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秦汉时期陇西李氏的兴衰
  • 时间:2022-02-17
  • 点击:1878
  • 来源:甘肃日报

    秦汉时期,凉州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军功家族——陇西李氏。陇西李氏以军功而兴,亦以军功而败。陇西李氏在秦汉时期长期肩负着护卫边疆,抵御匈奴的重任。

  陇西李氏发迹于秦始皇时期的陇西侯李信,他奠立了陇西李氏以武兴家的家风传统。至汉武帝时,凭借飞将军李广的名望和汉丞相李蔡的政治地位,陇西李氏誉满天下。而子孙人丁不旺,又导致陇西李氏在东汉至魏晋年间逐渐衰落下去。探讨陇西李氏的兴衰隆替,可以观察凉州文化的沉浮起落,品读汉朝历史的发展变化。

  陇西李氏的发迹


位于陇西县城南郊的陇西堂。

  陇西李氏家族发迹可溯源自战国时秦国的名将李信。李信本是槐里县人,因少壮有力,深得秦王喜爱,常被付以重任。在灭赵之战中,李信配合王翦,以偏军的身份出太原,对赵国形成战略包围圈。灭燕之战则是李信人生的巅峰,作为先锋的李信屡战屡胜,在追亡逐北中获得了燕太子丹的人头,自此深得秦王的信任。后秦王任命少壮派的李信为主将,主持灭楚之战,这是李信第一次独立主持灭国之战,但因骄傲轻敌,李信率领的秦军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此后李信长期担任王贲的副将。秦始皇一统天下,大封功臣,李信因功被封为陇西侯,他和他的后代便迁往陇西,并开始在那一带发展,同时负责守卫帝国的边疆。

  至汉时,李氏家族一直在陇西默默积蓄力量,同时也成为陇西大族。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李信之子为汉大将军李超。李超之子为李仲翔,先后任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李仲翔之子是李伯考,先后担任河东太守、陇西太守。李伯考有二子,长子李尚,担任成纪令,李尚之子便是飞将军李广;次子李向,李向之子是汉代丞相、乐安侯李蔡。

  可以看出,李氏家族世代以军功为绩,他们担任的职位多为将军,即使就任郡守县令之职,也是以边境为主,肩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将门世家的陇西李氏,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立身之本,不忘家族本色。虽家族世代为高官,但对于家族子弟的培养从未松懈。他们要求自己的子弟都要有过人的武艺,尤其是骑射之术,更是李氏家族的一绝,“广家世世受射”。如李广擅长骑射,其射石搏虎的故事流传后世;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其勇心胆力为汉武帝啧啧称奇,“天子以为勇”;李广的幼子李敢,雄心壮志更是不减其父之风,“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李广的孙子李陵,“善骑射”。而在为宦期间,李氏家族众人亦是恪尽职守,多次参与护卫帝国的战事,以战死沙场为荣,如李仲翔在征讨羌人的叛乱中,马革裹尸而还;李广不愿意遭受刀笔吏的羞辱,选择在军中自刎而死。

    陇西李氏的兴盛

李广射虎 古画

  陇西李氏从地方上的望族,一跃成为天下闻名的名族,并为后世所铭记,要等到李广、李蔡兄弟的出现。李广在汉文帝时出仕,以良家子的身份参与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因为射杀入侵的匈奴士兵多人,被举荐为“中郎”。中郎是汉代的大内侍卫,负责皇帝的出行与皇宫的安全,因时常有接近皇帝的机会,被视为重要的仕宦之途。李广便因其高超的射艺,引起了汉文帝的重视,称赞他“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三十多岁的时候,便已是天下闻名的战将了。汉景帝时,典属国公孙昆邪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汉武帝甫一即位,左右亲信推荐李广可重用,“左右言广名将也”。在普通士卒的心中,李广是他们最愿意跟随的将军,“咸乐为之死”。在汉代贵戚大臣之中,李广亦有着超人一等的声望,如灌夫在武安侯田蚡的酒宴上大骂程不识,周边之人便说程不识和李广齐名,俱为帝国名将,骂了程不识,就是在骂李广,即使不在乎程不识,也要为李广着想,“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有着远超众人的名誉,所以才会被拿出来劝说灌夫不要乱骂人。李广的名声还传到了塞外,深得匈奴单于的欣赏,“单于素闻广贤”。单于下令,遇到李广,就一定要活捉他,“得李广必生致之”。

  李广一生以诚心待人,推心置腹,虽然口讷于言,但敏于行,常以行动感化他人,以诚心融化周围,故太史公感叹道“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在李广死时,一军为之痛哭不已,“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不但如此,天下百姓亦是为之神伤不已,“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李广将陇西李氏的名望推向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巅峰,为陇西李氏留下了珍贵的名望财产,成为后世无数诗人的吟诵对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可以说,李广已经成为传统中国军将的象征符号和文化标志。

  在关注李广对于陇西李氏名望的提升时,不能忽视李蔡对于陇西李氏实际地位的改善。李蔡为李广的堂弟,在历史中,李蔡的名声一直为李广所压制,并常作为李广的对立面来讨论,如《汉书》称:“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李广有才而不得封侯和李蔡平庸却得以封侯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给后世留下了李蔡平庸无能的印象,如大词人辛弃疾就说:“李蔡人品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其实,李蔡为人有胆有识,他与李广俱因军功被举荐为郎中。至汉景帝时,李蔡累积军功,被提拔为二千石的高层官吏,担任代国守相一职。而李广此时亦为两千石的郡守,并辗转在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等边郡担任太守。从李蔡与李广担任的官职可以看出,李广的职务以武事居多,而李蔡已经开始从武事逐步过渡到文事了。

  李蔡的选择,符合当时的时代大势。历经文帝、景帝,军功贵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治生态开始以儒法之吏为主导。换句话说,纯粹的武职将领已难以获得显赫之位,如与李广齐名的程不识,终身亦是不得封侯,官不过九卿,这也跟他是一个纯粹的武官有关。汉武帝选择重用的官吏,除了卫、霍等属于自己人的外戚,便是“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儒法之吏了,如白衣卿相公孙弘、文法之吏张汤等。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跟随车骑将军卫青出朔方击匈奴,打了匈奴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此次战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果。汉武帝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封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为列侯,可见此次战果之大、武帝之喜。李蔡也因为俘获右贤裨王,被封为乐安侯,“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比对此次战役的封侯名单与出征将军名单,游击将军苏建无有任何封赏,强弩将军李沮因随军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可见李蔡之功,在众将之中亦属上流。

  就此,可以看出李蔡的允文允武之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蔡代替公孙弘任汉武帝丞相,这是陇西李氏在汉代达到的最高官职。汉代的丞相总揽朝政,负责国家的内外大事,在国家大事上有着很高的处理权限。在李蔡之前,每一任丞相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李蔡被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选为丞相,这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汉书》对于武帝一朝的丞相,颇为诟病,“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汉书》以为自李蔡始,丞相不复有干政议政之能,认为这是时任丞相的失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李蔡的做法完全是仿效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卫青曾说:“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身为天子近亲的卫青和霍去病都不敢豢养宾客,何况是外人李蔡,所以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李蔡的做法再正常不过。

  但是,好景不长,李广和李蔡先后自刎,标志着陇西李氏家族开始走向落寞,盛剧即将谢幕。李广在年岁高至六十时,仍然有颗拳拳报国之心,主动要求跟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后因为迷路失道,耽误了军期,汉法误期当斩。李广选择一个人独自承担所有责任,“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因不忍再被刀笔小吏以及大将军卫青羞辱,在军帐中自刎而亡。李广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蔡便被人举报侵占汉景帝陵寝,李蔡亦是不愿意遭受狱吏的侮辱和折磨,选择自刎而死。因不忍刀笔吏的侮辱而自刎,是汉代的一种常见政治现象,如景帝时的太尉周亚夫、武帝时的平原君朱建、宣帝时的司隶校尉盖宽饶、元帝时的重臣萧望之等大臣,都因不忍遭受刀笔小吏的侮辱而选择自尽。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自刎于任上。担任丞相的三年里,他辅佐汉武帝制定了盐铁专卖政策、发动了两次币值改革、平定了淮南王安叛乱的余波,任职期间的事迹不可谓不多,其形象不是虚化的,不能认为他是一个木偶人。在参与这些国家大策的行动中,李蔡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也推广了陇西李氏家族。陇西李氏家族子弟能够走向政治前台,占据要津之职,除了家族子弟的能力优秀,李蔡的举荐之劳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李广的名望和李蔡的丞相之位,成功地将陇西李氏推向了整个帝国。

垂鳞纹秦公铜鼎 甘肃省博物馆藏

变体神人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藏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陇西李氏的衰败

  李广和李蔡一死,陇西李氏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状。李广生有三子:李当户、李椒、李敢,李当户和李椒年寿短暂,先于李广而死。唯有李敢颇有陇西李氏的遗风,勇力冠绝三军,在跟匈奴作战时因为“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被汉廷授爵为关内侯,接替父亲李广生前的职位,继任为郎中令。但李敢一直铭记着父亲李广之死,不敢忘怀是大将军卫青三番五次催促李广前往认罪,才逼迫李广自杀。故利用自己郎中令的职位之便,趁大将军下朝时不备,击伤了大将军。虽然卫青没有计较这件事,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大为光火,在皇家秋猎时趁机射杀了李敢。

  李敢一死,陇西李氏的家族子弟疏于管教,名声开始逐渐衰落。李敢之子李禹,虽然为人勇略,但他一改家族谦让廉洁之风,不但凭借武力欺凌宫中贵人,而且贪财好利,给陇西李氏的名声蒙上了阴影,太史公称便说“李氏陵迟衰微矣”。

  陇西李氏彻底轰然倒地,繁华落尽,则是李陵案的爆发。李陵,集结着陇西李氏的余烈,凝聚着将门世家的胆智,太史公称其有国士之风,是“虽古名将不过也”。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既拥有陇西李氏世代相传的武力,也有着祖父李广爱护士卒之风,在长安城甚有名望,“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因家族之余荫,李陵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骑兵将领,“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后被调往酒泉、张掖一带,以陇西李氏独门的骑射之术教授丹阳楚兵。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统帅,发兵征伐匈奴右贤王。李陵欲要重振陇西李氏的威名,便主动要求前往参战。汉武帝任命李陵为贰师将军的副将,负责大军的辎重。李陵因牢记祖父李广之死的教训,不愿意做大军的副将,而想要独自成军,自由灵活地选择作战方式。汉武帝很是欣赏李陵的胆略,就让他率领自己教授的五千丹阳楚兵前往征战沙场,“上壮而许之”。在浚稽山之战中,李陵的五千步兵被匈奴的十一万大军团团围住,在歼灭六七千敌人后,因箭矢皆尽,李陵选择分散突围,途中不幸为匈奴所捕获。后李陵在送别回国的苏武时,透露了自己当时投降的心理活动,是想要假装投降,学习曹沫劫持齐桓公的事迹,在关键时刻劫持匈奴单于,促使匈奴跟汉廷订立盟约,“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然而汉武帝戮杀了李陵的家族,无可奈何之下,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在《汉书·李陵传》的记载中,汉武帝的情绪为李陵的军事行动所牵动,喜怒瞬间变幻。汉武帝为李陵出兵而喜,为李陵征战而喜,为李陵杀敌而喜,同时为李陵驻军而怒,为李陵战败而怒,为李陵投降而怒,可见汉武帝对李陵的重视程度。然而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李陵的投降,不但让汉武帝龙颜大怒,也让陇西李氏颜面扫地,让整个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耻,“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李氏家族被陇西士族除名,“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汉昭帝时期,李陵的好友霍光、上官桀执政,便劝说李陵回到汉廷。李陵指出自己已经胡服易发,家乡坟冢不再,已无颜再回故国。况且回国,必然遭受流言蜚语和嘲笑侮辱,“归易耳,恐再辱,奈何!”为了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李陵拒绝了汉朝的邀请,终身再未踏入汉土,直至中平元年病逝于草原。李陵降匈奴后,重新娶妻生子,其后代一直生活在草原上,“子孙代居北狄”,南北朝时北周名将李穆便自称是李陵的后代。

  按照《新唐书》所载,陇西李氏的继承者是李禹的后代,属于李敢那一脉。李禹虽然被杀,但其儿子李次公没有受到牵连,后来还担任了巴郡太守。陇西李氏在北朝时再度兴盛。如西凉武王李暠自称是李广的后代,追溯的也是李敢那一脉。李唐王朝自称是李暠的后代,亦等于是李广的后代,是陇西李氏的再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