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雍坝铸铧技艺——犀牛江畔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 时间:2023-12-28
  • 点击:0
  • 来源:甘肃日报

08214e1231b75666d7250a02566e725.jpg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黄培军 杨佳佳 摄影报道

  12月24日,在陇南市康县太石乡雍坝村,非遗铸铧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陇南市乡土人才雍殿武与村民正在用传统土法铸造犁铧。

  铧是农民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工具,犁铧铸造与使用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显著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农耕机具逐步普及,犁铧等传统手工制品也逐渐淡出市场,而在康县犀牛江南岸的太石乡雍坝村,至今仍然保留和传承着手工铸铧工艺,令人惊叹不已。

  一张木犁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就是铧,是整张犁的核心部件。

  铸铧工艺程序繁多、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按铸造的顺序可分为备料、打铧模、铸铧、打磨四个大环节。

  备料就像备食材,铸铧的主要原料有绵沙土、废铁、焦炭、少量木炭、铅水等,备料的同时,还要准备好铸铧的各种设备,包括火炉、大小勺、柴油机、鼓风机等。

  打铧模,是铸铧的起始阶段,也是整个铸铧过程的重要环节,时间长,工作量大。铧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铧的质量。打铧模又可细分为打铧模、打铧芯子、墨铧模(对铧模面扇、槽扇、铧芯刷铅水的俗称)、泥铧模、背铧模5个小工序。

  康县太石乡雍坝村铸铧工艺历史悠久,据《康县志》记载:雍坝铸铧技术始于明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鼎盛,铸造品种有犁铧、钟、磬等器具。康县太石乡雍坝铸铧技术保存完整,2015年6月被列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