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撷英】心怀憧憬 顶碗而舞
  • 时间:2023-11-14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王振武

  在民乐,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汤家庄子的社火——辞一辞。”意思是汤家庄子的社火金贵得请不上。这里所说的汤家庄子,就是现今洪水镇的汤庄村。而汤庄的社火之所以闻名遐迩,全在于拥有最具特色的绝技——顶碗舞。

  汤庄的顶碗舞,是由清朝流传下来的。当时,驻扎在汤庄的洪水营士兵用筷子敲打瓷碗自娱自乐,有的干脆把碗顶在头上做一些滑稽的表演来悦人耳目,长此以往,就演变成了一种融舞蹈与杂技于一体的顶碗舞姿。据说,顶碗舞第一代传承人汤贤才热爱顶碗舞技艺,勤奋好学,并教会了很多村里的人们,使顶碗舞得以流传下来。

  《民乐县志》中记载,汤庄村“村民汤治铭自幼爱好社火,学习刻苦,年轻时一边扶犁耕地,一边练习顶碗,是顶碗舞的继承人”。

  顶碗而舞,主要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与展示,才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民乐的顶碗舞所用的表演道具极其简单,一碟、一碗、一双红筷子、一根竹片口条、一对红缨穗子的铜铃而已。表演形式自由活泼,人多人少,男女老少,台上台下,均可表演。

  表演时,舞者头顶一白瓷碗,牙咬红缨口条,按音乐节拍磕动口条敲击顶上瓷碗,一手拿白瓷碟,一手持红筷子,筷子两头各系一带红穗子的铜铃,也按音乐节拍敲打瓷碟,整套动作与铮铮作响的音乐浑然一体,声音清脆,悦耳好听。

  表演者个个全神贯注,步调一致,不仅要随着音乐敲击碗碟,还要跟着节拍表演走、站、跳、坐、蹲、滚、翻等多种动作,间或还要夹杂一些带有杂技性质的独特、精巧的艺术造型。舞姿潇洒,造型优美,令人耳目一新。

  2008年,民乐顶碗舞入选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民乐县深入挖掘编排顶碗舞,把顶碗舞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非遗文化教育体系,将顶碗舞教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组织顶碗舞传承人参加甘肃省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让民乐顶碗舞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热”起来、“活”起来。

  顶碗而舞,是民乐民间舞蹈的特色,也是民乐民间舞蹈的精华,更是勤劳勇敢的民乐人民的骄傲。当地群众利用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天地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向外界展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在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下,土生土长的顶碗舞从舞姿到曲调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