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文件汇编/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 时间:2012-06-13
  • 点击:13
  • 来源:

甘政办发〔2012〕15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

  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改西部〔2012〕340号,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就我省“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

  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付诸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总的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发展阶段落后于全国的基本省情仍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甘肃正处在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我省抓好政策落实、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转型跨越带来了新的机遇。

专栏1: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率(%)

2001—2005

2006—201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52.88

1933.98

4120.75

10.74

11.2

人均生产总值(元)

4129

7477

16113

10.1

1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41.35

874.53

3378.1

14.66

31.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9.61

638.08

1394.5

10.95

16.93

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5.7

26.31

73.7

35.81

22.87

城镇化率(%)

24.01

30.02

36.12

1.26

1.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916.25

8086.82

13188.55

10.47

10.2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428.7

1980

3424.7

6.74

11.58

粮食产量(万吨)

713.48

836.89

958.3

3.24

2.75

耕地保有量(万亩)

7434

7002

6989

-1.16

-0.03

  “十二五”时期,我省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突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前提,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争取在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利用示范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施《规划》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的原则;坚持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争取国家支持的原则。按照国家关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要求,围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速高于西部省区和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

  ——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省域高速公路网基础网络基本建立,民航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展,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供水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较大进展,草原生态恶化势头得到遏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初步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工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发展壮大,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

  ——民生事业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40%,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迈出新步伐。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二、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空间布局,优化省域内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布局。

  (一)重点经济区快速发展。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积极开展纳入国家规划的跨省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兰西经济区,培育兰新线经济带;大力推进兰白核心经济区、酒嘉、金武、张掖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发展,打造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高地。积极推进重点经济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

专栏2:重点经济区
  1.关中—天水经济区: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融入大关中、合作共发展”的思路,加强与陕西特别是关中城市的信息沟通、经济技术合作,在通道建设、产业对接、经贸往来、科技教育和文化旅游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兰西经济区:编制兰西经济区规划,实施兰白经济区规划,着力加强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开发特色资源,加强黄河沿岸地区的生态建设,承接西藏、青海等省区能源和资源开发,构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
  3.陕甘宁革命老区: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充分发挥革命老区能源资源优势,建设陇东能源基地。加强与陕西、宁夏等省区经济联系,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提升经济质量和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
  4.兰新线经济带:充分发挥甘肃、新疆两省区向西开放桥梁纽带的优势,谋划并推进兰乌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国家东、中部产业转移,着力推进两省区毗邻的酒嘉吐哈地区经济的合作,共同打造通道经济带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全面扩大内陆地区与中亚、西亚的开放合作。
  5.酒嘉经济区:实施《酒泉—嘉峪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酒嘉城市新区建设,形成“一轴两区”的空间发展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重点名胜旅游基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
  6.金武经济区:实施《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一带携领、两核互补、点状集聚、重点突破”的点轴式空间开发布局。探索建立共同发展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协作,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一区多园”工业格局,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7.张掖经济区:积极发展新能源、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钨钼产业基地和传统能源清洁转化基地。将张掖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现代农业和生态经济示范区以及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

  (二)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

  充分发挥光热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优势,结合特殊自然条件,构建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发展大宗农产品,构建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和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及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布局。其他农业地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一批农产品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建设肃州、甘州、安定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推进重点生态区建设。

  实施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的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建设,在东中部开展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建设,在祁连山开展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建设,在秦巴山还开展以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

  (四)加快资源富集区开发发展。

  按照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加强勘探、合理开发的要求,加大陇东煤电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着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适度有序发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大力加强河西地区镍钴铜、钨钼及铁钒铬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建设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金属综合加工利用基地,提升兰州市、白银市、陇南市等地资源开发加工能力。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实施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储备计划,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

  (五)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

  按照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基本格局,更加注重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河西特困移民区的扶贫开发。以进入国家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和四省藏区的58个县市区为主战场,编制实施三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对国家片区外的贫困人口,参照国家片区扶贫政策加大省市扶持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汶川地震我省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区重建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灾区经济振兴。动员全省力量,全面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扶贫开发进程。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藏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三、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支撑能力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加快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及枢纽体系、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好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一)加强铁路建设。

  加快区内铁路干线和支线建设,建成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实现由通道型向网络型转变。强化兰州市与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的连接,启动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依托河西、陇东能源基地,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推进区域型、地区性铁路集运站和枢纽建设。到2015年,境内铁路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

  (二)完善公路网络。

  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争取重要的地方高速公路调整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并开工建设。强化路网衔接,尽快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到2015年,省域高速公路网基础网络初步形成,主要的省际出口通道均实现高速化。省内近90%的现有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基本建成农村公路网。

  (三)扩大民航运输网络。

  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完善现有机场配套设施,增强兰州中川机场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支线机场。加快构建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中心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航线通达的民用航空网络体系。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专栏3:重点交通工程
  1.铁路:建成兰州至重庆、西安至平凉、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天水至平凉铁路。开工建设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中川机场、敦煌至格尔木、银川至西安铁路。力争兰州至临夏至合作、兰新线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宝中铁路增建第二线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包兰线、干武等干线扩能改造、红会至同心、兰新线至淖毛湖、定西至庆阳至黄陵、天水至平凉向南接陇南(兰渝线)铁路、西宁至合作至成都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2.公路: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连霍、兰海、青兰、京新线甘肃境内路段,建成武都至罐子沟、瓜州至星星峡、营盘水至双塔、雷家角至西峰国家高速公路以及成县至武都地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临洮至渭源、渭源至武都(含舟曲连接线)、兰州南绕城、白疙瘩至明水、瓜州至敦煌国家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平凉至天水、静宁至庄浪、白银至中川、中川机场至景泰、华池(打扮梁)至庆城、甜水堡至庆城、庆城至罗儿沟圈等地方高速公路。
  3.机场:争取完成兰州中川机场、庆阳机场扩建,建成夏河机场,开工建设敦煌机场扩建工程,新建陇南成州机场,有序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新建平凉机场前期工作。
  4.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加快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逐步安排实施酒嘉、张掖、天水、平凉等区域级枢纽站场项目,继续完善农村客运站布局。在兰州西站、中川机场等区域率先形成公路、铁路、民航、城市交通等综合运输方式有效衔接。

  (四)加快水利建设。

  加强水利规划,继续推进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水利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快水库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争取把河西走廊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区。

专栏4:重点水利工程
  
1.重点水利项目: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及受益区配套、靖远双永、古浪县生态移民开发黄花滩项目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引洮入潭、积石山引水等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引洮供水二期、引洮济合、引哈济党等项目前期工作。
  2.民生水利: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梯田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节水灌溉、农村水电、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3.流域治理: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争取国家批复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实施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一)建设重点生态工程。

  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的实施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成果,落实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等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对生态地位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极其脆弱地区25度以上陡坡地继续安排退耕还林建设任务,落实国家补助政策。积极推进祁连山及三大内陆河流域、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中东部黄土高原等重点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刘家峡库区综合治理等项目。争取将黄河上游兰白段生态修复及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国家《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加快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加强草原“三化”综合治理,加大湿地恢复与保护力度。

专栏5:重点生态工程
  1.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强化水源涵养,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植被修复与治理等工程措施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
  3.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把敦煌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4.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适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5.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土保持及土地整治、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措施,加大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严重地区综合治理。
  6.“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及治理工程,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目标。
  7.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水源地保护、植被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泥石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根本缓解渭河源区生态恶化趋势,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遏制水土流失。

  (二)积极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按照国家关于在森林、流域、草原、湿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积极实施好国家确定的补偿措施,探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按照国家部署,做好祁连山、秦岭—六盘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和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放或造成环境责任事故的赔偿责任机制。按照核减超载牲畜数量、核定草地禁牧休牧面积的办法,开展草原生态补偿。抓紧研究开展对湿地的生态补偿。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专项用于矿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能循环、再利用”的要求,全面动态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发改环资〔2010〕61号),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金昌市、白银市、嘉峪关市、玉门市等资源型城市试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快白银市、玉门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努力推进资源型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在钢铁、有色、煤炭、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兰州市、白银市建设西北地区废旧汽车、家电、有色金属等资源再利用中心。创新发展河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重点治理。加快列入全国规划的江河主要支流和内陆河、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中小河流水文监测以及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系统,建立健全兰州市、甘南州、陇南市、天水市等重点区域和灾害多发地区防灾减灾体系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体系,充实专业救援救助力量,在重点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建设综合避难场所。切实搞好灾区和重点流域地质灾害治理,全面完成舟曲等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积极建设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完善全省抗旱减灾管理体系。加强中小型水库防汛工程建设,形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基地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一)加快能源基地建设。

  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矿井,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拓展煤电特色产业链条,实施煤电联营,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加快建设以庆阳市和平凉市为中心、辐射陇东的国家重要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科学合理布局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强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推进庆阳市长庆桥、平凉市华亭县和崆峒区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大宁县中部、合水县南部、环县西部、灵台县、泾川县等区域煤炭资源勘查力度。

  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以酒嘉和金武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市和民勤县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抓好张掖市、白银市、定西市、环县等地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加强风光电并网外送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新型高载能产业布局,鼓励风电就地转化利用。

  水电开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黄河、洮河、黑河、疏勒河等水资源配置和水电开发,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玛曲河段水电开发前期工作。

  能源通道建设。加快原油及成品油管网建设,积极推进陆路原油进口通道及配套干线工程建设,完善成品油输送管网。大力发展天然气管网,支持重点城镇天然气利用支线管道建设。优化完善区域和省级电网,全面提高综合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快省内及省际750千伏和跨区域特高压直流网架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

专栏6:能源基地建设
  1.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加快宁正、沙井子、灵台、宁中、华亭等大型矿区建设,先行启动建设正宁县、环县、宁县等一批条件具备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推进庆阳市长庆桥、平凉市华亭县和崆峒区产业聚集区建设。
  2.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金武风电基地,敦煌、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等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3.能源通道建设:重点做好兰州至成都原油管道、中卫至贵阳输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城镇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建设酒泉至湖南、陇东至江西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

  (二)改造提升资源加工产业。

  提升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围绕国家石化工业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石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资源,推进兰州石化乙烯扩能改造,将兰州石化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地和重要的乙烯、碳五、裂化催化剂加工生产基地。进一步改造提高庆阳石化石油加工转化能力,支持玉门老油田发展。

  加快发展冶金有色工业。鼓励支持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铝、连铝、西北铝加工、华鹭铝业、东兴铝业、稀土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扩能改造和技术升级,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依托酒钢集团公司优势,开展上下游协调合作,建设西部钢铁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不锈钢生产基地。推进河西地区镍铜钴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建设。支持钨、钼矿勘查开发及产品深加工,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优化开发陇南铅锌、金矿等资源。加强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推进冶电联营,发展新能源综合利用的先进高载能产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饮料制品、医药制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张掖、武威、定西、庆阳等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临夏州清真食品加工基地,着力打造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长廊。

专栏7: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
  1.石油化工:启动兰州石化新增1000万吨炼化工程建设,实施庆阳石化500万吨扩能改造,力争达到800万吨;建设壮大玉门特种油品生产基地。
  2.有色金属:支持金川公司发展镍钴铜与贵金属精深加工,建立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支持白银公司发展铜铅锌生产及加工,兰铝、连铝、华鹭铝业等发展铝型材、铝合金等深加工;支持钨、钼矿产品深加工,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支持甘肃稀土公司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延伸产业链。
  3.钢铁:推进酒钢公司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碳钢镀锌板、不锈钢薄板、中板等深加工,建立西部重要的钢铁基地。
  4.特色农产品加工:支持定西、张掖市建设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武威、张掖市建设玉米淀粉深加工基地;扶持甘南等牧区畜牧业发展,加快河西、陇东、中部等农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品种改良,加快发展精深肉制品加工业,建设特色草食畜加工基地;支持定西、陇南等为重点的规范化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支持河西地区加快发展酿酒葡萄和啤酒原料种植业,做大做强葡萄酒酿造业。

  (三)振兴装备制造业。

  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以兰州、天水、酒嘉、金昌为重点,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设计、基础配套和系统集成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以及大型设备维修和再生产基地。围绕数控和专用机床、集成电路、中高压电气、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品,加快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加快石油钻采装备基地、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以节水灌溉、种子机械、耕种播种、收割加工等为重点的农用机械制造业。

专栏8: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1.天水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星火机床工业园、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等三大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将天水市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2.兰州石化通用设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兰石集团、蓝科石化公司等企业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炼油化工设备、重油催化裂化关键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管道加工设备,提升石化通用设备制造基地的竞争优势。
  3.河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整机及配套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支持兰电等省内企业加快发展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支持在武威市建设太阳能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新能源学院。

  (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加快发展高效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产品,建设大型风电装备、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基础原材料产业和能源工业比较优势,推进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形成新材料产业体系。依托省内科研单位研发基础和优势企业的品牌效应,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着力培育信息技术产业,以电子集成制造为导向,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专栏9: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1.新能源: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示范基地。
  2.新材料: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产业,推进新材料及下游产品产业链发展,建设甘肃镍及镍钴合金材料和高性能纤维材料基地。
  3.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兰州中医药产业园、陇西中药材物流园和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兰州生物制品所、中牧兰州生物制药厂、独一味生物制药公司等生物制品企业做大做强。建成兰州重离子癌症治疗中心。
  4.节能环保产业:支持金昌城市矿产基地、金川集团公司西部再生有色金属示范基地建设。
  5.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建设天水微电子产业、安宁特种电子产业、兰州高新技术软件产业三大集聚区,打造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制造、电真空器件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生产等三大基地。积极争取建设兰州国家级软件产业园。

  (五)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按照建设文化大省和打造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目标,以建设“一带三基地”为重点,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及沿线重要遗址保护,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力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发展特色旅游和红色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打造三条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两条旅游成长型线路、构建一个休闲度假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在旅游产品线路整合和品牌体系建设上力争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加快发展物流、信息、金融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积极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兰州集装箱节点站、天水现代物流园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一主”即建设兰州西北区域物流中心;“五副”即建设酒嘉、天水、平庆、金武、张掖地区性物流中心;“两大重要节点”即建设临夏、陇西物流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业,着力培育兰州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扶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互联网、物联网。重点支持信息咨询等普及性业务,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

专栏10: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
  1.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围绕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建设文化产业带,建设“三大基地”。一是关中—天水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着重围绕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周秦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等,进行发掘、保护和产业开发;二是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着重围绕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西夏文化、五凉文化、边塞军旅文化、生态文化以及工业和科技文化等,进行发掘、保护和产业开发;三是兰白都市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着重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进行发掘、保护和产业开发,打造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2.“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三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

  六、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农产品向优势区集中,构建以沿黄农业产业带、河西和陇东农产品主产区、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及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布局。进一步强化马铃薯、草食畜两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层次;全力推进中药材、种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等重点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性特色优势产品发展。抓好“四个1000万亩”工程。继续实施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和甘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继续实施节水灌溉与集雨旱作农业工程,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以定西市为重点的中部和陇东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区。推进陇南山区发展高效立体农业工程。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推进“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产业基地和农民创业园,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落实增收减负政策,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富、学、乐、安、新、和“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人居环境等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实施自来水到户及相配套的排水工程。加强农村电气化和供电电网建设与改造,实施农村能源工程,推广小水电、小风电、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广户用沼气“一池三改”建设。实施乡村道路工程,推进村庄间和村庄内的道路硬化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加快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游牧民定居。

  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建立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重点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兰州市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扩大人口规模,强化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现代化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兰州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兰白、酒嘉、金武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积极发展壮大中小城市,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增强市州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服务功能。实施中心镇建设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和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积极发展交通节点、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商贸流通等特色突出的小城镇。

  (二)加速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向重点城镇延伸,加快城市快速干道建设,建设兰州市轨道交通。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城市发展热电联产,加大管网改造力度,提高集中供热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大农村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及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实施好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加快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安排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实现由主要依赖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优先发展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支持农村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特别是利用闲置小学校舍建设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基础教育发展。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建成一批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市州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大中城市职业学校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争取开展教育扶贫试点工作。建设西部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

  (二)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省内科技资源,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促进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共建具有学科特色和适应产业优势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团队。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构建创新型区域,推进兰州、嘉峪关、金昌等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加强与重大项目的对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生物质资源等具有地域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

  (三)大力推进人才开发。

  深入贯彻《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甘发〔2010〕17号),推进领军人才工程、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落实好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全面落实13个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利用中国西部远程学习网的教育资源,加快省级中心和4个市级节点建设,争取启动建设三期项目,加强西部开发人才培训工作。衔接落实中国西部人才基金会资助项目,实施好“山村教师公益计划”。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就业规模。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帮扶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加强就业服务与管理,加快公共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劳动力培训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养老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各项医保制度的平衡和衔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增长机制。加大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推进国有林区、垦区、矿区及城镇棚户区改造。

  (三)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设备配置。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支持中(藏)医院建设,扶持中(藏)医事业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整合城市公共医疗资源,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加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防控能力,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危害,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

  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一)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鼓励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调整完善石油、煤炭、有色等能源矿产资源税征收办法。

  (二)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

  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营造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培育做大省级投融资主体,加快重点骨干企业上市进程。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内外资参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行政府创造环境、引导招商与企业主体招商相结合,创新引资方式,建立完善引资项目库,实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

  (三)发展壮大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及产业转移示范区。

  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争取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天水装备制造业三大产业园和金昌、武威、平凉、庆阳等城市为重点,以现有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适当扩区增容,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请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实行灵活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严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关,防止落后和过剩产能转移。

  (四)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合作,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对外开放战略平台,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强我省与关中、成渝及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格(尔木)、宁东等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全面落实甘肃与陕西、内蒙、新疆、湖南等省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兰白核心经济区、酒嘉、张掖、金武、天成、平庆等经济区及各功能组团的分工合作,形成发展合力。支持兰州等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并购境外矿产企业,建立生产加工或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十一、建立健全实施机制,保障规划全面落实

  要从组织落实、分类指导、完善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保障规划有力实施。

  (一)争取和强化政策支持。

  各市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认真梳理、研究和细化《规划》中涉及我省的建设内容,集中力量做好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对接和争取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省发展改革委重点对接项目投资政策和差别化产业政策,争取国家对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省财政厅要对接财政政策,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财政资金对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省政府金融办要对接金融政策,引导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省国土资源厅要对接土地政策,合理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调查资金对我省的投入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水利厅要进一步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要在人才、帮扶等政策方面争取国家部委的更多支持。

  (二)做好规划的衔接落实。

  按照全省“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突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和措施,做好本实施意见与市州总体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做好纳入国家规划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争取各类项目纳入有关专项规划。各市州、各部门要抓好《规划》主要任务的分解细化,明确责任、时限、要求,加强省市及部门之间重大问题衔接协调,推动工作落实。省贯彻落实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掌握总体进展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及时上报省委、省政府。

  (三)完善考核及评估制度。

  把《规划》和本实施意见的评估考核纳入全省五年规划评估和年度工作考核。各市州、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工作绩效评估。要强化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对本实施意见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上报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深入贯彻落实《规划》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