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炳灵寺石窟,寻找内心禅静
  • 时间:2024-04-19
  • 点击:0
  • 来源:甘肃农民报

在黄河深处的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坐落着一座距今1600多年的“宝藏石窟”,这就是炳灵寺石窟。“炳灵”,在藏语中有“万佛”之意,令人神之向往。

炳灵寺石窟如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北岸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峭壁上,虽没有敦煌莫高窟那么举世闻名,但历经1600多年的沧桑发展,炳灵寺赋予了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炳灵寺石窟最早开凿于西晋初年间(公元3世纪),大规模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后又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至十九世纪末,逐渐形成了具有汉藏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

走进石窟,你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佛像文化,西秦的剽悍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夸张、宋代的求变写实。同时,你也可以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暮春之际,从永靖县城出发,大约1小时的车程,一路相伴的是碧蓝的黄河水和沿途红色的丹霞岩壁,在阳光的漫射下,蓝色与红色呈现出强烈的对比,绚烂夺目。

姊妹峰。

恍然之间再抬头,石林如削,万笏朝天,巍峨的姊妹峰矗立前方。高耸的崖壁上大小不一的石窟和佛像出现眼前,放眼望去,红沙崖壁上,窟龛密集,形如蜂房。

唐代弥勒大佛。

顺着栈道向深处探索,一座高达27米的唐代弥勒大佛赫然矗立。大佛表情庄严,嘴唇厚实,上半身依山而雕,下半身泥塑,它的左手残缺,右手自然下垂在膝盖上。当你抬头仰望,仿佛与神对话,瞬间放下一切烦恼和杂念,心若静水。大佛始建于公元731年,距今近1300年。它是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也是甘肃第三大佛,目前成了炳灵寺石窟的标志。

第169窟第11龛壁画。

位于炳灵寺169开窟第六龛中的建弘题记。

而在大佛的左上方,则是炳灵寺历史与艺术价值最高的169窟。洞窟的崖壁上,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这是目前国内石窟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该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纪年资料,也为中国早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一个标尺。

沿着高约60米、狭窄曲折的“Z”形栈道攀援直上,对游客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讲解员说,169窟是利用天然岩洞修造的洞窟,富丽堂皇的造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布满顶部和墙壁,是难以想象的壮美与华丽。炳灵寺的魅力,不登高就错过了大半。

搬迁之前的释迦涅槃像(拍摄于1967年)。

修复之后的释迦涅槃像。

在石窟群的末段,也就是大佛对岸的红墙院落里,一尊8米多长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侧卧在佛床上,卧佛头枕右手,安详熟睡。这是第16窟塑像,历经北魏、唐代和明代,脚踩木屐的卧佛,历经沧桑,见证了炳灵寺石窟的千年风雨。

讲解员介绍道,这尊佛像原来在西岸窟群底部的卧佛院,后来在修建刘家峡水库时,为了保护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将这尊卧佛进行了整体分割,搬迁到东岸的院落里。

来吧,漫步炳灵寺216个窟龛中,在佛像的注目下,远离尘世,寻找内心的禅静!(文/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何成军 杨诗卉 部分图源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