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10年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10-05-19
  • 点击:206
  • 来源: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张掖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抢机遇、抓投资、快增长、促发展、重民生、保和谐”为主线,加强项目建设,推进十大工程,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2.02亿元,增长11.5%;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04亿元,增长1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32亿元,增长13.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增长18.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8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74元。

    (一)争取项目资金效果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以十大工程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投资,实施扩大内需项目417项,落实资金9.1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放大、引导、带动作用,使全年开工建设项目达到663项,有力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2亿元,增长21.2%。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境内段工程等8个市列重点项目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40亿立方煤制气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特色产业强劲发展,玉米制种、加工型马铃薯、高原夏菜、设施葡萄等产业化基地面积达到160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71.7万头,“金张掖红提”、“金张掖肉牛”等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一大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顺利实施。劳务输转力度不断加大,全年输转劳动力24.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4亿元。在经济整体逆势艰难增长的背景下,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3.6亿元、增长7.2%。

    (三)应对金融危机措施有力,工业企稳回升效益好转。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企业帮扶力度,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产能整合、市场开拓和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实现了止跌回升的转变。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一期、3万吨谷氨酸、大孤山水电站等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建成陆续投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01亿元,增长14.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6亿元,增长16.2%。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万元GDP能耗大幅下降,促进了工业的良性发展。

    (四)生态张掖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特色彰显生态元素。坚持“顺应自然、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科学利用”的原则,强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投资5亿元的滨河小镇开工建设。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评审,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名录。旧城区改造稳步推进,甘泉文化广场、新闻大厦等标志性建筑主体工程已完工,金张掖国际大酒店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三北防护林、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等生态项目23项,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改善。积极争取实施各类社会事业项目122项,教育教学条件和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实现翻番,数字电视转视工程加快实施,市体育运动健身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就业人数16824人,返回生源地的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218人,安置困难群众再就业28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下。

    (六)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部得到化解,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顺利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高台盐化公司等5户企业顺利完成政策性破产。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继续改善,商业银行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累计提供担保贷款5亿多元。公共财政和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不断扩大,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启动。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张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5%,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27:38:35。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立足资源优势和十大工程建设,紧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切实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围绕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等领域,抓紧申报一批项目,增强争取项目资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在抓好总投资425亿元、当年投资138亿元的473个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重点抓、抓重点的思路,配合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加快军民合用机场、滨河新区及湿地保护工程、城市天然气工程、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火车站改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切实提高项目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四制”和环境、安全“三同时”制度,健全项目跟踪管理和投资监管监控制度,促进项目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四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按照国家扩内需调结构的方向和重点,着眼于我市未来发展全局,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省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

    (二)把握政策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牢牢把握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加大对新兴产业投入,以及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及推动行业改革和重组等方式扶植产业替代升级的政策机遇,启动建设高台八坝滩50兆瓦光热发电一期、甘州区南滩10兆瓦光伏发电等项目,积极推进平山湖风电场、黑河干流抽水蓄能电站及火电二期前期工作,推动建立集光电设备制造、技术培训、发电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二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抓好40亿立方煤制气、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叶黄素等17个投资上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列入国家支持的雪莲乳品6000吨奶粉、云鹏10万吨菊芋等技改项目,抓好5000吨干法水泥二期、100万吨干全焦、80万立方酚醛新型材料、2万吨生物肥料等项目,促进传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张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和水泥、铁合金、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三)强化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高举节水旗帜,以发展现代农业、保护黑河中游生态为重点,探索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游牧民安居工程、世行贷款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工作,继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新农村试点、生态文明新村和民俗文化村建设。二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和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博峰公司15万头肉牛深加工、金冠公司5万吨棉浆粕等投资上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与中国农科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做好绿洲农业试验示范“新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三是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培训活动,大力发展劳务公司、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四)坚持生态引领,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牢牢把握新增投资向基础设施倾斜的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改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河新区开发和湿地保护工程,完成滨河大道等主干道路和水源涵养工程、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及滨河小镇建设,配套完善相关工程;加快县城垃圾、污水、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服务功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续建、新建廉租房12.55万平方米和经济适用房3.25万平方米。二是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国道227线至飞机场、肃南大河至高台新坝等通乡公路,改扩建张肃二级公路,完成通村油路400公里,提高乡村公路通达能力。三是完善配套其它基础设施。配合做好750千伏过境段、高台330千伏和甘州区平原堡110千伏输变电等24项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抓好县城电网改造和农网完善工程,进一步扩大电网输送和供给保障能力。全力配合做好西气东输二线建设,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四是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以组织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调整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黑河湿地保护等项目,继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防护林、退牧还草、林木种苗基地等项目建设,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立体交通走廊为依托,发展通道经济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以大佛寺、马蹄寺和骆驼城遗址申遗为契机,以建设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为重点,通过贴息、奖励和补助资金等方式,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开发旅游,整合完善景区景点设施功能,加快祁连山彩虹霞谷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金佛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等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争取国家商贸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快商贸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完成3个重点集贸市场改造。三是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巩固提高批零贸易、餐饮娱乐、物流配送等传统服务行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各类家政服务、咨询中介、商务代理、康复健身等新型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金融商贸业等服务业,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扩大即期消费。四是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城镇产业,健全完善农村集贸市场,新建标准化农家店,不断拓展农村新型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

    (六)注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教育文体事业快速发展,集中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和特殊教育等项目,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二期规划和项目争取,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加快市博物馆、肃南民族博物馆等文物库房建设。切实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积极做好农村卫生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市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所改建任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视和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建设。着力强化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做好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和劳务输转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好甘州区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服务站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项目。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促使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就业。

    (七)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农业项目支持、相关补贴倾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减轻农民消费负担综合试点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依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做好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和乡财县管工作,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发展,建立健全资本、土地、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

(安想忠   魁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