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非遗葫芦烙画“落户”灵台校园
  • 时间:2023-11-14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图为制作成的葫芦烙画 朱强摄.jpg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朱强 摄影报道

  近日,在灵台县荆山学校的烙画社团班,十多名学生小心地操作着手中的电烙笔,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葫芦上仔细地移动着,不多时,一幅幅构思巧妙的烙画就烙在了葫芦上,一个个普通葫芦瞬间也变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品。

微信图片_20231110131534.jpg

  葫芦烙画相传起源于汉代,清朝遂又兴起。葫芦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有较强的立体感 ,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烙画社团是灵台县荆山学校建办的特色社团之一,由天津市津南区辛庄小学一级教师赵自欣授课,社团一经成立就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微信图片_20231110131527.jpg

  “我特别喜欢学校创办的这个烙画社团,我觉得葫芦本身就很具有美感,在它上边作画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让我很着迷。”荆山学校五年级学生骆彦彬说。

微信图片_20231110131517.jpg

  烙画葫芦为何能引入灵台县,这得益于来自天津的美术教师赵自欣。她是天津市津南区选派灵台县支教的第六批老师之一,在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的大好政策下,她把“葫芦文化”带到灵台,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荆山学校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微信图片_20231110131457.jpg

  “咱们这边的学生对烙画葫芦很感兴趣,现在社团学生还在不断地增加,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这批支教的老师走后,葫芦烙画这门技艺还能在灵台得到发展。”赵自欣说,她把这一想法向荆山学校领导反映后,得到了全力支持,学校专门安排了美术老师跟她学习烙画,这让她很欣慰。

  “赵老师不但是烙画社团学生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我跟着她掌握了这一技艺后,咱们灵台娃娃再学这门艺术那就方便多了。”荆山学校美术老师李婷说。

赵自欣带领学生进行烙画前的前期准备 朱强摄.jpg

  自东西部协作以来,天津市津南区与灵台县深结情缘、双向协作、汇聚合力,以“培养、提质、促效、引领”为工作思路,共同践行深度教育理念、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人才交流与教育发展同频共振,而正是像赵自欣这样带着热情、带着技艺的一批批优秀教师,为灵台县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赵自欣带领学生挑选葫芦 朱强摄.jpg

  截至目前,天津累计向灵台县投入教育帮扶资金113万元,两地共互派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668人次,灵台县7所学校与津南区学校结为“联谊兄弟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津南区爱心人士和团体主动为灵台教育捐款捐物达5.5万元,惠及师生3000多人。

微信图片_20231110131449.jpg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