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宕昌:文旅融合促发展
  • 时间:2025-09-02
  • 来源:甘肃农民报

在陇南大地的怀抱中,宕昌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文旅资源谱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这里既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又有官鹅沟这样的自然奇观;既有“羌源味到”的独特风情,又有蓬勃发展的农家乐经济……近年来,宕昌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宕昌是一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宕昌,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哈达铺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节点,被誉为“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如今,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瞻仰。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红色遗址,更要让它们‘活’起来。”宕昌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开发了“重走长征路”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穿上红军服装,品尝“红军饭”,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历程。同时,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不仅丰富了宕昌的文旅内涵,更为当地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将红色元素融入民宿、餐饮等业态中,形成了独特的“红色经济”。

如果说红色文化是宕昌的灵魂,那么官鹅沟则是这片土地赐予宕昌的自然瑰宝。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官鹅沟以其“雄、奇、险、秀、幽”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

“官鹅沟的美,在于它的四季变换。”当地导游马小娟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春天山花烂漫,夏天飞瀑流泉,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韵味。”

近年来,宕昌县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官鹅沟景区基础设施,修建了生态步道、观景平台,并严格控制游客容量,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同时,开发了森林康养、地质研学等新型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景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振兴。许多村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旅游服务,有的开起了民宿,有的成为导游,有的销售手工艺品,收入大幅提高。“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现在靠景致富。”官鹅沟村村民张建国笑着说。他的农家乐旺季时每天接待游客近百人,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宕昌是古羌人发源地之一,羌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这一文化资源,打造了“羌源味到”这一文旅品牌。

“羌源味到”不仅是一个美食品牌,更是一种文化体验。游客可以品尝到羌藏特色的手抓羊肉、青稞酒、酥油茶等传统美食,欣赏羌族歌舞表演,参与羌绣制作,全方位感受羌藏文化的魅力。

“我们希望通过‘羌源味到’这个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宕昌的多元文化。”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线下努力,目前“羌源味到”已成为宣传宕昌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彦斌的羌陶制作技艺体验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羌陶制作体验,更成为宣传宕昌将台羌陶文化的窗口,同时也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文旅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当地百姓。在宕昌,蓬勃发展的农家乐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过去我们村很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新城子藏族乡岳藏甫村党支部书记回忆道,“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该村依托官鹅沟景区,统一规划建设了具有羌藏特色的民宿群,村民以房屋入股,由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年底分红。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宕昌县定期组织农家乐经营者进行培训,内容涵盖烹饪技术、服务礼仪、卫生标准等。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评级制度,推动农家乐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还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许多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后,会购买当地的土蜂蜜、中药材、山野菜等特产。“我们的产品以前卖不出去,现在供不应求。”种植户王大爷高兴地说。

从红色文化到自然奇观,从羌藏风情到农家乐经济,宕昌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文/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王倩)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