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澜】数智赋能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
  • 时间:2025-07-11
  • 点击:0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蔺金凤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有效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在数字时代,用好数智化手段,为增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力影响力插上数字翅膀,将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更好地被全球认知、认可与认同。

  数字技术重构术语感知体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全新机遇。针对中华文化“重意会、尚整体”的特性,数字技术提供了沉浸式、具象化的传播路径。VR/AR技术可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场景:敦煌研究院通过VR洞窟漫游,让观众身临其境感悟“圆融”的深邃意境;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以创意表达将“上善若水”转化为水下舞蹈奇观,海外播放量突破千万,让抽象理念具象化呈现。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项目,通过采集珍贵文物高清影像数据建立完整数字资源库,打造多语言版本线上展览平台,结合智能导览与实时解读功能,使“中和”“太和”等传统文化概念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跨越地域限制,直抵海外受众内心,实现从抽象认知到深度共鸣的升级。

  精准诠释贯通学术与大众。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诠释打通学术阐释与大众理解的壁垒,从而跨越语言与思维差异的鸿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这要求构建“学术筑基—大众转化”的双轨诠释体系:学术层面需深挖术语的哲学源流,追溯思想演变脉络,通过中西概念对比明晰内涵异同,形成系统化、权威性的解读框架,为传播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大众传播层面则需借助生活化案例、可视化叙事将抽象义理转化为具象表达,结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认知习惯和接受心理调整表达策略,比如用日常场景映射传统理念,以情感共鸣衔接文化差异,让术语既保持文化本真与思想深度,又具备传播亲和力与认知适配性,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精准平衡,为有效传播筑牢根基。

  立体网络赋能数字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不能局限于文字阐释,而应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和现代媒介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感知体验。构建数字立体传播网络,需通过多层次平台整合、智能技术赋能、全球化渠道布局、轻量化内容创新及协同机制保障,形成“资源—技术—渠道—内容—运营”五位一体的传播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建设集资源聚合、共享传播、孵化创新于一体的中枢平台,支持多语种界面、智能检索及用户共享互动功能,整合图文、视频、直播等全媒体资源。建立术语库、文化符号库、案例库等数字资源地,开放用户贡献入口,实现资源动态更新与共享。结合考古发现、节庆活动,以“文化+事件”模式打造传播爆点,借助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通过多方主体协同运营提升传播的持续性与影响力。

  协同机制深化国际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需依托平台网络,实现从分散到系统的转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已建立多部门协同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强化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网络尤为关键。可与全球权威平台战略合作,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纳入国际学术讨论框架;依托国际传播研究基地,按区域分类开展学理研究,邀请各国学者参与共同阐释;联动海外文化阵地,开展术语主题活动,通过多方协同构建长效传播机制,让术语传播更具系统性与穿透力。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统一翻译标准纳入语言教育体系,应用于外语教学、翻译以及汉学研究相关课程中,帮助中外学子掌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语法和释义,扩大其适用范围和传播影响。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数字技术作为创新性重构传播路径的核心驱动力,针对中华文化“重意象、尚整体、讲体验”的特点,提供了突破时空与文化壁垒的全新可能。未来需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在精准诠释术语内涵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权威数字平台为枢纽、深入融入全球知识网络、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立体化传播体系,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内涵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