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以新视角深情回望敦煌——略论纪录片《大敦煌》的价值意义
  • 时间:2023-12-22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纪录片《大敦煌》剧照

  周仲谋 刘 昊

  纪录片《大敦煌》在历史与发展的坐标中,在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视野中,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阐释敦煌,既彰显出扎实的学识素养,亦流露出深厚的文化情怀。

  一

  与以往的敦煌题材纪录片相似,《大敦煌》同样注重对敦煌悠久历史的追溯和呈现。不过,《大敦煌》是在中外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视野中回顾历史的。第一集《何以敦煌》开篇用以唤起观众情愫的,是季羡林先生关于敦煌的论述,从对我国现存的唯一汉代驿置机关悬泉置的介绍展开,以考古学视角回溯敦煌的前世缘起,在发掘出土的汉简中探寻敦煌之所以为敦煌的证据。正是张骞对通往西域道路的“凿空”,打通了东西方往来的道路,敦煌开始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正是大量像悬泉置这样的驿所机构,为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才有了敦煌莫高窟对中外文明的汇聚。

  《大敦煌》详细考证了一些图像符号,如“三兔共耳”“星图”“飞天”等。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一幅幅精美图像的细节对比,以及一幕幕学者们严谨论证的场景画面,得出敦煌是融汇以往世界各国文明精华所在的结论,一步步揭示出东西方文化在敦煌交流融合的深层密码。敦煌是中西方文化重要的交流节点。在大漠孤烟的映衬之下,各国人民友好亲切的交流成为敦煌文化的主旋律,更成为纪录片《大敦煌》的重要表现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绘制出了一幅绝美的敦煌文明图景。

  二

  该片对敦煌历史的深情回望,不仅体现在对文化艺术与思想的关注上,而且体现在对个体生命及其境遇的同情和理解上。例如,在关于古粟特人的讲解中,该片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策略,先是总览式地介绍“异方宝货,多聚此国”的撒马尔罕的建立,然后过渡到粟特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上。有力印证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这种气度和格局,成就了敦煌文明的缤纷绚烂、多姿多彩。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将深沉的人文关怀投注到历史长河中的生命个体身上,由古粟特人信札引出古代女子米薇的爱情悲剧。从遗存的信札中可知,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古粟特人米薇随丈夫来到敦煌经商,丈夫却抛下她与孩子前往楼兰,自此杳无音讯。《大敦煌》对米薇的不幸给予深切同情,并以现代女孩米吉高娜向米薇写出的一封信笺,传达出了跨越时空的温暖慰藉。该片在以宏大叙事话语讲述敦煌文化繁荣辉煌的同时,显示了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

  《大敦煌》既回顾了敦煌文化悠久的历史,也展望了敦煌文化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该片密切关注敦煌学及相关学科最新的学术活动与学术动向,揭示了融媒体时代敦煌文化研究的大众化、年轻化、数字化趋势。另一方面,该片展示了敦煌文物的抢救、保护、复制等相关工作的发展进程。从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中国敦煌学家对敦煌壁画的抢救性临摹记录,到后来的全面记录与数字化复制,到3D打印,再到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的新型展览模式,以及资料数据库的全球化共享,该片脉络清晰地呈现了敦煌文化保护、发展与研究的新气象。在对敦煌发展充满信心的展望中,还体现出创作者博大的胸襟:敦煌不仅是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资源。

  三

  该片美轮美奂的视听语言以及对技术技巧的运用同样值得称道。《大敦煌》的影像画面灵动自然,在航拍镜头下,河西走廊“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景象,构成了震撼观众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奇观。除了西北壮美雄浑的黄沙雪山之外,该片还精心选择了大量敦煌壁画、雕塑加以展示。随着镜头的缓缓移动,各式各样的壁画人物、塑像,及其一颦一笑都尽收眼底,使观众享受到目不暇接的视觉“流动盛宴”。《大敦煌》还采用动画技术,让众多壁画形象“活”了起来。“三兔并耳”图像就在动画技术的处理之下“化静为动”,古老典雅的意象跃然“屏”上,动作空灵舒展,尽显“生生不息”的内在意蕴。该片在介绍敦煌古今地理知识时,采用了地图动画形式,让艰涩难懂的历史地理知识化身为清晰明了的动态思维导图。例如,根据汉代简书《驿置道里簿》以及内蒙古发掘出的《居延道里簿》中驿站分布的位置,勾勒出丝绸之路行进路线图,并以动画形式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使观众一目了然,从而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大敦煌》对音乐音响的运用也颇具创意,使其能够与影像画面完美配合,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此外,该片还巧妙运用同期声,再现了敦煌乐舞的魅力。

  纪录片《大敦煌》深入揭示了敦煌文化兼容并包的核心内涵,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在敦煌交流融合的叙述,传达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