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6-28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鲜静林
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创新体系现代化、要素配置现代化、制造模式现代化、产业治理现代化。
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多业态梯度共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创新。甘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石化、有色、煤炭、电力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对生产线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抢占竞争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三是加快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加快新兴领域技术工程化、产业化。
推进创新体系现代化,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方向选择、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导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抢抓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契机,通过省部共建、省院合作模式,建设重点产业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及企业研发中心。三是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强化科研领域、工业领域的多部门联动,通过政策扶持等,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推进要素配置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体系。一是针对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新需求、新领域,突出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完善高技能产业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制度体系,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人才紧缺问题。二是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优化工业用地制度,推动土地、人才、能源、数据等重点要素向工业流动。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和信用承诺制改革,优先保障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支持,深化产融对接合作,推动形成全周期、全类型、全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络,切实缓解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推进制造模式现代化,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一是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既有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节能节水工作。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制造,推动质量管理技术与工具创新和应用,弘扬品牌文化,提升制造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产业治理现代化,完善开放包容的工业治理体系。一是持续编制综合性、行业性、区域性的发展规划并进行滚动评估、更新,强化制造业发展设计的一致性、连续性,促进各方凝聚共识、积聚力量。二是加快产业政策转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协同,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三是推进数字治理等新型治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预警监测、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为工业治理效率提升、业务和产业优化、组织架构升级、精益运营与科学决策赋能。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