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文艺之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这些话语从不同的价值维度,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人民在文艺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阐明了文艺发展的方向道路,阐明了文艺人民性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和实践原点。因此,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人民立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课题。

  文学温润心灵、沟通世界、充盈人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华民族千年巨变和已经开启的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文学有责任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史诗和华章。

  我时刻感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力量。2021年,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启,任何文学虚构都显得多余。

  作为一名来自“读者”的出版人,我为《读者》一直葆有的人民情怀感到自豪。《读者》杂志作为大众人文期刊,始终以“真善美”的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40年来一直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参与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建构,着力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传播。她始终如一地倡导着人文、平和、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视挖掘平凡人生的闪光点和人性美德, 为读者留驻一瓣心香、一盏心灯、一份属于心灵的希冀。不仅如此,她的“人物”栏目先后推出了一批奉献在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一批立足中国大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的作品,如《黄大年的“万有引力”》《为国铸盾的“核司令”》,如《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北斗背后的“90后”》等,还有书写“大国工匠”壁画修复师李云鹤的《匠心躬耕在沙漠》,纪念袁隆平的《禾下长梦》等文章,为建设者树碑立传。

  作为文学评论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坚守文艺批评的精神和风骨,胸怀大义,勇于担当,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作者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读者出版集团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