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23年甘肃省经济运行情况及2024年展望
  • 时间:2024-04-17
  • 来源: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

2023年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安排部署,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四强”行动,做深做细“五量”文章,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效速兼具的良好态势。

一、2023年甘肃省经济运行分析

(一)主要指标进位争先,增速稳居全国前列

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质量齐升、效速兼取,保持了“十四五”以来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地区生产总值11863.8亿元,增长6.4%,高于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6%、5.9%和10.4%,增速居全国第4位、第7位和第6位。兰洽会、文博会、药博会精彩纷呈,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签约金额突破万亿,到位资金5961.3亿元,分别增长44.1%、4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9.9%。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景区景点游人如织,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7.8%和312.9%。

图1  2021—2023年甘肃经济总量季度趋势图

(二)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业强省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6.7万亩。筹集中央和省级资金46.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77.2万亩,加大撂荒地整治,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亿元,实施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工程,稳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325个,获批创建苹果、马铃薯国家级产业集群,实现六大特色产业全覆盖。出台《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实施方案》,认定奖补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预计全产业链产值5700亿元以上。2022年度产业链综合评价中排名前三。“甘味”品牌再次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成功实现三连冠。

(三)“强工业”行动扎实推进,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跻身全国第一方阵。50户重点企业紧盯挖潜目标组织生产,持续落实“以丰补欠”措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78.79亿元,同比增长5.75%,拉动全省增长4.5个百分点。规上中小企业增速回暖,同比增长11%,民营工业经济同比增长9.6%。在甘央企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4%,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工业用电1191.68亿千瓦时,占72.46%,同比增长9.25%。全省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传统产业做实“改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培育”,研究谋划未来产业上做实“增创”。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相关融合产业等6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煤炭高效利用、医疗装备和新型建材等5个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图2 2021—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月度累计增速(%)

(四)服务业持续加快恢复,交通运输增势良好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大幅增长2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1.0%、6.6%。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22.8亿元,同比增长16.6%。交通运输业增势良好,12月份,甘肃省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为55.93%,全国为53.5%;全省物流业总收入1899亿元,同比增长15.4%。铁路、公路、航空客货运增势明显,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5倍、69.0%,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分别增长11.8%、91%。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重大项目投资拉动明显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投资成为稳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287个省列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107%。工业投资支撑有力,增长30.1%,持续高位增长,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0.2%、19.5%,采矿业投资增长124.2%,电力、热力、煤气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长39.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6%,计划“三化”改造项目共有300项,年完成投资200.9亿元。

 

图3  2022—2023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月度累计投资增速(%)

(六)消费市场增速较好,外贸出口保持增长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9.7亿元,同比增长10.4%。城乡消费加快修复,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44.2亿元,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85.5亿元,增长11.3%。商品零售3831.1亿元,同比增长9%。大多数商品消费增速反弹,汽车、金银珠宝等耐用升级类消费品分别增长15.2%、30.6%。饮料、烟酒、中西药品类等易耗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9%、18.1%、9.2%。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34.7%。全省进出口总值491.7亿元,同比下降13.0%,其中,出口总值123.8亿元,增长3.8%,进口总值367.9亿元,同比下降17.5%。全省对主要贸易伙伴东盟、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55%和18.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66.6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4.6%。

 

图4  2022—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累计增速(%)

(七)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

强科技行动扎实推进,新获批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4个,建成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争取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立项704个,经费4.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全省共签订技术合同14148项,增长6.8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68.15亿元,增长38.27%。新能源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390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占比居全国第2位,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发电量1302亿千瓦时,占比达到26.7%;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10万千瓦,新能源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牵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大力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实施“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秦淮数据零碳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上云用数赋智”,省属企业上云率达到70%,重点企业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40%以上,中小企业上云数达到6.2万户,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标准地”和信用承诺制改革,全省新增经营主体32.74万户,同比增长18.32%,其中新增企业9.08万户,增长24%。新增个体工商户23.33万户,同比增长17.33%,市场活力不断激发释放。

二、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虽然2023年取得不菲成绩,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全省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相对发达地区较少,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资源优势但没有形成制造业产业链集聚集群发展优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8.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企业总部较少,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二是科技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待提升。企业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较为短缺,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1.16个百分点,科技人力资源指数60.9%,低于全国平均指数34.56个百分点,只有20.78%的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6.23%的规上工业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25.3%的应用技术类成果产生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0.5%。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压力较大。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回落态势,增速从1-4月份的13.8%逐月下降,全年增长5.9%,较增速高点下降8.4个百分点,下滑至5.9%。其中房地产投资下降14.8%,导致民间投资下降4.1%。项目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等投资呈负增长。四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随着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转正增长,但受市场预期走弱和去库存压力,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处于负增长,降幅由1-2月份的-4.9%持续扩大至全年的-14.8%。同时财政刚性支出强、偿债压力大,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难平衡的状态,房地产企业拿地意愿不强,部分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

三、2024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一)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恢复期,总体发展有所放缓。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加剧,国际货币政策紧缩、信贷条件受限、国际贸易分裂以及气候灾难多发等影响,主要国际机构对2024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均持不乐观态度,陆续调低预期增长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GDP增长率将放缓至2.7%。联合国发布《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世界银行发布的2024年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202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2%,为1990年代初以来最疲弱的五年期增速,意味着全球经济的疲弱程度将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预测2024年全球GDP增长将放缓至2.4%,2024年底,将有约25%的发展中国家和约40%的低收入国家人口仍将比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更加贫困,这将是全球经济增速连续第三年放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测算,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7%左右。

(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5.2%,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引领力量,也成为宏观形势的决定性力量。2024年,中国经济将站在2023年126万亿元GDP的起点上,寻找更多新动能,实现新突破。境外金融机构包括IMF、OECD、IMF,以及高盛等投行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普遍在4.5%-4.8%左右,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预测增速在5%以上,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5%左右。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三)甘肃正处在奋力进位的关键阶段

目前甘肃正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自身优势加速释放的历史交汇期,“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并深入实施,发展政策支撑不断夯实,同时我省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文旅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等拓展释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发展动能积厚成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活力勃发奔涌。2024年甘肃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综合预测,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3万亿元,经济增速在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00亿元左右,增速8%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0亿元,全年CPI保持在3%左右。

四、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抓好巩固和拓展、保护和修复、监测和整治等工作,积极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增强全省生态整体功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由“大治”转向“长治”。二是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守生态安全底线,担好上游重大政治责任,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紧紧围绕甘肃省黄河生态战略定位,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为重点,开展黄河干流及马莲河、葫芦河、祖厉河、散渡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等工程,大力推进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三是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充分利用“双碳”政策红利,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有序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着力挖掘湿地、草原、土壤、冻土等本地区优势碳汇,加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健全完善绿色发展导向的规划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严格落实重点行业企业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发放、清缴等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相关制度要求,指导条件成熟的地方依托可再生能源和林业、草原、湿地等碳汇资源,策划、开发和储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项目,积极推动CCER项目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是创新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加快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推进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政银企”合作,不断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谋划储备水污染防治、清洁取暖改造、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等生态环境项目,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落地见效、绿色金融政策引来社会资本有序投入等工作,共安排纵向、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提升传统产业支撑力,夯实产业体系基底

一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传统优势产业存量,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动,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有色冶金产业高端延伸、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升级、能源电力产业扩大供给,加快煤炭清洁高效深度利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传统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以强科技行动为导向,强化科技为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赋能。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重点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聚优势资源,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推动智慧矿山、智能工厂、数字化技术等技术与全省传统产业有效融合,精准对接传统工业部门技术改进需求,推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三是加快实现优化产业链升级改造。以重大产业项目链拓展优势产业链,推动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促进陇东、酒泉地区发展煤炭分质利用和煤炭高效清洁转化产业,开发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精细化工产品,打造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煤化工产业链。引进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的后发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管理水平,提高传统产品生产效率,提升传统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供更多的中高端供给。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赋能行动。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实施氢能、新型储能、航空航天、核产业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三是实施数实融合提质增效行动。全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稳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行动,落实“双碳”战略,推进产业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体系,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强引擎”

一是加大项目服务保障和调度力度积极落实重大项目“三张卡”服务保障措施,主动服务项目建设,到项目单位、建设一线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以工作提示卡(单)、现场服务办理卡(单)等便捷高效方式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围绕“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和能耗支持,及时足额保障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健全重大项目能耗支持机制,全力保障项目加快建设;利用好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甘肃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大数据手段,发挥好项目调度“红黄蓝”预警机制,加大对“三个清单”、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调度力度,确保完成全省全年投资任务目标。二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精准掌握国家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支持方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把利用国外贷款与实现全省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立足全省资源优势,主动抓好项目策划、筛选、论证和包装工作,并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做好项目,做精项目,重点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公益设施、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充实储备项目库,使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发展改革委的项目备选计划,真正做到让“项目等机遇”。三是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更好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改革的方式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达产,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加强能源、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数据等要素供应,不断健全要素保障,提高要素聚集力、供给力和要素可及率、到位率。

(五)增强新型消费牵引,畅通区域经济循环

一是优化供给流通。持续推进甘肃消费名品创建,大力推进“甘味”知名品类入选各类品牌目录,推动农产品进口出口双向流通。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设,推进货、车、飞机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加快建设陆海新通道物流节点城市,推动物流枢纽资源空间优化集中,建设辐射川渝等西南地区的商贸物流基地,形成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促进服务消费。构建功能完善、方便快捷、覆盖全域、布局均衡的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支持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在物业、社区便利店、超市设置终端设备和系统。建设多元融合的服务消费引领区。促进文商旅体娱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康养、会展、体育等服务消费。结合人口发展现状和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提质升级,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三是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升级改造,通过体验消费、社区配送、网定店取、无接触配送等线上引流手段,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带动实体消费。拓展新型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突出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着力培育线上学习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在线文娱、智慧旅游、线上办公、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新型消费场景。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电商“直播带货”“短视频促销”,培育支持地方“网红”,扩大区域线上影响力。四是改善消费环境。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市场提供安全、放心、可溯源、售后服务完善的产品与服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对假冒伪劣商品建立倍额赔偿制度,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健全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监测体系,紧盯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商品市场,加强数据统计和运行分析。建立健全适应新型消费发展的监管机制,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化工作,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注:本文系甘肃省经济研究院2024年度经济研究专项经费支持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  帆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杨  永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旭春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实习研究员

李  丹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室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