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17
-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定西的民俗乐舞,是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诗篇。从岷县巴当舞的千年鼓韵,到陇西云阳板舞的流光雅韵;从漳县花灯舞的柔情灯影,到临洮傩舞的古仪神秘,再到渭源羊皮扇鼓舞的山河气魄,每一种舞蹈都承载着定西人的信仰与热爱,记录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足迹。
古羌遗风的活化石——岷县巴当舞
作为定西市唯一以“游牧文化印记”为核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岷县巴当舞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文化交融的鲜活见证,其完整的仪式流程、独特的表演形态,至今仍在当地民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巴当舞起源可追溯至吐蕃时期,最初是羌、蕃先民祭祀山神、草原神灵的“跳神”仪式,核心目的是祈求水草丰美、人畜平安。随着历史变迁,游牧民族与汉族农耕文化交融,仪式逐渐褪去宗教神秘色彩,演变为节庆庙会中的民俗表演,但仍保留“献祭——祈福”的核心逻辑,是岷县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历史缩影。
“巴当”二字,乍听陌生,却是这一古老舞蹈的灵魂所在。它并非舞蹈动作,而是一种形似拨浪鼓的双面羊皮鼓。制作精美的巴当鼓内装铜铃铁环,舞者举手投足间,鼓声与铃声齐鸣,发出“巴当、巴当”的节奏,这原始而震撼的声音,正是舞蹈得名的由来。巴当舞举行时间严格限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体举行,整个过程分为安场、献场和送场三个庄严阶段。这种舞蹈被学者誉为“古羌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记鼓点都敲击着千年历史的回音,每一个舞步都踏着先民的足迹。
当你站在黄土高原上,看着篝火映照着一张张虔诚的面孔,听着巴当鼓声响彻山谷,你会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文化力量——那是一个民族千年不变的信仰与期盼。这就是巴当舞:不仅是舞蹈,更是信仰;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与未来的连接。如今,岷县巴当舞不仅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当地人对祖先的致敬、对土地的热爱,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持续书写着草原与黄土交融的文化故事。
板响流光里的千年韵——陇西云阳板舞
在陇西的时光长卷里,云阳板舞恰似一缕穿越千年的流光,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丝路文化的灵动,在岁月更迭中舞出不朽的诗意。
陇西云阳板舞的源起,藏在佛道交融的烟霞里。虽无墨迹清晰记载,却从朝山队飘扬的大旗上、道具细腻的纹路间、舞者衣袂的纹样中,可寻见道家阴阳的玄妙;而队伍后方高擎的释迦牟尼佛像,又晕染着佛教慈悲的柔光——两种文化在此相拥,酿出独属于陇西的古老韵味。
云阳板的故事,要从八仙传说讲起——相传它是曹国舅手中的法宝幻化而来,三尺长的木板透着仙气,二寸五的宽度藏着巧思,4片为一副,内缀铜钱,轻轻一舞,便有“叮铃”脆响漫开,似清泉淌过石涧,又像古寺钟声穿越时空。
待鼓乐响起,舞者便如从画中走出的仙童:双髻挽着霞光,红花映着笑靥,云肩轻垂似流霞绕肩,战裙翻飞如蝶翼蹁跹,青线麻鞋上的红绒球,随步伐轻轻跳跃,踏出满场灵动。在旗幡引路、唢呐悠扬、锣钹铿锵的伴奏里,两人一列排成双行,云阳板在指尖流转:“湘子吹笛”时,板随臂展如笛声婉转;“翻山打虎”处,板声骤急似猛虎下山;“扑步亮相”间,板定身稳如磐石矗立。时而双板对击,金戈之声震彻云霄;时而单板划空,彩绸(板上装饰)翻飞如彩虹卧波,每一个动作都刚柔相济,既有西部武术的雄浑,又含江南舞蹈的柔美,目光所及,皆是流动的诗画。
云阳板舞承载着陇西人民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陇西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反映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舞动千年的艺术,正以其独特魅力跨越时空,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陇西乃至定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驱邪纳福的古仪——临洮傩舞
临洮的岁月深处,藏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仪——傩舞。它似从先秦的晨雾中走来,戴着神秘的面具,踏着刚劲的舞步,在岁首年终的仪式里,为一方百姓守护着平安的祈愿,是陇中大地最厚重的文化印记。
它本是先民驱疫逐邪的祭礼,青铜剑劈开迷雾,号角声穿透山林,只为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时光荏苒,它渐渐融入民俗,成了春节社火、庙会庆典里的“守护神”。那一张张傩面,是老工匠用时光雕刻的艺术:“方相氏”青面獠牙,额间“王”字透着凛然正气,似能驱散世间所有阴霾;“判官”红脸长须,眉眼锐利如炬,藏着公正与吉祥的期许;“土地”“灶君”神态温和,满是烟火人间的暖意,每一张面具,都是一个关于守护的故事。
鼓点骤起,号角长鸣,舞者身着浓烈古装,戴上面具,手持刀斧登场。“踏”是与大地的对话,“顿”是对神灵的敬,“跳”是生命力的绽放,“劈”是驱邪的决心。“开道”时,“方相氏”挥剑如流星,似要斩断所有灾祸;“巡场”时,队列整齐如军阵,气势威严震四方;“祈福”时,“土地公”拄杖拱手,把平安祝福送到每个人心间。面具的神秘与舞步的力量交织,似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让人看见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
如今,临洮傩舞仍在社火巡游中绽放光芒,老人们听着鼓点忆往昔,孩子们围着面具探好奇。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带着千年的温度,在定西的大地上继续守护,为民俗乐舞添上一抹神秘而厚重的色彩。
鼓震山河的信仰之舞——渭源羌番鼓舞
渭源的山野间,藏着一曲用力量谱写的信仰之歌——羌番鼓舞。它以羊皮为魂,以鼓点为魄,在风与山的见证下,跳动出黄土高原最磅礴的生命力,是渭源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
它的起源,与渭源的山川大地紧紧相连。最初是先民献给山神的祭礼,羊皮鼓敲醒晨光,鼓点叩响山谷,只为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后来,它走进庙会,融入节庆,成了百姓表达喜悦、寄托期盼的方式。那面羊皮扇鼓,是时光与匠心的结晶——整张羊皮蒙在木框上,鼓柄系着彩绸铜铃,鼓面绘着吉祥纹样,每一寸都藏着渭源人的心意。
鼓鞭扬起,鼓声便震彻山河。“咚、咚、咚”的节奏似山泉奔涌,又似大地脉动,铜铃随动作叮当作响,成了最质朴的伴奏。舞者身着深色短打,腰系彩带,在开阔的场地上起舞:“旋鼓踏浪”时,鼓柄快速旋转,彩绸翻飞如流霞,铜铃作响似银星坠落,似在与天地对话;“踏步击鼓”时,双脚交替踏地,鼓点与脚步同频,气势如山河奔腾,满是力量感。没有复杂乐器,只有鼓声与吆喝,却能让人感受到最原始的生命力,似要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春耕前,它是对丰收的祈愿;秋收后,它是对岁月的感恩。渭源人用羊皮扇鼓舞诉说心事,传递信仰。如今,年轻舞者为它注入新活力,传统与现代交融,让这面羊皮鼓继续在渭源的山野间回响,带着信仰的温度,成了定西民俗文化中最具力量的风景,让每个听见鼓点的人,都为这份热爱与坚守而动容。
这些民俗乐舞,是过去的回响,是当下的鲜活,更是未来的传承——在鼓点与舞步的交织中,定西的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也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读懂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浪漫,解锁属于定西的独特文化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