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文件汇编/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 时间:2011-03-16
  • 点击:61
  • 来源:

甘政办发〔2011〕6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甘肃省“十二五”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

概 述

  为规范全省加油站和仓储油库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全省成品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商务部《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商商贸发〔2009〕393号)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在认真总结《甘肃省加油(气)站2005—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05〕18号)执行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车辆增加趋势、成品油市场供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省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上游,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接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南倚四川,北与内蒙、宁夏毗邻,并与蒙古国接壤。是联结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总国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现有人口2635.46万人。

  二、“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2.35亿元,比2005年的1933.98亿元增加1448.37亿元,保持年均11%的增长速度,其中第一产业497.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1510.9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1373.87亿元,增长11.3%。实现工业增加值1191.2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04.01亿元,比2005年的254.6亿元增加349.41亿元,增幅达到了137.24%。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29.78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8890.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1元。

点击浏览下一页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内通外联、覆盖城乡的公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通道的高等级化全面实现,省域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全面提高。形成以省会兰州为中心、以连霍和京藏等高速公路为主体、放射状的高速公路主脉络,以10条普通国道和37条省道为支脉,以1200余条县乡道、专用道和遍布乡村的村道为基础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4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5.0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64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728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98582公里。全省乡镇公路通油率达到了87.29%,97.91%的建制村通公路,34.2%的建制村通油路。

  2009年,全省主要道路机动车日平均交通流量:高速公路为13000辆/日,国道为5000辆/日,省道为3500辆/日。

  (三)机动车保有量和过境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国家关于新能源、小排量汽车补贴和购置税减免、农机补贴、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全省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

  1.截至2009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62.46万辆,比2005年初的69.47万辆增长133.86%。其中,载客汽车26.25万辆,占16%;载货汽车40.16万辆,占25%;非营运车辆50.69万辆,占31%;摩托车42.02万辆,占26%;农用车及其他车辆3.34万辆,占2%。

点击浏览下一页

  2.过境机动车数量:2009年全省过境车辆约648.75万辆,平均日过境车辆达到1.78万辆,比2005年的过境车辆474.26万辆增加174.49万辆,增幅36.79%。

  三、甘肃省现有加油站基本情况

  (一)加油站数量及分布。“十一五”期间,为使甘肃省加油站布局更加有效合理,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城市改造和公路建设的进程,规划布局新建、迁建和改造了一批加油站,实现了成品油零售业的有序发展和公平竞争。规划执行期中(2008年),根据经济发展新的需求,又对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重点调整了乡镇加油站的布局,旨在解决广大农村加油难的问题。通过调整规划布局,加油站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成品油保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加油站1196座,其中营运加油站841座,暂时歇业加油站355座。

  1.按地理位置划分:城市站184座,占全省加油站总数的15%;高速公路站48座,占4%;国道站321座,占27%;省道站170座,占14%;县城站129座,占11%;乡镇站344座,占29%。

点击浏览下一页

  2.按销售规模划分:万吨站48座,占全省加油站总数的4%;5000—10000吨加油站124座,占10%;3000—5000吨加油站166座,占14%;1000—3000吨加油站286座,占24%;1000吨以下加油站572座,占48%。

  3.按隶属关系分: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966座,占全省加油站总数的80.7%;中石化甘肃分公司加油站15座,占1.3%;社会加油站215座,占18%。

  4.按行政区域划分(如图示):

点击浏览下一页

  (二)“十一五”成品油销售情况。2006—2009年全省共计销售成品油1044.61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9.09%。2009年,销售成品油298.16万吨,较2005年成品油销售量增加82.06万吨,其中,汽油73万吨,柴油219万吨,其他油品6.16万吨(含天然气折算)。预计2010年全省销售成品油360万吨,“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销售成品油约1404.61万吨。

点击浏览下一页

  行政区域划分2009年成品油销售情况(如图示):

点击浏览下一页

  四、成品油批发企业、油库及配送中心发展情况

  (一)成品油来源渠道。甘肃是连接西北产油区、主要炼油基地与内地成品油消费市场的重要枢纽,兰成渝、西部(乌鲁木齐—兰州)、兰郑长3条成品油输送管道贯穿甘肃省全境。年运输能力达到2700万吨。另外,中石油在甘肃的兰州炼油厂、玉门炼油厂和庆阳石化炼油厂3座炼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600万吨。省内成品油供应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炼厂配送。

  (二)成品油批发企业基本情况。甘肃省现有成品油批发企业72家,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67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企业3家,其他社会经营单位2家。

  (三)成品油油库基本情况。目前,甘肃省共有成品油库155座,总库容227.28万立方米,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所属油库95座,库容139.08万立方米;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油库1座,库容1.4万立方米;国家储备库1座,库容15.3万立方米;部队油库16座,库容58.49万立方米;其它社会经营单位油库42座,库容13.01万立方米。

  (四)配送中心基本情况。截至2009年,甘肃省共有成品油配送中心12座,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配送车辆431台,单次承运量6837吨,“十一五”期间共配送油品约1404.61万吨。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不尽如意。“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成品油销售网络规范、健康发展,基本建立起了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成品油零售网络体系。共规划加油站(点)169座,其中新建58座,迁建86座,改造25座。截至2010年底,新建加油站30座,完成规划的51.7%;迁建加油站35座,完成规划的40.7%;改造加油站44座,完成规划的176%。规划执行情况不太理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路段或实施进度的调整致使部分新建项目无法按期建设。二是高速公路在部分城市的出入口具体位置确定后,出入口处现有网络布点可以满足市场油品供应,原规划布点失去建设的必要,使一部分迁建站规划落空。三是部分城市建设规划未落实,与城市新区配套的加油站项目无法按期实施,使“十一五”规划中有的加油站点至今没有开工建设。四是迁建站原规划确定的点对点搬迁相当一部分没有实现,而其他站又受规划限制不能迁建,致使大部分迁建规划落空。

  (二)网络布局仍不尽合理。近年来,虽然经过建设和完善,全省加油站网络布局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国道及省道加油站过多、过密与一些农村乡镇特别是边远乡镇布局稀少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调整优化全省加油站网络布局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设施更新速度慢,制约加油站效益提升。部分加油站由于建站较早,设备、设施陈旧,不能满足成品油销售市场需求,安全防火距离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与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比,土地及加油设施整体效益偏低。2009年全省加油站的平均单站日销量仅6.94吨,大大低于全国10.13吨/日的平均水平,社会和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四)越权审批、违规建站现象依然存在。“十一五”期间,我省虽然加大了对成品油市场的整顿力度,但违规建站、越权审批等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加油站不按原有规划布点建设,有些加油站未经审批擅自建设,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批小建大、超范围经营等行为。

  六、“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成品油需求将会大幅增长。同时伴随着成品油市场的全面开放、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石油石化跨国企业之间的兼并竞争愈演愈烈,其战略重心正逐步向新兴市场延伸。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成品油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规范、完善、整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形成竞争有序、保障有力、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成品油零售体系。为此,我省成品油零售网络的建设应按照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零售网络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增长的快速转变,以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投资有效使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高效。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规划概述

  一、规划范围、期限及编制依据

  本规划范围为甘肃省行政区域内的成品油零售(配送)体系。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四)《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五)《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2006年版;

  (六)《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SB/T10390—2004);

  (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

  (八)商务部《关于印发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商商贸发〔2009〕393号);

  (九)《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07〕37号);

  (十)《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和规划编制的通知》(甘发改经贸〔2009〕1332号);

  (十一)《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转甘肃省加油(气)站2005—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05〕18号)。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合理确定全省加油站规划布局,提高加油站服务功能和档次,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逐步建立起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安全环保、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现代化成品油销售服务网络体系。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协调,保障供应。根据各市州上报的成品油网络建设规划,结合目前全省加油站现状,充分考虑未来5年内城市发展、小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新建、改造的发展趋势,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成品油的需求,力争不留“盲点”,不形成新的“过多、过密”问题。

  2.布局合理,竞争有序。按照布局与消费增长相适应的要求,充分考虑主要道路机动车日平均交通流量、机动车保有量及增量等消费因素,合理确定加油站的数量、规模、档次。对现有不符合城市建设公路发展规划、局部地区较密集的加油站,采用迁建的方式调整;乡镇及农村加油站以新建为主;对一些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大的加油站尽快实施改造;对于个别经营状况不良、长期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的加油站,采取关闭或注销措施;对停业或歇业2年以上的加油站,取消其成品油零售资格,以实现加油站良性的进退机制。

  3.安全规范、方便消费。加油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规定。避开人流密集区、重要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塌陷地及泄洪道旁,加油机、油罐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的安全距离应在消防规定的安全距离以上;新建加油站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城区加油站应靠近城市交通干道或设在出入方便的次要干道上。同时应处理好方便加油与不影响交通之间的关系。农村加油站应靠近公路和主要服务对象。

  4.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在新建、扩建、改造的国道、省道公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套建设规模较大、功能完善的一级加油站;在较大的乡镇和经济聚集区通过设二级加油站进行布局;在偏僻乡镇和移民点通过设加油点进行布局,对年用油量较少的偏远乡村,可以采用橇装加油设施、流动加油服务等灵活方式进行覆盖,以解决农村加油难的问题。

  三、主要结论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全省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方向,充分考虑经济结构调整、交通运输发展、成品油生产、销售和价格趋势、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等影响因素,对成品油市场供求趋势进行科学前瞻地合理预测。同时综合考虑全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国土面积、人口增长、成品油资源、车辆保有量、过境车流量、道路发展情况等因素,确立了“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成品油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网络布局规划。规划坚持以服务经济、保障供给、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布局、总量控制为主,确定“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规划建设加油站295座,其中:新建137座,迁建91座,改造67座。通过实施上述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加油站总量为1333座(含暂时歇业355座),平均单站日销量达到8.4吨。

第三章 成品油零售企业需求预测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甘肃省公路、铁路、城镇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等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社会综合消费水平提高,甘肃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预计“十二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500亿元。“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发展趋势将为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二、道路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路网建设。(一)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促进甘肃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加快建设永登(徐家磨)至古浪、瓜州至星星峡(甘新界)、雷家角至西峰、营盘水至武威(双塔)等国家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兰州南绕城、临洮至渭源、白疙瘩(甘蒙界)至明水(甘新界)、大石碑(甘陕界)至天水、临夏至合作等高速公路。(二)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建设临夏至大河家、岷县至合作等二级公路,促使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三)继续实施乡村“畅通工程”和“通达工程”,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并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四)加快推进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至“十二五”末,全省公路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9.43公里/100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6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0320公里;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

  三、机动车保有量和过境机动车数量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62.46万辆,年均增速为10.12%。全省过境机动车日均1.78万辆,年均增速为6.45%。随着中西部经济的振兴和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必将带动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按年均增长11%计算,到2015年将达到300万辆左右。全省过境车辆按年均增长7%计算,到2015年全省过境机动车辆日均流量约2.7万辆。

  四、成品油零售企业销售量预测分析

  (一)根据机动车数量保有量及过境机动车数量预测。经市场调查,并参照全国其他省区市抽样结果:

  1.不同车型百公里耗油量:汽油货车:23.1公升/车·百公里;汽油客车:18公升/车·百公里;柴油货车:30.7公升/车·百公里;柴油客车:11.6公升/车·百公里;综合平均为20.85公升/车·百公里。

  2.不同车型日均行驶里程:客车日均行驶100公里,货车日均行驶170公里,轿车日均行驶50公里,综合平均为日均行驶107公里。

  按2009年机动车保有量及全省成品油销售量计算,平均单车年耗油量1.02吨(摩托车及三轮车除外),保持该单车年耗油量不变,到2015年,按机动车保有量300万辆计算,全省年成品油零售量将达到300万吨左右;过境机动车按日流量2.7万辆计算,年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172万吨。因此,“十二五”末,成品油年需求量将达472万吨。

  (二)根据全省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油品消费量增长之间的关系预测。按照石油消耗量与GDP的增速之间存在约0.6的弹性关系,当GDP的增速在10%时,相应带来石油消耗量增长约为6%。因此依据“十二五”期间甘肃省GDP年均12%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成品油消费量将相应以每年约7%以上的速度同比增长。但考虑到“十二五”期间车用天然气在甘肃省的发展,到2015年全省天然气加气车的数量预计将达到90000辆,按单车年加油量1.02吨计算,上述车辆将减少成品油消耗量9万吨左右,将会对“十二五”期间全省成品油零售量的增长速度产生-2%左右的影响。

  (三)根据有关分析机构对“十二五”期间成品油需求的预测。2009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为2.07亿吨,预计2015年将达到2.7亿吨,平均年增长率为4.53%。

  综合以上预测,“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成品油零售企业预计合计完成零售量2149万吨,年增速保持在5%左右。其中:2011年388.9万吨,2012年408.4万吨,2013年428.8万吨,2014年450.2万吨,2015年472.7万吨。

点击浏览下一页

  五、成品油零售企业需求预测分析

  (一)未来加油站发展趋势。根据全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成品油零售市场仍将存在3个方面的突出变化:1.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成品油市场的规范整顿力度,加之企业愈来愈重视经营效益,将促使一部分长期经营不善处于停业或歇业的加油站退出成品油零售市场,呈现加油站总量减少、单站规模扩大的趋势;2.品牌加油站处于主导地位,通过竞争,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将形成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3.加油站的非油比重上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二)影响未来加油站数量的其他因素。1.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的要求和规划;2.市场竞争的自然调节功能;3.经营商的油源组织保障能力、进货渠道、融资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4.市场监管力度和行业管理的规范化。

  (三)加油站数量预测。依据2009年全国单站日销售量10.13吨的平均水平计算,甘肃省2009年实现298.16万吨的成品油销售量仅需801座加油站。按照预计2015年销售量472.7万吨计算,加油站总量应控制在1270座。由于考虑到我省国土面积大、地域狭长的特点,本规划重点布局的是农村乡镇加油站,同时考虑一部分没有运营的歇业加油站等因素,“十二五”末规划全省加油站数量1333座。

第四章 成品油零售体系布局规划

  一、规划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成品油零售体系布局将通过科学规划,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成品油市场网络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建立起布局合理、服务便捷、质量合格、安全高效、功能完备的成品油零售网络,满足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二、布局原则

  (一)合理布局,服务优先。加油站的站址选择和设置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符合城市和县乡总体规划,满足防火安全的要求。结合甘肃省道路网络结构和城建市政、工矿企业、公共设施的布局状况,以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供应为出发点,均衡分布,合理布点。要坚持节约用地和节约能源,减少油品损耗,防止污染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生产、服务规范。

  (二)因地制宜,有序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有序利用,严格控制建设总量,防止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实现加油站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以缩小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城乡间成品油资源有效流通的障碍,实现普遍服务和市场效率的有机结合,满足“三农”对成品油的需求。

  三、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

  (一)加油站站址选择基本要求。加油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及县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1.城市建成区内的加油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附近。

  2.郊区和县乡加油站,应靠近公路或设在靠近市区、县乡的交通出入口附近。

  3.加油站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标准、规定实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定,保证安全生产。

  (二)加油站设置基本指标。

  1.城区加油站的服务半径不低于0.9公里,中间设有隔离带或黄色标志线的公路和道路可不按服务半径测算,但两站间车行距离不得低于2公里。

  2.高速公路加油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2对。

  3.国道、省道沿线每百公里单向不超过3—6座,双向不超过6对,且两站间距不得低于5公里。

  4.县道、乡道沿线每百公里单向不超过2—4座,双向不超过4对,且两站间距不得低于6公里。

  (三)加油站单站规模(等级)。

  1.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建一级加油站、一级加气站和一级油气合建站。规划主要以三级加油站为主,二级加油站为辅。油气合建站以三级为主。

  2.高速公路、国道和县乡道可建一级加油站、一级加气站和一级油气合建站。但油罐、加油机与公路的防火距离必须满足《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中防火距离要求。

  (四)布局方案。“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加油站295座,其中:新建137座、迁建91座、改造67座。到“十二五”末,全省加油站总数控制在1333座。年度实施计划为:2011年,新建44座,迁建20座,改造20座;2012年,新建27座,迁建33座,改造14座;2013年,新建26座,迁建21座,改造13座;2014年,新建17座,迁建14座,改造12座;2015年,新建23座,迁建3座,改造8座。

  四、成品油库

  (一)设置基本标准。

  1.油库库容满足辐射区域需求,成品油库的总库容量按计算公式确定:

  TV=G/(ρ.n.η)

  式中TV为油库总库容量;G为年周转量,单位吨;ρ为油品平均密度;n为年周转次数;η为油罐利用系数、安全余量等对油罐有效用量的折减率。

  成品油库根据进出库方式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基本的年周转次数为:汽车装卸油成品油库的年周转次数10次,火车装卸油成品油库的年周转次数12次,火车卸油、汽车发油的成品油库的年周转次数12次,管线输送油成品油库的年周转次数20次。

  2.依托现有成品油管道,具有可靠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

  3.市州根据所辖区域范围分销油库辐射半径在100公里左右,避免同一区域内重复建设。

  4.油库建设必须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安装液位计量系统、消防安全监控系统、油气回收系统及底部装油(下装)设施,提高油库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布局方案。“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批发、仓储企业及配送中心数量维持在现有水平,在满足“十二五”期间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远期需求,对局部油库、配送中心进行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对11座油库进行扩容改造,油库扩容22.14万立方米。同时,为持续提高成品油二次配送效率,实现安全、高效、快捷、有序的二次配送管理体系,配送中心增加运输车辆合计247台。

  (三)分年度实施计划项目。

  1.油库扩容改造分年度实施计划。

点击浏览下一页

  2.配送中心车辆配置分年度实施计划。

点击浏览下一页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证措施

  全省范围内的加油站审批、建设、管理等工作要严格执行本规划。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全省成品油市场秩序,确保成品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

  一、严格按规划实施

  各地政府要将本规划作为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网络布局建设,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实行总量控制和市场准入

  严格贯彻国家成品油管理的相关政策,以规划为基础,严格成品油市场的准入制。按照市场需求规律,逐年建设,使全省加油站网络建设逐步规范。

  三、密切配合,强化监管

  各级发展改革、商务、规划、国土资源、环保、消防、安监、交通运输、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联系,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使全省加油站的建设、经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对不符合或无规划、违规建设的加油站,要限期关闭并坚决取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油库,要加大整治力度,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整改或限期整改不合格的要予以关停;对具有合法手续,但布点过密而不符合设置疏密标准的加油站,原则上逐步予以搬迁或关闭,不得在原址上再进行改造;对虽属规划内但设施落后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加油站,要通过更新改造,使其符合相应的规范标准,经整改仍未达标的,应逐步退出成品油市场。

  四、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坚持成品油经营企业的年度核查制,加强部门监管和企业自律。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五、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通过发展改革、商务部门指导,骨干企业发起、经营者自愿联合的方法,成立甘肃省成品油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加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联系,促进行业自律,强化全省成品油流通管理,提高成品油经营管理水平。

  附件:点击浏览下一页1.甘肃省“十二五”各市州加油站规划表.doc

     点击浏览下一页2.甘肃省“十二五”各市州分年度加油站规划表.doc  

     点击浏览下一页3.甘肃省“十二五”新建迁建改造加油站规划明细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