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文件汇编/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年)的通知
  • 时间:2010-12-08
  • 点击:27
  • 来源:

甘政办发〔2010〕218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2010—2012年)

  林果业是甘肃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最具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以及《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意见》(省委发〔2009〕1号)精神,不断提高全省林果业的规模和效益,逐步实现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现状。

  截至2008年,全省经济林果栽培总面积1759.87万亩,总产量320.34万吨,产值63.5亿元。其中水果经济林(包括苹果、葡萄、杏、梨、桃、樱桃、柿子、油桃、柑橘等)698.79万亩,产量289.85万吨,产值39.66亿元;干果经济林(包括核桃、枣、枸杞、沙棘、板栗、银杏、扁桃等)670.38万亩,产量24.5万吨,产值13.86亿元;香料调料林(花椒、玫瑰等)373.1万亩,产量5.72万吨,产值9.73亿元;木本油料林(油橄榄、文冠果等)17.6万亩,产量0.27万吨,产值0.25亿元(见附件1)。2008年经济林果产值超过亿元的有苹果、花椒、葡萄、核桃、枸杞、杏、枣、梨、桃等9大树种;静宁县、麦积区、敦煌市等21个县市区成为经济林果亿元县。

  (二)产业发展特点。

  1.主要树种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苹果、花椒、葡萄、核桃、枸杞、杏、枣、梨、桃等9大经济林果树种以及油橄榄、玫瑰、甜樱桃、银杏、沙棘等5种特色树种区域化栽培初步形成,优势区域加快发展,优势产区地位不断巩固。花椒优势区域集中在陇南、临夏、天水等3市州,其栽培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栽培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的96%、88.14%和95.51%;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苹果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苹果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的87.29%、82.04%和80%;油橄榄优势栽培区域集中在陇南市的“三江一水”干热河谷及海拔1300米以下浅山区。

  2.产业化体系正在培育和健全。果品中介人、果农协会、果业合作社、销售公司、龙头企业等已成为我省果品销售的主渠道;全省建成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120多处,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以上;建成各类贮藏库2.5万多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建成各类果品加工、运销企业200余家,以祁连、莫高、国风、紫轩等为代表的甘肃葡萄酒业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全省有天水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陇南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企业8家,甘肃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等杏产品加工企业近百家,累计加工果品超过50万吨。

  3.品牌化、良种化及其丰产栽培初见成效。“平凉金果”、“花牛苹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红袍”等一批名优林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初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广杏”等近百个果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绿色认证。优质经济林果品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及应用日益得到重视。秦安、临泽、成县、静宁、积石山、康县、镇原等7个县被评为全国经济林名特优之乡。“陇南15号”核桃、“红地球”葡萄等本土及外省大批良种和经济林果新成果、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使林果业高产化栽培得以逐步实现,礼县富士苹果细长纺锤形密植园亩产达到6000公斤,舟曲山地密植花椒林亩产1660公斤,成县核桃早实丰产林亩产324公斤,麦积山地鲜食葡萄亩产2500公斤,效益显著。

  4.集约化经营及市场化销售逐渐形成。经济林果集约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公司+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专业合作社+农户”型、“公司+基地+农户”型、“公司+合作社+农户”型、股份制型等6大类型的组织形式在全省经济林果优势产业区不断创新完善。

  (三)发展优势与前景。

  1.资源优势明显。甘肃省是北方经济林果主产区之一,兼有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具有适合各类落叶经济林木栽培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陇南北亚热带气候资源不仅孕育了核桃、花椒、银杏、柑橘等优质经济林产品,其独特的白龙江流域干热河谷气候成为油橄榄等经济林果在我国最佳的适生区域;天水、平凉、庆阳等市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我国温带落叶果树最适宜栽培区域;位于北纬36°—40°之间的河西走廊沙漠边缘灌区,具有栽培优质葡萄及梨、枣等酿造、制干型无公害经济林果品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2.市场前景广阔。随着销售市场及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甘肃主要经济林果产品在国内消费总量稳步上升,市场前景和空间广阔。红富士苹果质量超过原产地日本,元帅系苹果可与美国蛇果相媲美,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花椒品质优良,产量占国内销售市场45%以上;杏仁出口量逐年增加,杏脯、杏酱等杏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甜樱桃、油橄榄、枸杞等名、特、优产品供不应求。

  3.发展环境优化。国家非常重视林果业发展,全省各级政府对林果业发展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重点工程成为甘肃经济林果产业发展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林果产业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林果产业发展。随着市场对果品需求不断攀升,经济林果效益越来越好,吸引了众多社会资金和林农自筹资金的投入,2009年全省林农自筹和社会融资等对经济林果产业投入达到9.3亿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林优质高产栽培面积较小。目前全省优质高产(优势区域栽培、产量高、优质果率高)栽培面积377.05万亩,仅占全省经济林果挂果总面积977.31万亩的38.58%。即使在优质高产栽培区域仍有大面积低产园亟需改造,而技术富集的高产园只占产业化栽培面积的1/3左右。

  2.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够合理。在生产布局上,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树种在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仍有大量的栽培;优势树种在适宜区缺乏品种区划,结构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果品采收成本高、采后销售压力大以及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3.科技支撑体系薄弱。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经济林单产低、经营效益低、加工增值低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滞后,影响了经济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4.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近几年全省各经济林果主产区面积增速快,苗木需求量大,省内目前仅有的苗木繁育基地和企业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供求矛盾突出。外调苗木存在调运混乱、品种混杂、良种率低等问题。

  5.果品生产产业化程度低。我省经济林果普遍存在采收环节薄弱,采后冷链流通(包括运输、储藏、销售)和加工等环节落后,果品外观质量不高,增值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家扶持甘肃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优势,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以“兴林、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优化树种布局和品种结构,集成国内外新技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创建一流的优质经济林果基地,提高林果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力推动全省林果产业向现代化生产迈进。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引导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林果产品。

  2.发挥优势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已有的基础,合理确定优势树种,优化区域布局,促使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规划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林果产业发展。

  3.集中建设原则。集中资金、技术成果,重点发展具有特色、品牌和市场优势的优质经济林果树种,建设集中连片优质产业基地,推动优质林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产业集群,促进林果产品销售业、加工业的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4.科技创新原则。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新成果,将科技贯穿于基地建设的各环节,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林果产品品质,增强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林果基地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积极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使产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通过3年发展,完成12个优势、特色树种共1085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项目建成达到盛果期,基地果品总产量达到643.2万吨,产值达到185.56亿元;建设区户均林果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经济林果布局更加优化,优势林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优势树种与区域布局

  (一)优势树种及优势区域的确定。

  1.优势树种的确定。

  果品需求:国内消费量大,生产有潜力,产业可延伸性强,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有发展积极性。通过扶持和发展,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品质,加快产业发展。

  果品质量:品质优良,有明显的竞争力和广泛的认知度,通过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份额。

  2.优势区域的确定。

  生产条件:原产地或该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丰产性好的优质果品,并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生产规模:能够集中连片,林果产品商品率较高,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优质林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

  生产环境:具有保障林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市场区位: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林果产业发展带动效应明显。

  (二)建设规模的确定。

  1085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包括现有优质高产377万亩,现有提质增产260万亩,现有低产改造259万亩,新建189万亩。

  现有优质高产基地:将目前已有的377万亩优质高产面积纳入规划。

  现有提质增产基地:通过技术培训,推广普及丰产修剪等先进实用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常规栽培管理措施,确保260万亩经济林果提质增产,达到优质高产基地标准。

  现有低产改造基地:通过高接换优、树形改造、密植园间伐等技术措施,结合土肥水管理,复壮树体,增强生产能力,确保259万亩低产林达到优质高产基地标准。

  新建基地:通过推广良种、建设优质苗木园,合理选择栽植密度、配置授粉树种,采用标准化定植技术,推广幼树期栽培管理技术,新建189万亩标准化优质高产林果基地。

  (三)优势树种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1085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涉及52个县市区,重点发展12个经济林树种、建成22个优质林果基地(见附件2)。

  1.苹果。

  苹果是甘肃最具竞争力的水果经济林树种。2008年全省栽培面积440.9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58.42万亩,产量205.78万吨,产值24.6亿元,涉及61个县市区。2008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3和第6位,对国家苹果产业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布局和建设规模:建设陇中南部浅山丘陵区优质元帅系苹果基地和陇东中南部川塬区优质富士系苹果基地,涉及18个县区,建设面积45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165万亩,现有提质增产80万亩,现有低产改造125万亩,新建80万亩。

  2.花椒。

  花椒是甘肃最具竞争力的调料经济林树种,也是仅次于苹果、产值排位第二的优势经济林树种。2008年全省栽培面积367.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16.78万亩,产量3.72万吨,产值9.33亿元,涉及33个县区。

  区域布局和建设规模:建设陇南大红袍系花椒基地、陇中南部秦椒系花椒基地和陇中西南部低改花椒基地,涉及10个县区,建设面积18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50万亩,现有提质增产60万亩,现有低产改造50万亩,新建20万亩。

  3.核桃。

  核桃是甘肃发展最快的干果经济林树种之一。2008年全省核桃栽培面积440.0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69.01万亩,产量5.94万吨,产值5.2亿元,涉及32个县区。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建设陇南乡土优质核桃基地和陇东南部引进优质核桃基地,涉及7个县,建设面积16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42万亩,现有提质增产53万亩,现有低产改造45万亩,新建20万亩。

  4.葡萄。

  葡萄是甘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经济林树种之一。2008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39.71万亩(鲜食葡萄25.05万亩,酿造葡萄14.6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2.87万亩,产量20.27万吨,产值5.59亿元,涉及27个县市区。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打造河西走廊无公害优质葡萄基地和陇中南部山地优质葡萄基地,涉及嘉峪关市和9个县市区,建设面积6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20万亩,现有提质增产15万亩,新建25万亩。

  5.枣。

  甘肃是枣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南自文县碧口,北至瓜州,东迄正宁,西至敦煌,全省14个市州和77个县市区都有枣树分布和栽培。2008年全省枣树栽培面积49.2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42.75万亩,年产鲜枣9.91万吨,产值3.43亿元。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建设陇中北部、河西中西部、陇东北部等3个优质枣基地,涉及9个县市区,建设面积5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20万亩,现有提质增产15万亩,现有低产改造10万亩,新建5万亩。

  6.杏。

  甘肃省是杏的起源中心之一,杏品种多达209个。2008年全省杏栽培面积131.22万亩(鲜食杏106.64万亩,仁用杏24.5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5.43万亩,总产量27.65万吨,总产值3.17亿元,涉及47个县。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建设陇东北部兼用型优质杏基地和陇中中部优质仁用杏基地,涉及6个县,建设面积5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20万亩,现有提质增产10万亩,现有低产改造10万亩,新建10万亩。

  7.梨。

  梨在全省14个市州的55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分布。2008年全省栽培总面积72.2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52.46万亩,产量19.8万吨,产值3.63亿元。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打造陇中南部乡土优质梨基地和河西走廊引进优质梨基地,涉及8个县区,建设面积50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22万亩,现有提质增产13万亩,现有低产改造10万亩,新建5万亩。

  8.枸杞。

  枸杞是中部沿黄灌区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河西走廊的瓜州县等地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枸杞栽培面积15.5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3.46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4.48亿元。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打造陇中北部沿黄灌区无公害优质枸杞基地和河西西部沙区无公害优质枸杞基地,涉及6个县市区,建设面积25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10万亩,现有提质增产4万亩,新建11万亩。

  9.桃。

  2008年全省桃栽培面积16.49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4.86万亩,涉及31个县区,总产量13.6万吨,产值1.42亿元。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打造陇中南部秦安蜜桃系列优质桃基地,涉及2个县区,建设面积25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13万亩,现有提质增产3万亩,现有低产改造4万亩,新建5万亩。

  10.油橄榄。

  油橄榄是甘肃引进最成功的木本油料树种。2008年全省栽培面积15.5万亩,产量0.27万吨,产值0.23亿元,鲜果和橄榄油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7.6%和89%。

  区域布局及建设面积:建设陇南优质油橄榄基地,涉及2个县区,建设面积25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13万亩,现有提质增产5万亩,现有低产改造5万亩,新建2万亩。

  11.甜樱桃。

  甘肃甜樱桃引种栽培始于1989年,经过20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全省甜樱桃栽培面积2.53万亩,总产量0.24万吨,总产值0.38亿元。甘肃甜樱桃上市晚,品质优良,效益显著。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建设陇中南部优质甜樱桃基地,涉及2个县区,建设面积5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1万亩,现有提质增产1万亩,新建3万亩。

  12.银杏。

  甘肃是银杏资源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栽培历史可溯至千年以上。地处暖温带南缘及北亚热带北部的陇南、天水一带,是省内银杏的最佳适生区域。

  区域布局和建设面积:建设陇南兼用型优质银杏基地,涉及2个县,建设面积5万亩,其中现有优质高产1万亩,现有提质增产1万亩,新建3万亩。

  (四)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优势区域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销售市场的需求,重点抓好以下项目建设:

  1.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基地建设3年累计需要优质良种苗木10584万株,良种接穗43512万枝。其中新建基地189万亩,以平均每亩栽植56株计,需优质良种苗木10584万株。每个苗圃按年生产80万株优质成品苗计算,需要新建100亩的苗圃5个。低产改造基地259万亩,以平均每亩需用168支接穗计,需优质良种接穗43512万枝。良种采穗圃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苗木繁育资源,以扩建基地建设区域内原有良繁基地为主、公开招标育苗企业或大户作为补充,解决建设期内低产改造基地所需良种接穗。

  2.科技支撑体系。

  全省各级林果科技推广单位要深入基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基地建设各环节科技含量,推进林果产业由粗放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一是现有基地的提质增产建设。围绕提高单产,提高优质果率,加大对260万亩现有提质增产林果基地的科技投入,通过实用技术推广、集约化管理,大幅度提高现有园产量及果品质量。二是优质高产示范园建设。建设22个规模为200亩的优质高产示范园,为各林果基地提供单项技术组装配套和系列化技术集成示范,为农民提供观摩学习、技术交流与培训的场所。三是重点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项目建设。针对各主要树种在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与重点开发,重点对新优品种的选育、引进,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抗逆性栽培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果品采后处理以及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进行研究、开发及推广。

  3.技术培训体系。

  开展优质林果资源库平台建设,建立实用技术及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和林果基地建设专家咨询系统,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托省级林果科技单位及高等专业院校,对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势树种栽培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及采后管理等产业化系统培训。依托基地建设区域内各县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乡、村技术员及栽培大户技术培训,突出实用栽培技术培训和丰产、抗逆性管理措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

  4.质量标准体系。

  制定和完善经济林果品及加工产品的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林果产品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基地建设及综合管理、无公害生产与产品质量监测、采后处理与包装贮运等方面推行生产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把基地建设成优质林果产品示范基地、品牌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创建产地品牌。开展原产地环境动态监控、“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林果产品与产地认证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建立高效运作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省林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组成协调领导机构,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各重点建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树种及基地建设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产业规划并督促落实,促进林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全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服务职能,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规划、良种引进示范、实施优质林果工程、完善市场体系、提供果品市场信息等方面充分发挥全省各级政府的行政服务和扶持功能。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资金倾斜、银行信贷等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营造良好的林果业发展环境。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以农民和业主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政府适当扶持的多元化投资新型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林果产业。省、市、县三级财政要根据产业发展重点,统筹安排,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林果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林果业。金融部门通过林权抵押、农户联保、信用贷款、小额抵押贷款等方式,为林果产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同时,要探索建立和发展林果产业投资风险基金。

  (四)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扶持建立林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展订单林果业等多种形式,在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市场和服务体系,支持优势区域实施林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提升市场产品集散能力。加快林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均衡供应能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生产、加工和出口窗口,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多元化加工产品带动产业的大发展。

   附件:点击浏览下一页1.甘肃省经济林产业现状一览表(2008年).xls

     点击浏览下一页 2.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汇总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