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07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金黄橙红的云顶山景色 田蹊

张掖生态景区 成林

柿子熟了 潘新颖

武威市凉州区西郊公园一角 张延杰

黄叶灿灿 张延杰
戚晓萍
11月7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
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掌握了自然的变化节律。他们将四时流转,凝练成二十四节气这一独特的中华民族时间语言。人们因循节气安排农事,也安顿生活。在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与“八节”尤为关键。“四立”为四季之始,再融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便成“八节”。立冬,位列二十四节气第十九,既属“四立”之一,亦为“八节”之要。中国以农立国,以礼立人。因而“四立”“八节”不仅是我们的农时坐标,也是我们的礼俗规制。《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于立冬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于北郊。汉代奉行五郊迎气礼,于“四立”之日迎候四季,祈福丰年。立冬,是礼制中的仪式,也是民众感知四季、顺应天时的节点。所谓“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甘肃静宁一带流传的农谣《一年几个四十五》,以简明质朴的数算,勾勒出陇上年时光阴:“立春春分四十五,春分立夏四十五……”八个四十五天,串起了四季连环的岁月韵律。立冬,是这韵律中的一个顿点——万物由此敛藏,大地归于沉寂,人间进入休养。
寻常年景,立冬则多在十月。“十月里才立冬,今日里天气果然冷。”“十月里来刚立冬,吹罢东风掉西风。”当日历翻至立冬这一页,中华大地正式步入冬季。
冬之始,物候异
立冬之于甘肃,是一幅徐徐铺展的物候长卷。自东至西,由南向北,从河谷到高原到冰川,冬的笔触轻重不一,冬的色彩浓淡各异。
在陇东南的礼县,立冬时分,山间犹存绿意。月令歌《迎春花》唱道:“十一月到立冬,松柏叶儿绿曾曾,霜厚了现真身。”这里的冬,是微寒初露,是松柏在霜降后愈显苍翠的坚韧。在陇中黄河岸畔的白银,立冬关联着农事最后的收尾。月令歌《十二月》记载:“十月里已立冬,保墒完结平底子压砂田,准备工作。”农人完成保墒、压砂、平整土地,为土地休养与来年春耕做好充足准备。此处的冬,是蓄势待发的静默。到了岷山、洮河流域,寒意侵入日常。丝绸之路东段支线洮岷道上的岷县,气候高寒阴湿。这里的“花儿”以悠远的调子吟唱出立冬的凛冽。目光再向陇东推移,立冬往往预示着严酷的自然考验。崇信县的《九九倒算》则赋予冬日开端以历史的厚重:“一九头来才立冬,单鞭救主尉迟恭,魏征在朝为宰相,侍奉君王唐太宗。”它将节气之始与英雄传奇相连,为人们抵御严寒注入了坚韧的精神力量。
从陇南谷地层林尽染的残秋,到乌鞘岭巅皑皑初雪;从黄河水畔尚存的余温,到陇东黄土高原风沙中的凛冽——立冬的物候千差万别,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框架内,陇原大地上,风情各异地奏响冬之序曲。
俗不同,情相通
尽管物候万象,陇原儿女在立冬时节所展现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顺应、对情感的珍视,却可跨山河,彼此共鸣。这万千“乡土音”,终究汇聚成共同的生命咏叹。
立冬是农事的节点,承载着丰收的总结与冬藏的智慧。白银的月令歌《十二月》细致描绘了当地百姓面对盐碱地,在立冬时节采用“平底子压砂田”的农作方式,积极准备来年春耕。这些歌谣,是千百年来农耕经验的口头传承,是面对自然的冷静洞察与积极应对。
立冬也是情感的载体,寄托着人间的牵挂与温情。庆阳市正宁县的《二姐与四哥》:“十月里来刚立冬,吹罢东风掉西风,身穿棉袄这样冷,再问四哥冷不冷。”一声嘘寒问暖,质朴直白,蕴含了微妙而真挚的情愫。洮岷地区的《十二月牡丹》充满象征与浪漫的想象:“十月立冬交九呢,牡丹冻得打抖呢,谁给牡丹焐手呢……”以牡丹喻人,在寒冷中呼唤温暖,关切生命。
立冬更是的记忆,链接着历史与传说。岷县的《争九》开篇即唱:“一九头里正立冬,纣王大坐朝歌城。在朝他把妲己宠,子牙领兵一荡平。”以及崇信县的《九九倒算》等,这些歌谣巧妙地将节气起始与封神、隋唐等英雄演义相连,这使得立冬超越了单纯的农时,成为一个承载集体记忆与文化叙事的时空坐标,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
歌未竟,春可期
“十月立冬交九呢,牡丹冻得打抖呢,谁给牡丹焐手呢?”这质朴的诘问,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疼惜,更是对人间温暖的呼唤。无论是傲霜的牡丹、越冬的麦苗,还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陇原儿女,都在立冬时节,展现出一种内敛的坚韧与静默的力量。
冬日的寒冷肃杀,是万物在积蓄力量以待新生。临洮县的《十二月牡丹》唱出此中真意:“十月里来立冬呢,牡丹躺者树根里,我给牡丹宽心呢,来春发芽生根呢……腊月里来腊月八,十二月牡丹齐摘下,再唱就到明年吧,重苞骨朵重开花。”歌唱可以暂歇,牡丹可以凋零,但生命循环不息,新的希望在寒冬中悄然孕育。这正如陇原大地上的庄农人,在立冬后的“冬闲”时节,并未真正闲适。他们积肥、修渠、整饬农具,为来年的春耕提早蓄力。文县的《四季花节歌》蕴含着对时序的体察——“十月冬月连腊月,寒候虫虫来叫节,叫了十月立冬小雪节,冬月大雪冬至节,腊月小寒大寒节”,预示着“腊梅花儿开开白菊花儿谢”的新旧交替。
当立冬的寒风吹过陇原的千沟万壑,农家院里已是粮食满仓。那回荡在山川梁峁之间的古老歌谣,是这片皇天后土深沉而温暖的呼吸。
立冬,于黄河之滨,我们聆听迎冬的歌谣,感受岁月的轮回。这些歌谣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农耕文明与天地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关乎生存、生活、生命与生机。就此,我们学习从容面对自然变化,蓄势未来。
此时,歌未竟,而春已可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