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时间:2009-05-06
  • 点击:2424
  • 来源:
前 言
  《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性蓝图和指导性纲领。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继续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小康建设,夯实基础,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扩充总量,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加快地方工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关键性任务。《纲要》立足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定西市的长远发展,提出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目标、产业导向以及主要措施。
  《纲要》对微观经济主体是导向性的。目的是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增强信心。


  一、基础与环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人口296.99万。辖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和岷县。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海拔在1420—3941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洮岷高寒山区,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有洮河、渭河流过。总耕地770.52万亩,其中85%以上为山旱地,属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
  (一)人口及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定西市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人力、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价值将逐步提升,优势将逐步显现。
  1、人口变动趋势
  2005年,人口296.99万,其中城镇人口31.93万,占总人口的10.75%;劳动力149.36万,大部分在农村。2003至2013年,已进入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符合政策出生人数每年将递增0.1万至0.2万,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将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可利用土地人口承载量长期处于超载状态。人口素质相对较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20.33%。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7%以上。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进程加快。
应对提示:要实现预期目标,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一五”末总人口必须控制在312万以内。要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减轻对土地的人口承载压力。
  2、水资源承载能力
  水资源量62.86亿方,75%为过境水,自产水量16亿方,年人均拥有可更新的水资源656方,是全省的42%,全国的31.6%。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秋季。南部和北部差异大,南部自产水资源量占总量的70%,水质较好,泥沙含量少;北部自产水资源量占总量的30%,大部分水质差,含泥沙大,难以利用。城市生活需水量不断增大,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缺水问题加剧。
  应对提示:大力推进节水型产业发展和水循环利用,搞好区域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洮河、渭河、关川河等水系治理,争取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土地3049.5万亩,人均10.2亩。总耕地770.52万亩,人均2.9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地面积较大,但是产出率低。建设用地占2.78%,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新土地开发等是挖掘土地内部潜力的重点,旱地、山坡地和部分川旱地整理,可增加耕地54.64万亩,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增加14.96万亩,流经境内河流的滩涂地和宜农荒地开发可增加14.88万亩。
  应对提示:优化整合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耕地利用动态平衡,较好地满足工业发展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
  4、矿产资源承载能力
  已发现矿产资源产地186处,分属3个大类40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金、锑、铅锌、萤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粘土、地热等矿产。矿产资源储量及品位不突出,交通运输、水资源等方面的匹配程度低,开发成本较高,大都没有形成规模开采,利用率目前仍然较低。
  应对提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规划,保护和开采并重,促进清洁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解决温饱为目标,艰苦创业,顽强奋斗,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1999年基本解决温饱。“十五”时期,全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确立了“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强基础、优环境、增收入”的工作思路,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生产总值67.2亿元,“十五”平均增长9.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3%、11%和9%,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44:25:31调整为42:27: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口径财政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年均增加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9元,年均增加492元。
(2)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农业增加值28.1亿元,“十五”平均增长8.3 %;粮食总产量90.7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增加值2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71%。大力培育劳务经济,累计输出劳务188.74万人次,创收入22.95亿元。
(3)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11.88亿元,“十五”平均增长6.55 %,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5.89亿元,平均增长21.44%。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4.6亿元,引进新技术、新工艺39项,开发新产品605项。
(4)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以退耕还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1.5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4.47万亩,荒山造林161.1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新修梯田91.95万亩,治理重点小流域668.87平方公里。
(5)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镇人口31.93万,占总人口的10.75%;城镇建成区65平方公里,定西市区、陇西、临洮、通渭、渭源县城建成集中联片供热工程,各县城建成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76.05%,城镇人均住房21.5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6)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十五”期间总投资128.4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89倍,兰临和⒘两条高速公路,定陇公路等8条县际公路、城乡电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
(7)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和省上安排的各类财政预算内投资1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倍;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59项,利用外资1937万美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2.6倍和21.3倍。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了政府信用平台。
(8)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87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多项。高考录取率51.3%,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0049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6.7%,普通初中入学率92.1%。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比全省低3844元。工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17.68%,比全国低28.06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9.01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3.15%。
(2)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比42∶27∶31,二产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中国家投资占66.09%,社会投资比重低;基础设施投资占52%,产业投资不足26%。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层次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3)自然条件严酷。水资源严重短缺,年平均降水量400多毫米,且集中在秋季;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
(4)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道路、水利、电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
(5)贫困和返贫人口多。7县区都是国扶贫困县,还有低收入人口54.3万、绝对贫困人口8.5万。城镇失业率较高,下岗职工生活困难。
(6)观念落后。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发展的意识不浓,开放的力度不大,温饱即安的思想严重。
(7)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配套改革不到位,企业运行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
(8)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工业、城建、项目建设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乏,适用技术型劳动力太少。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西部大开发机遇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投资将更多地向西部、向农村、向社会事业、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有利于争取国家投资。
2、全球经济一体化机遇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为全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3、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机遇
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约束,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利于人力、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快速开发和利用。
4、区位优势
定西紧靠兰州,相对容易接受其辐射,承接其产业转移。
5、交通优势
兰州至定西、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定西至天水、定西至平凉、临洮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兰渝铁路等陆续开工,定西对外开放的通道逐渐畅通。
6、产业优势
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延伸产业链条,实施新的扩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基本具备。
7、资源优势
洮河水能资源和40多种矿产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土地充裕,劳动力富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8、传统优势
定西人民具有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这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坚持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协调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大特色产业、做强地方工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原则。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大发展。
三是坚持综合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建立起一批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值达到110亿元以上,人均3500元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
2、结构调整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特色优势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比重明显提升,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比力争调整到34:31:35。
3、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初步形成由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城镇—建制镇构成的布局合理的四级城镇体系。
4、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加500元和80元以上;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5、社会事业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8%以上;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有新进步,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6、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有新的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5‰以内。
(四)战略构想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着力实施“十大超十亿元工程”。
1、马铃薯产业工程
总投资13亿元。建设专用薯生产基地40万亩,新建颗粒全粉生产线、淀粉衍生物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聚乳酸生产线、薯条薯片生产线以及马铃薯恒温保鲜库;改扩建现有龙头企业和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企业、马铃薯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新增100个马铃薯乡镇收购点。
2、中药材产业工程
总投资11亿元。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中成药及中药材配方颗粒、二氧化碳萃取当归油有效成份及提取中成药有效成份生产线,新建及改扩建陇西文峰中药材物流园区、首阳中药材市场、会川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岷县城郊中药材专业市场、定西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和当归等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中心。
3、老工业企业盘活工程
总投资15亿元。重点实施鹿峰金矿二期改扩建、陇西渭水酒业公司2.5万吨食用酒精生产线、西北机械厂重组、金城水泥公司30万吨扩建、高原活塞环有限公司1000万片高档环技改、武阳制盐有限公司10万吨精制盐生产线、扶正药业公司非PVC软袋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安定螺钉公司冷墩热处理设备改造、陇西凯华公司10万吨电石扩建、临洮铝业公司节能环保技改、兰州铝业公司西北铝加工分公司10万吨铝箔技改等项目。
4、能源开发工程
总投资35亿元。建成海甸峡、峡城、清水、冰桥湾、龙王台、坎峰电站及低水头电站开发,新增装机容量153.4兆瓦;新建华家岭风力发电基地,总装机容量150兆瓦。建设农村沼气“一池三改”、“一池三改三配套”、“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富民工程2万户。
5、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总投资17亿元。定西市新区新修三级标准主干道及旧城区道路拓宽改造86公里,配套桥涵13座;六县城拓宽改造道路60公里,改扩建城市供水工程4项,新建污水处理工程4项、垃圾处理工程7项,完成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及改造。
6、农村公路通达工程
总投资23亿元。改造县道1133公里,乡道1135公里,村道3919公里,改扩建5个县客运站,新建5个县客运站、30个乡镇级客运站。
7、引洮供水一期工程
总投资34.4亿元。建设总干渠186公里、干渠3条146.18公里、支渠20条238.18公里,专用供水管线12条113.27公里。
8、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总投资57亿元。治理水土流失175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0万亩,建淤地坝150座,小流域治理345平方公里,退耕地造林277万亩,荒山造林131万亩,封山育林134万亩,人工造林28万亩,飞播造林9.3万亩。
9、新农村示范工程
总投资10亿元。统一规划,镇村组织,农户参与,多元化融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分别建成城郊别墅型、上宅下店型、前宅后院型、生产生活配套型等新农村200个,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10、陇中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工程
总投资11亿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搞好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文物资源整合工程,大力发展李氏文化、通渭书画艺术、搞好马家窑彩陶、洮砚等旅游工艺品开发生产,新建定西市博物馆,每个县区建设1个中等规模的文化广场和书画创作基地,对没有达标的县区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进行改扩建。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方向
(一)总体布局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以定西市区为区域中心,以县城为发展平台,依托两条发展轴线,发展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集群。坚持以产业为龙头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重视点的扩张、线的沿伸和面的拓展,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1、市域经济发展中心
(1)功能定位。定西市区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是兰州东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政治、文化中心。以建设“生态型新兴中等城市”为目标,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扩容提质,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协作的区位优势以及全市的中心地位,着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制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
(2)发展布局。发展空间主要依地形向南、北方向拓展,依托新的城市中心区的形成以及旧城区的改造,大力推进新城区与老城区两大片带连接,逐步形成“一轴、四区、八片”的城市总体布局。一轴是贯穿整个市区的城市发展轴。四区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自北向南分别为⒖诜智、市级工业分区、新城区分区和老城区分区。八片是集合各个片区内不同的使用功能,自北向南为⒖诠ひ灯区、⒖谥行钠区、市级工业片区、市级高新技术片区、新城片区、老城片区、南川工业片区和教育片区。⒖诠ひ灯区,跨⒘高速公路向⒖诒辈喾⒄梗辐射带动⒖诒辈肯缯蚍⒄埂}⒖谥行钠区,是带动定西市北部及周边地区的核心,是市级工业分区发展的配套服务区。市级工业片区,是承接兰州都市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市级高新技术片区,以引进无污染、高科技企业为主,提升相关产业的等级规模。新城片区,是今后城市的中心区,是定西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老城片区,在完善原有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梳理改造,形成集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居住生活商贸区。南川工业片区,以整合现有土地资源为主,扩大和提升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业,创造新的发展优势。教育片区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和人才优势,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抓好定西师专、定西电大、定西卫校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定西师专通过2008年教育部评估验收,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形成功能齐全的教育新格局。
(3)发展重点。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新城片区以行政中心为重点,基本建成新城与老城片区相接的路网框架。力争使西环路、新城大道建至政府北路(北安家庄)并与政府北路相接,交通路拓宽改造与政府北路相接形成环路。建设“六路三桥两广场一河一中心”并配套建设集中供热工程和城区给排水工程。“六路”:西环路、新城大道、交通路、民主路、政府南路、政府北路。“三桥”:民主路关川河桥、政府南路关川河桥、政府北路关川河桥。“两广场”:定西友谊广场、市级行政中心广场。“一河”:关川河河道治理工程。“一中心”:市级行政中心。通过骨干工程的实施,初步形成定西市区新的城市总体框架。
2、县域经济发展平台
(1)陇西。陇西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二级区间站和公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加快建设陇西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物流园区,推进物流仓储业、10万吨铝箔加工、渭河治理、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西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集散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物资集散中心,整合李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李氏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旅游业,以长安路为连接东西的主轴线,分东西两区发展,西区(旧城区)依托现有的基础条件整合开发,形成政务、科教、文化娱乐、生活区;东区(文峰区)利用广阔的空间,分块开发,建设陇西工业区、宇臻物流区、商务服务区、花园住宅区。
(2)临洮。临洮是洮河流域土地、水利等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以马铃薯、中药材和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以电解铝和脱氧剂为主的金属冶炼、以水泥和重质碳酸钙为主的矿产加工、以及洮河低水头电站为主的水电开发和建筑建材工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改造旧城区,形成县域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开发洮河滩涂资源,加快建成临洮经济开发区。在洮河流经区域,大力发展花卉、蔬菜等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旅游业,搞好铝电一体化开发。
(3)岷县。岷县是甘肃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坎峰、清水、冰桥湾、龙望台等洮河水电站建设和兰渝铁路建设最理想的依托城市。培育中药材、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中药材等农产品深加工和水电及矿产资源,力争把岷县建成木寨岭以南的特色经济强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完善旧城区,向西、南延伸建设新城区,形成西川新城区文化居民区、南川物资客运区、教场工业区、旧城商业综合服务区。西川新城区文化居民区围绕世纪广场合理布建百亩住宅小区、大型商贸设施、体育、文化中心和步行街。南川区主要建设煤炭、石油、建材等铁路物资储运区。教场工业区重点发展工业企业。旧城商业综合服务区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及各类商业网点。
(4)通渭。建设小杂粮生产基地、草产业基地、书画产业基地,加快花岗岩、汉白玉、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培育马铃薯、小杂粮、畜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草辫加工、手工地毯等为主的传统手工业,书画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红色旅游”和温泉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以县城为中心,以天⒐路为连接带,发挥好距兰州、天水两大区域近的优势,东联西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5)渭源。以马铃薯良种、绿色中药材、南山虫草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为主,突出中药材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打造精品旅游区和旅游线路,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根据天定高速公路延长线及临洮至罐子沟高速公路规划在路园镇交汇、兰渝铁路纵穿渭源的新优势,搞好路园镇高速公路出口服务区的规划。重点建设会川、路园、莲峰等乡镇,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6)漳县。以生态旅游、蚕豆、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依托贵清山、遮阳山等旅游资源,挖掘“汪氏文化”、盐文化等文化底蕴,培育壮大旅游业;培育蚕豆、畜草、果菜、盐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发盐岩、石灰石、红柱石等矿产资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建设新寺、三岔、四族等乡镇,依托漳河、龙川河、榜沙河等水利资源和国道212线、文殪公路,辐射带动沿川、沿河区域重点发展。
3、两条发展轴线
按照以点为主、以线串点和点线结合的点—轴发展模式,市域经济由点向轴线进而向片带方向发展,加强陇海铁路和国道212线经济发展轴线的建设。
(1)陇海铁路线经济轴线。连接定西市区和陇西城区以及安定称钩、⒖凇⒎锵琛⑼沤岷吐の髀砗印⑼ò病⒃铺铩⑽姆宓榷喔龇⒄沟悖沿国道310距通渭、国道316距渭源、省道209线距漳县、省道311线或规划中的定临公路距临洮漫洼、连儿湾等东部乡镇不足60公里,均在1小时经济圈以内,对辐射范围内的相关县城及乡镇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规划期内,进一步加大轴线沿途发展带的投资力度,有效整合资源,以线带片,促进沿线县域、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2)国道212线经济轴线。直接沟通临洮、岷县、渭源、漳县县城以及临洮中铺、太石、辛店、新添、八里铺、洮阳、玉井和渭源上湾、会川、清源、路园、莲峰,漳县殪虎桥、大草滩和岷县梅川、茶埠、岷阳、寺沟、麻子川镇等16个发展点,连接渭源太白山、漳县遮阳山、岷县二郎山等旅游景点,对于增强区域内物资运送、人员往来和地区协调发展,地位十分重要。规划期内,进一步加大沿轴线区域间的经济开发力度,吸引投资,整合资源,努力提升本轴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集群
以市域中心、县域发展平台为核心,以两条轴线为经济发展连接带,加强安定区⒖凇⒛诠伲通渭马营、义岗,陇西首阳、菜子,渭源会川、蓬峰,临洮玉井、新添、窑店,漳县三岔、新寺,岷县梅川、西江等15个重点城镇的建设。抓好镇区交通干道、供电设施、供水与排水、邮政通信、工业区、生活小区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和商业网点建设,搞好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镇区挖潜改造,开展迁村并点,配套搞好行政管理、财政管理、投融资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初步具备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其他乡镇的改造和发展。以重点镇的发展为依托,加快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县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定西地理气候特征明显,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中部河谷川台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实现定西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战略目标,必须根据地理气候特征、区位条件,合理区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不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1、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突出生态型开发
主要包括通渭、安定、临洮山区乡镇和陇西、渭源北部乡镇,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的40%,人口占总人口的41%。区域内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传统的旱作农业区。突出生态型开发理念,以旱作农业和生态建设为主。经济开发的重点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优化品种,扩大特色小杂粮和党参、柴胡、甘草、大黄、秦艽等耐旱药材及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种植,推广草田轮作,发展舍饲养殖,建成马铃薯商品薯及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形成以马铃薯种植、运销、加工和舍饲养殖为主的经济格局。
2、洮河、渭河、漳河、关川河等河谷川台区突出聚集型开发
主要包括洮河、渭河、漳河、龙川河、榜沙河、关川河沿岸地区以及安定西巩驿、通渭平襄、马营、义岗、陇川等乡镇部分川台区,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3%,人口占总人口的27%。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匹配程度较高,资源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和经济密度相对较大,综合经济优势比较明显,是经济开发的重点区域和优势区域。突出聚集型开发理念,重点放在工业经济和城镇建设上,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和高效设施农业为主的产业开发。科学规划区域内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和设施农业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聚集区。
3、南部高寒阴湿山区突出保护型开发
主要包括漳县、岷县山区乡镇和陇西、渭源南部乡镇,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7%,人口占总人口的32%。区域内高寒阴湿,自然灾害较多,农业生产条件差,但是矿产、水资源相对丰富。突出保护型开发理念,重点开发畜草、中药材产业和矿产、水电等资源,山区适宜地带种植中药材,并注重岷山红三叶、猫尾草、黑紫羔羊、蕨麻猪、南山虫草鸡等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建成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原料基地、水电矿产开发基地和畜草产业一体化发展基地。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运输
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达能力,配套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1)公路。总体上按“三纵五横和三个重要路段”(三纵:国道212线临洮至岷县,县道327线、省道209线、县道088线与县道101线红岘儿—⒖凇定西—陇西—漳县—砖塔寨,省道207线义岗—通渭—刘家埂;五横:国道312线车道岭—⒖凇西巩驿,省道311线与国道310线临洮—定西—通渭,国道316线会川至陇西,省道306线西寨—岷县—茶埠—马坞,县道477线殪虎桥至新寺;三个重要路段:省道210线岷县巴仁口至铁尺梁,县道083线定西至渭源,县道082线陇西至通渭)主骨架实施。重点建设天水至定西及渭源延长线、平凉至定西、罐子沟至临洮3条高速公路和一批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国、省、县、乡道路项目,大力建设乡村公路。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公路网络。实现市县区及县乡之间的一小时经济圈,乡镇通等级公路和油路,行政村通农二级技术标准公路,50%的行政村通油路,有条件的社通公路或农机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班车。
(2)铁路。积极配合兰渝铁路建设,主动做好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的协调服务以及场、站建设工作,以促进西南部经济资源开发和洮河“经济走廊”建设。
(3)水运。重点搞好洮河临洮段的航道整治与开发,提高航道等级,开发水上旅游资源。
(4)客货运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增加县域之间客运线路。县域内,县城以公交、出租车为主,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城乡之间实现互通,乡乡通客运线路。改扩建5个县级客运站,新建5个县级客运站和69个乡镇级客运站,加快建设260个村级停靠点,大力发展快客运输,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为龙头,以省级、区域级公路枢纽为骨架,与县区重点城镇站场设施相互连接、以快客运输为主的公路客运网络,以及以定西、陇西铁路货运站及高速公路出口为依托的信息、配送、仓储、交易、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2、能源
(1)电力。电网电源建设并举。电网,建成南川至通渭110千伏线路,110千伏西郊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十八里铺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巉口变增容及定西变至巉口变二回线路建设工程,110千伏安定变增容改造工程。110千伏安定一二回线路改造工程,330千伏临洮变增容改造工程,110千伏会川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通渭变、岷县变、漳县变增容改造工程,110千伏中铺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兰渝铁路牵引变线路建设4条,定西市中低压网建设改造工程,定西市通信、自动化、信息、营销、计量系统建设工程,县城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电源,重点建设洮河流域海甸峡、峡城、坎峰、冰桥湾、清水、龙王台及低水头水电站。
(2)农村沼气。以沼气建设为中心,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以建设生态文明村和生产绿色农产品为目标,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沼气、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城郊河谷地带推广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能源模式3万户;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发展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配套太阳灶、水窖、高效农业的 “一池三改三配套”生态能源模式8万户;南部高寒阴湿区推广沼气池与改厨、改厕和改圈相结合的“一池三改”生态能源模式11万户。在养殖园区、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8座。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推广省柴节煤灶炕10.6万户,推广秸秆气化装置5.76万户。
(3)太阳能及风能利用。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为重点,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新建大型太阳灶生产企业9家,推广太阳灶30万台、太阳光电设备0.56万台,太阳能热水器6万平方米,太阳能采暖房2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2万座 600万平方米。利用华家岭风力资源,建设通渭华家岭150兆瓦风力发电基地。积极争取核电及新型生物能源建设项目。
3、水利
分北、中、南三大区域布局。北部干旱山区,加强现有水库除险加固和调度运行,提高地表水利用率;挖潜改造老灌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实施集雨工程,解决旱作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饮水安全。中部河谷川台区,加强现有工程的节水挖潜改造,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流域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上游建库调蓄,加大供水量,中下游地表水、地下水科学配置,全面实施节水灌溉;依托水利设施,把渭河、洮河、漳河沿线建成三大经济片带。南部二阴地区开发和加快骨干水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牧区水利,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好转。积极争取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加快城乡安全供水工程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为核心,加快渭源峡口水库南丰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搞好洮河、渭河、漳河、关川河等重点河道治理,搞好安定石门、通渭大河滩、渭源石门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通渭中林沟、漳县红沟等重点沟道山洪灾害防护治理,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完成洮河、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力争分期开工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新增有效灌溉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20万亩,集雨补灌10万亩,新建堤防145公里,解决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4、生态环境
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及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工作,推广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质量不断提高。
(1)林业建设。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53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77万亩、荒山造林131万亩、封山育林123万亩;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飞播造林9.3万亩、封山育林11.2万亩、森林管护221.5万亩;抓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大力营造混交林,发展乡土树种,完成造林28万亩;抓好绿色通道工程,搞好900亩铁路绿化、1万亩公路绿化和300亩水利护岸绿化;抓好种苗工程,建成15个采种基地和20个良种基地。
(2)水土保持。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175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0万亩,小流域治理345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150座,加大机修梯田力度,低坡度山旱地全面实现梯田化,基本完成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治理,使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形成水土保持及水保生态系统保护保障体系。
(3)封山禁牧。北部四县区一次性全面永久封禁979.63万亩,扩大坡耕地和川台地人工种草面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为发展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南三县林业重点工程区、天然林区、人工造林区、宜林荒山荒坡治理区、草场重度退化区和草原湿地保护区一次性封禁586.7万亩。加大标准化圈舍改造力度,加快推进舍饲养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逐步实现封山禁牧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确保封山禁牧稳得住、不反弹。
(4)土地利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用途管制,保护基本农田,按计划审批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储备,为各类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5)环境保护。加快市县城区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的治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三废”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城区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严格治理淀粉加工等企业的污染问题,洮河、渭河、漳河等主要河流境内的水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二)农业
把马铃薯、中药材、畜草培育成战略性主导产业,劳务输转培育成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产业,花卉、食用菌培育成区域性新兴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用系统论方法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思路推进产业化经营,用标准化思维完善种养基地建设,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带,提高整体效益;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搞好土地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重视粮食生产,总产量保持在85万吨以上。
1、马铃薯
马铃薯作为全市最大的产业来抓,重点引进、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搞好原种及良种繁育基地、高淀粉型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优质外销菜用型商品薯生产基地、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形的自然、气候特征,定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渭源及其他适宜地带发展脱毒原种薯;渭源、临洮、陇西、漳县山地农林牧区,重点发展脱毒良种薯;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梁峁沟壑农牧林区,重点发展淀粉加工专用薯;漳县、岷县土石山地牧林农区,重点发展外销菜用薯;临洮、渭源、陇西段的洮渭河和漳县的漳河、龙川河以及岷县段的洮河等河谷农业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专用薯。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及商品薯生产基地。
2、中药材
中药材作为全市重点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利用特色资源,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发挥“岷归”品牌优势,重点抓好当归、党参、黄(红)芪种苗和商品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建设。岷县、漳县、渭源冷凉湿润气候区建立当归规范化育苗基地;渭源、陇西、岷县、临洮、通渭温凉半湿润气候区建立党参规范化育苗基地;陇西、渭源、临洮、岷县、漳县温凉半湿润气候区建立黄(红)芪规范化育苗基地。岷县、漳县、渭源、临洮、陇西冷凉湿润气候和冷温半湿润气候区建立当归生产基地;渭源、陇西、临洮、通渭、安定温凉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建立党参生产基地;陇西、渭源、临洮、通渭、安定半干旱和二阴生态区建立黄(红)芪生产基地。建立健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加强中药材质量检测和病虫害防治,提升中药材品质,联合相关院所成立中药材研发中心,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发等工作,加速当归、党参、黄(红)芪等大宗地道药材的GAP研究及基地建设。基本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与优势的,以当归、黄芪、党参种植为主的,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3、畜草
畜草作为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产业来抓,突出草畜转化,重点抓好以北四县为主的定北肉羊产业带;以洮河、渭河、关川河川沿地带和各县(区)城郊为主的洮渭河奶牛产业带;以岷县、漳县、陇西南部和渭源南部林缘地带以及临洮南部为主的定南肉牛产业带;以安定北部乡镇为主的紫花苜蓿产业带;以通渭陇阳、陇山、陇川为主的通渭红豆草产业带;以岷山种畜场,岷县麻子川、寺沟、禾驮、闾井等乡镇为主的岷山红三叶和岷山猫尾草产业带;以渭源、漳县、岷县、岷山种畜场草原和通渭鹿鹿山为主的浅山草甸南山放养鸡产业带;以临洮、安定、陇西和全市沿川地带为主的沿川猪鸡产业带;以洮河、漳河、渭河沿岸区域为主的水产产业带建设。加快牛羊新品种的引进及品种改良步伐,发展舍饲养殖,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品质和打造品牌为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饲养为核心,提高畜草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力争畜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
4、劳务
劳务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强技能培训、管理服务、权益保障等工作,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的质量和效益。改进组织输出方式,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型向组织型,由季节型向长期型,由单纯挣钱型向创业致富型转变。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能人和协会组织的带动作用。抓培训,专业面向市场,基地面向农村,对象面向农民,定点与流动结合,整合有效资源,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培训效果;抓输出,发挥劳务机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突出面向新疆的季节性输出和面向东部发达地区的技能型输出,形成以新疆、天津、浙江、北京、上海、青岛为主要基地,东进西出、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劳务输出格局。每年输出50万人以上,其中有组织输出15万人以上,劳务收入稳定在10亿元以上。
5、新兴产业
食用菌、花卉作为区域性支柱产业来抓。食用菌重点搞好北四县的秋冬季食用菌产业带、南三县反季节食用菌产业带、各城郊农业园区的高档和珍稀菌类产业带建设。秋冬季食用菌产业带以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双孢菇、金针菇为突破口,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反季节和各城郊农业园区形成的高档和珍稀菌类产业带重点选择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好的白灵菇、灵芝等为突破口,提升产品档次,建成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花卉重点搞好临洮、渭源3万亩的优质花卉生产和种球国产化基地,陇西县3000亩的菊花、月季花木繁育基地,漳县2000亩的野生花木驯化繁育基地,安定5000亩旱生花木繁育基地建设;实施好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繁育、西班牙政府贷款智能温室等项目,加快科技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
(三)工业
调整优化结构,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努力构筑现代制药及农产品加工、铝冶炼及加工、水电一体化开发、建筑建材等工业体系。以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现代制药等高技术产业为重点,建设安定区经济开发区;以发展中药材加工、铝冶炼、肉制品加工和食用菌产业为重点,建设陇西文峰经济开发区;以铝电开发、淀粉加工等为重点,建设临洮经济开发区;以各种中成药、保健和药饮制品为重点,建设岷县工业园区;促进各类企业向工业开发区集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梯度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加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推进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
1、马铃薯加工业
加强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群和原料贮藏体系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深度,搞好食品级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项目建设,支持现有企业重组联合,改造提升一批淀粉加工龙头企业,提高装备水平,逐步淘汰1000吨以下加工作坊,生产能力达到户均2万吨以上。大力发展企业、协会、大户、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贮藏体系建设,以农户、协会订单贮藏为主解决加工企业原料贮藏问题,有效延长马铃薯淀粉企业加工时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现代制药业
积极支持制药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中药材加工档次,实施好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等项目,促进中药材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积极发展生物和生化制药以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保健药品、化妆品等特色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加速饮片加工企业GMP认证,提高饮片加工质量;加强与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发挥原产地优势,吸引知名企业来定西投资建厂。加快组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中药及中成药研究开发方面的关键技术组织集中攻关,推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3、畜草加工业
扩大规模,培育品牌,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建好临洮鲜奶加工区,安定乳制品精深加工区,陇西肉制品精深加工区,临洮猪肉加工区,渭源鸡肉加工区,岷县牛肉加工区,安定羊肉加工区,安定苜蓿加工区,通渭苜蓿草、红豆草加工区,岷县岷山红三叶、猫尾草加工区。推进草畜转化,促进畜草产业由养殖扩张阶段尽快向标准化、工业化生产转变。
4、铝冶炼加工业
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好电解铝改扩建项目,改造和提升铝冶炼加工能力,开发铝箔、铝塑复合管、新型彩色铝等上下游关联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铝电联产,提高经济效益。以陇西、临洮为重点,依靠现有基础,全力争取国家10万吨铝箔加工项目,依托中铝,加快铝冶炼产业滚动扩张步伐。
5、建筑建材业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推动节能降耗,抓好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建设。水泥制造业重点开发低碱、高标号专用水泥等新品种,形成产品系列化。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塑钢门窗、塑料管材管件发展,加快木材深加工产业开发,加快花岗岩板材、超细碳酸钙、电石等建材工业发展。规范建筑市场,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提高建筑队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建筑业。
6、食品工业
振兴发展酒精、白酒、味精等传统食品加工业,发挥陇西腊肉、通渭小杂粮、粉丝等地方特色食品的品牌优势,提高质量,改进包装,扩大市场销售,努力做大做强。加快马铃薯薯条、薯片等产品开发,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发展新兴食品加工业。
(四)服务业
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旅游、物业、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1、商贸流通业
重点调整、创新、提升现有市场体系,培育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专业市场,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巉口、通渭马营、岷县梅川建成重要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渭源五竹、会川建成重要的马铃薯优质种薯批发交易市场;各县区城郊及主产区每乡建立一个中小型马铃薯等主导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产地收购市场。以当归、党参、红黄芪等大宗药材为主,巩固和拓宽以全国大中城市销售网点为主的外销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继续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规范发展物流配送业,整合资源,减少环节,加快商品流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流通现代化。
2、旅游业
以贵清山国家4A级景区建设为核心,依托兰州、天水两大客源市场,绿色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加快建设以漳县贵清山和岷县三十里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中心的定南自然风光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区,以渭源莲峰山和陇西仁寿山为主的定中自然与文化景观为主的旅游区,以人文景观、洮河风情线为主的临洮旅游区,以安定生态环境治理、许公祠人文景点和通渭榜罗会议纪念馆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游、人文景观游、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区等4个特色旅游区的景点及旅游线路的策划、建设和宣传。重视发挥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发展旅游业与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赋予旅游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市场知名度,真正把旅游业办成一项大产业。
3、现代物流业
依托定西市区、文峰镇区、岷县城区等区位优势和传统商贸优势,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促进大流通,建设跨区域的、集信息、配送、仓储、交易、多式联运于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市区充分利用多条高速公路及铁路汇聚的优势和地处甘肃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中心位置的优势,搞好市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市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文峰镇区全面完成宇臻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把文峰建成西部最重要的中药材、木材及木材加工产品的集散地及价格形成中心。岷县城区按照兰渝铁路建设的总体布局,搞好货场及站点设计与建设,逐步成为木寨岭以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物资集散地。
4、金融业
建立金融企业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融资桥梁,加强以结算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大额支付系统、支付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推动支付清算系统向基层信用社延伸,提高金融结算水平,加快金融业发展。银行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7%,达到145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8%,达到88亿元,保险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3.2亿元。
5、新兴服务业
发展以卫生保洁为主的家政服务、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以房地产管理为主的社区物业服务、以会计法律为主的咨询服务、以服务农民为主的农民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订单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五)社会事业
1、科技教育卫生
(1)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两基攻坚为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率降到1%以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8%、96%和75%以上。加快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骨干示范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强化农村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改进办学机制和模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科技。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集中力量抓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农业突出抓好主要农作物及牧草新品种引进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畜禽新品种引进改良与高效养殖技术、水资源综合开发及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后备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及果品标准化、专家智能管理技术及农业信息系统研究。工业重点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现有产业,改造现有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广提高机械、建材、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规范和完善技术市场,发展技术转让中介机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示范和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市县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中心;引导企业与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扶植民营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加大科技投入,多元化建成5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50个,着力实施好15个重点科技项目,总投资达到3000万元以上。
(3)医疗卫生。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创造条件提高县乡卫生机构补助标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降低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集中力量建设好县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抓紧村卫生室建设,巩固村级卫生阵地,基本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卫生保健水平。
2、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
(1)文化。坚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相统一,开发陇中特色文化资源,繁荣文化艺术。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搞好定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搞好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和市博物馆建设,抓好文物资源整合,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健全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业余文艺队伍,不断提高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经济,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通渭书画、洮岷花儿、陇中小曲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走向全省、全国,以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秦长城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全世界。
(2)广播影视。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台、站设备更新步伐,逐步实现数字化。提高节目信号质量,提供多功能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有线电视,更新改造县城网,加快市县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行政村向20户以上的自然村延伸。逐步建成技术先进、设施配套、布局合理、无线有线结合的广播影视网络,实现有线与无线共同传输,市县节目互传互通。巩固和推进电影放影改革,实施好农村电影放影“2131”工程。
(3)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以竞技体育为龙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市上建成400米标准田径场一座;各县建成健身中心,每乡有一个体育文化站,包括活动室、硬化标准篮球场、健身路径。经常参加健身的人数城镇达到60%,农村达到30%以上。
3、其他社会事业
(1)公共安全。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部门防控指挥中心,促进110、119、122“三台合一”,组建统一高效的防控队伍,迅速有效地组织事故防范处置和应急救援。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增强一线警力配置。整合乡镇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加强人民内部矛盾调解、调处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构。加强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防护设施的严格保护,建立灾害预报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市、县区、乡、村防御各种灾害的四级安全网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人口与计划生育。按照抓紧抓好的方针,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搞好县乡两级计生指导站所建设。完善计生服务手段,落实奖励扶助、奖励补偿、特困救助等政策,促进优生优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
4、城乡居民生活
(1)就业。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使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相协调,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居民收入。通过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特色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分别增加500元和80元。
(3)居住条件。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应渠道,加快规模化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开展城镇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居住环境。加强村镇规划,注重农村住宅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水、电、通信等设施的配套。搞好农村改水、供水工程,解决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市人均住房达到2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15平方米。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
1、抓好农宅建设示范
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村推进项目、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为重点,农宅建设统一规划,镇村组织,农户参与,多元化融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城郊别墅型、上宅下店型、前宅后院型、生产生活配套型等新农村200个以上。
2、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先行开展土地开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乡村道路、草场围栏、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建设,完善配套工程,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较好的农村,重点搞好农村道路建设,所有行政村,通农二级以上道路,有条件的村通班车;全面完成农网改造扫尾工作,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坚持搞好雨水集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型水利,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保障程度。对深山区、生态脆弱地区一些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户,实施迁村并点,进行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益。
3、加快后续产业开发
要处理好生活和生产的关系,生活讲求实用,生产注重实效。优先生活,突出生产,着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重视后续产业开发,广开增收渠道。立足村社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北部干旱山区村社突出种养业,川台河谷地区村社突出设施高效农业,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村社,突出药材种植、手工业和养殖业。培育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户生产与城镇超市等形式的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企业,扶持农民兴办实业,推动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形成农民增产增收的稳定渠道。
4、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广泛开展乡医、村医培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文化投入,实现乡乡有文化体育工作站,有条件的村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并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5、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围绕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灾民建房和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资金,一次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各有侧重,整体推进,各记其功,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采取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等综合措施,推动贫困片带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五、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由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目标,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证。
(一)突出一个重点:转变思想观念
一切从定西实际出发,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干实事,放胆改革,放手开发,放开发展。思路要放活,只要能加快发展,就大胆地采用,积极扶持;胆量要放开,只要有利于增加经济总量,就大胆引进,积极扶持;措施要放手,只要在法律政策范围内创业,就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积极扶持,鼓励首创精神,注重起步效应。特别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切实落实国民待遇,消除限制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树立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大发展”意识,提高质量、加快速度的“快发展”意识;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新发展”意识;强化政策引导、社会推动的“促发展”意识。
(二)抓住两个关键:以改革统揽全局、以项目拉动发展
1、以改革统揽全局
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带动其他改革。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转变投资调控方式、政府投入方式、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和政府服务方式。加快城市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盘活城市资产,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者以股份制、BOT、股权融资、收费权抵押等形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采取股份改制、出售拍卖、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落实出资人制度,寻求民营投资主体,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制度,保护农民利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中介组织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县乡财政管理和农村金融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
2、以项目拉动发展
推进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向的转移,实现以国家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移,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向扩大产业投资为主转移。突出抓好能够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的交通、能源、电网、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突出抓好能够增加财源、有长远带动作用的产业开发项目,突出抓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突出抓好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事业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机制,超前谋划能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促进社会投资成为竞争性行业投资的主体;进一步完善项目考核机制,突出项目建设考核工作实绩。
(三)构筑三个平台:人才平台、资金平台、信息平台
1、人才平台
要注重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在发达地区建立培训基地办班、组织定向学习、赴外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要注重吸引人才,开展多形式的招商引资引智,积极开展校地、院地联合,吸引各方人才投资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新产品开发、生产和应用,引进一些急缺人才。要注重用好人才,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优秀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制度,积极探索“按智分配”的办法,用好现有人才。要注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人际、学术和社会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大胆选拔使用人才。
2、资金平台
加大争取国家资金的力度,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倾斜的机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认真论证一批好项目,争取国家尽可能多的投资。加大使用政策性金融资金的力度,加强银企沟通、打造诚信定西,用足用活省开发银行和省农业发展银行20亿元协议贷款资金和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制度约束和诚信教育,使各项资金充分发挥效益。鼓励各商业银行以信托投资、信用担保、金融租赁、证券投资等形式增加服务种类。加大吸引社会资金的力度,加大经营城市资产的力度,积极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资产、部分社会公益事业资产以及土地使用权等向社会投资者开放,把城市资产当作政府的“第二财政”经营和管理。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3、信息平台
以政府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传媒事业,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以信息通道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光纤进千家万户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的覆盖率。大力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工程,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和局域网的普及率,逐步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对外宣传定西、对内服务公众”的政务信息网建设,开展网上政务服务,形成规范化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发展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就业、保险等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事业单位上网工程步伐。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工程、科技信息网络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工程。
(四)完善四个体系:宏观管理体系、制度创新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宏观管理体系
加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提高政府调控的协调性、有效性。加强对经济工作绩效评价的领导,改革传统的以责任书考核工作实绩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经济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继续改革预算管理,完善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预算制度,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积极推进税费改革,规范财税管理,加强税费征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2、完善制度创新体系
以建立重大决策调研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为重点,提高政府决策水平。以制定并动态完善符合定西实际的产业导向政策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为重点,激活生产要素,发展壮大规模经营。以消除制度障碍为重点,创新完善户籍制度,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新机制。
3、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以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建立完善畅通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疾病防治技术、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等服务为重点,提高面向农村、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以社区服务、物业服务、法律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重点,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机构。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改进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加强和规范劳务派遣等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稳步发展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做好优扶安置,发展慈善事业,加大社会救济力度,鼓励社会互助,发展老龄产业和助老服务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五)做到五个保证: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民主法治
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工作指导方式,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进程。改变对企业的扶持方式,采取贷款贴息、担保等措施,帮助企业加快发展。使政府投资退出竞争性领域。努力构建公共财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以完善政府各项制度、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强化行政复议、推行依法行政为重点,建设法治政府。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投诉监察制为重点,建设服务政府。以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为重点,建设高效政府。以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核算约束制度为重点,建设节约政府。以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为重点,建设廉洁政府。
2、落实优惠政策
用活、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并落实好有利于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具有定西特点的特殊政策。用政策调动发展和改革的积极性,用政策弥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建立政策落实评议评价制度,推进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3、优化发展环境
努力培育和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提高市场开放水平,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打击金融欺诈、逃废债务和假冒伪劣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积极推进交通、通讯等硬件建设,创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设施环境,塑造平安和谐开放的定西新形象。
4、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商主体,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参与、企业为主的招商运作体系。创新招商方式,实行定向、定位、定点、定人招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广泛开展与友好地市、对口帮扶城市之间的互助合作。引导企业广泛参与兰州经济圈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合作,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承接产业扩散。继续举办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等各类节会,不断扩大定西在外界的影响。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商品结构,拓宽外贸市场。
5、推进民主法制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加强法制建设,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进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治保组织,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整体防范水平;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全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纲要》是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和纲领,《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动员,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从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落实;要以《纲要》为依据,完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分解细化目标任务;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要建立规划实施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认真监测,适时评估。要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