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发改视点/ 正文
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4-03-11
  • 点击:0
  •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体育事业,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新时代1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多项高水平国际赛事,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中国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凝聚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支撑新时代10年中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新征程上以建设体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围绕体育领域的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统筹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动体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理论力量,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实践,为全面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源泉。从发展目标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从发展过程来看,体育领域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既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又在各个领域紧扣重点环节进行突破,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为主导,带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体育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总揽全局、锐意进取、积极创新,开创了体育发展新局面,为体育产业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我国体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竞技体育成绩优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亮点纷呈、体育事业成就瞩目。体育产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多,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体育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我国体育领域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指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围绕推动体育改革创新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中外体育人文交流等方面统一谋划,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体育智慧和力量。 

  二、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产业,推出一系列举措培育和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时代1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大步前行,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产业规模不断攀升

  新时代1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至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大幅提升。产业总规模从9526亿元增长到31175亿元,年均增长14.01%;增加值从3136亿元增长到12245亿元,年均增长16.08%;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7%,凸显出体育产业的巨大潜力。此外,我国体育经营主体也展现出强劲活力,国有体育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体育资本市场日益活跃。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达到45.2万个,比2015年增加289%。

  (二)产业政策持续完善

  新时代10年来,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部门,陆续出台多项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省(区、市)聚焦细分领域,注重精准施策。既有直接针对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相关的政策和实施意见,也有针对冰雪产业、体育场馆、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等具体业态的产业相关政策,以及金融支持等政策,政策数量多、覆盖面广,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宏观政策引领、专项规划支撑、地方政策协同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

  (三)产业质量大幅提升

  新时代1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和发展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我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34.6%上升至2021年的70.0%,越来越多的体育服务企业开始关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多样化的“互联网+”跨界合作模式。体育服务科技化、体育用品制造服务化持续改善产业发展质量。众多体育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冰雪、水上、马拉松、航空、汽摩、电子竞技、骑行、露营、攀岩、登山、漂流、马术等新兴项目逐渐形成可观规模,“体育+”助力体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体卫、体旅、体教等加速融合,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产业基础越发坚实

  新时代10年来,体育产业领域改革实践不断深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越发坚实。从场地设施来看,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3年的169.46万个、1.46平方米增至2022年的422.68万个、2.62平方米。体育场地类型日趋多样,各地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场地数量和占总场地数量比重持续上升,业态融合、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不断涌现,体育场地设施呈现出从增量到增类、增质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民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体育需求不断高涨。据统计,2022年我国7岁及以上居民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为67.5%,较2014年增长18.5%。体育人口的持续增长为体育消费市场扩张奠定良好基础,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从2015年的1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1.8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由2014年的926元增长至2020年的1330.4元。

  (五)产业效益日益凸显

  新时代1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在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贡献日益凸显。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迅猛,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和频次显著提升,体育产业与康体、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体育健康关口前移、慢性病干预、健康促进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体育产业也成为吸纳就业的生力军,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共吸纳就业718.6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343万人,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国全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12年的0.74%提高至2021年的0.96%,为增加社会就业作出了新贡献,有效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方面,体育产业优势发挥明显,通过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推动体育工作和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体育智慧和体育力量。

  (六)产业体系持续健全

  新时代10年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贸易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随着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各省(区、市)体育产品供给质量和消费水平逐步提升,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势头良好。体育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多种新兴业态。体育旅游领域陆续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创建海南、贵州、广西、重庆等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动冰雪、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车自驾营地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三、新征程上,我国体育产业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体育产业作为“幸福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推动体育产业实现更大、更活、更优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多元的体育需求,有效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一)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我国体育器械制造业加快发展”。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制造业肩负转型升级重任。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鼓励体育用品企业研发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支持优势体育用品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走出去”,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优秀国产体育品牌。

  (二)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释放服务业动力的重要举措。要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支持体育场馆以体为主、复合经营,完善多元功能、提升运营效益,打造观赛、健身、消费、社交体验新场景,同时为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培训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竞赛表演品牌,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名城。逐步建立、完善和实施体育标准化制度,加强体育服务业质量监测,规范体育服务业发展。

  (三)加快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思路不仅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新动力,也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要实施“体育+”行动,深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传媒、健康、科技、养老等产业的融合,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体旅融合,按照《“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规范和引导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体教融合,鼓励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推动建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支持社会力量推动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卫融合,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加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全媒体”,支持培育一批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鼓励体育与科技融合,积极推进5G、VR/AR、4K/8K超高清视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鼓励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

  (四)多措并举挖掘体育消费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这为扩大内需指明了工作重点,也为挖掘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市场壮大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各地通过产业引导资金适当倾斜、品牌赛事活动优先导入等方式,统筹推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落地性强的体育消费政策,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常态化促消费机制。鼓励引导居民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围绕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重点潜力消费群体及家庭消费趋势,培育体育消费群体,针对各重点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实现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量身定制、定向推送和精准配送。释放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调动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消费黏性,支持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季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建立体育消费数据监测体系,对试点工作绩效进行评估。

  (五)培育壮大体育经营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要不断培育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引导国有体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育龙头企业。要贯彻落实小微企业在降低要素成本、加大财税支持、优化金融服务、扩大外贸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在体育领域培育一批细分方向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支持发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为体育产业“国家队”的带头作用,持续建立和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动态管理机制,推动产业基地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完善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事项清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逐步将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活动组织、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交由符合条件、运行良好的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基层体育组织。

  (六)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为更好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需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体育产业跨区域合作项目建设,鼓励建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联盟,实现区域间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互补、流转顺畅、待遇互认和组织协同等良性互动。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扫清体制和机制障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将体育融入城市发展进程,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依托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布局运动项目产业,发挥特色项目优势,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 王兆红,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