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财政预算
- 时间:2009-03-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5年全省财政运行情况
2005年,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方针政策,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5%。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4.56亿元,增长18.12%。全省财政支出实现428.04亿元,增长19.92%。全省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财政赤字2.5亿元以上。回顾过去的一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贯彻“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战略方针,有力支持全省经济发展。 当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36.4亿元,有力支持了我省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省级预算安排重大项目前期费0.5亿元,积极支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争取中央补助19.3亿元、省级转让国有企业股权收益及预算安排近10亿元,重点支持了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性关闭破产,基本完成了第二批中央在甘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启动了省属及省属下划国有工业企业、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赠)款7.37亿美元,增加了我省公路交通、生态环境、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当年下达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16.65亿元,比上年增加6.03亿元,对市县取消农牧业税后形成的财力缺口给予全额补助。筹集资金2.06亿元,对43个国扶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全省近150万名农村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近102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了杂费。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5亿元,比上年增加0.47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拨付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0.13亿元,重点落实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扶贫措施。各级财政筹集资金0.41亿元,支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试点范围由5个县区扩大到14个县,参合人数达到255万人。大力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了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积极进行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
(三)积极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年拨付社会保障基金补助17.04亿元,保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拨付资金1.74亿元,支持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统一提高10%,当年全省月均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2.7元。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4.71亿元,保证了城市低保政策的落实,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累计下达救灾资金1.88亿元,支持了抗灾救灾。拨付资金0.5亿元,积极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
(四)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当年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达到70.7亿元,是实施转移支付制度以来补助力度最大的一年。下达奖补资金4亿元,鼓励县乡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压缩财政赤字,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实行阶段性财政优惠政策,将57个县省级参与分享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加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水平,支持改善乡镇办公条件,按每个乡镇增加10万元的标准,补助资金1.3亿元,较好地保证了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继续细化和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省级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草案。预算编制更加规范,预算内容更加细化。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省级基本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大部分市州稳步推进了国库直接支付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当年全省实现采购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切实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开展了对专项资金使用和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保证了省委、省政府确定重大财政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十五”时期是我省历史上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3.38亿元,年均递增15.02%;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0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4.56亿元,年均递增18.78%;财政支出由2000年的188.2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8.04亿元,年均递增17.86%,财政收支跨上了“三个新的台阶”,增幅均高于当期生产总值增长。实现了国家统一规定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和当年收支平衡并累计消化财政赤字近4亿元“两个历史性转变”。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财政“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目标。
“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我省财政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财政实力总体不强,收入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增长对部分行业、税种的依赖性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后续财源不足;财政供养人员较多,财政自给率较低,特别是部分县乡财政困难;财政赤字数额较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存在潜在的财政风险;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不尽合理,财政监督相对薄弱,财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06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与收支安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壮大财政实力,努力实现“两个高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年均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力争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财政支出突破650亿元。确保“一个平衡”,即确保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完成“两个消化”,即基本消化以前年度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和差旅费,力争消化一半左右的历年累计挂账赤字,将全省财政赤字消减到15亿元以内。
2006年,我省财政收支矛盾仍将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看,受国内外市场影响,我省石油、化工、有色、钢铁、烟草等重点行业税收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全面取消农牧业税,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从支出方面看,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就业再就业,进一步支持“三农”、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发展,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偿还到期政府债务等都需要财政增加预算支出。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结合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2006年全省财政工作和编制预算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坚持依法治税,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公共财政方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积极支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收入预算安排要立足经济发展,力求积极可靠,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预期增幅。支出预算安排要坚持公共财政方向,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原则,量入为出、尽力而为、收支平衡,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月足额发放,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等必需经费,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支持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需要。一般性支出原则上实行零增长。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提出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代编预算为127.6亿元,同比增长10.6%。大口径财政收入任务为271.4亿元,同比增长10.9%。在此基础上,全省总财力为313.5亿元,全省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313.5亿元。2006年省级财政收入预算为42.96亿元,同比增长10.6%。 按照部门预算编制办法,省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为81.1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5.81%。其中:人员经费按定额标准核定为23.98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2.55亿元,主要是正常的增人增资;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分类分档核定为6.33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0.27亿元,主要是全面提高了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专项支出50.82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9.25亿元,按照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重点保证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事项。
三、2006年财政工作的任务和措施
(一)认真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大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方针,按照中央投资取向和重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中央更大的支持。继续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技术改造,努力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同时,积极推进农垦、粮食、流通企业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精神,支持企业扩大出口。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合理有效地做好引进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工作。
(二)坚持依法治税,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均衡入库。认真执行《税收征管法》,坚持依法治税,据实征收,应收尽收。贯彻中央政策,积极做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实施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认真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建立非税收入分类管理制度。继续清理整顿各种收费基金,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乱收费。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
(三)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三补贴”政策,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调整补贴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切实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建立农村卫生院经费保障机制,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创造条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提高财政补贴标准。积极筹集资金,对农村二女结扎户实行一次性奖励,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公共财政方向,努力提高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单位补助水平。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相关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困难企业、破产企业离休干部“两费”按时足额到位。加快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解决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加大支持安全生产和抗灾救灾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县乡财政保障水平。 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落实对部分财政困难县和少数民族县阶段性财政优惠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新财政管理机制,着手研究探索省直管县财政管理试点办法,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创造条件。
(六)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细化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积极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试点。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完善省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改革范围,指导市县加快改革步伐。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切实增强财政监督职能,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财会人员诚信档案建设,健全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05年,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方针政策,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5%。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4.56亿元,增长18.12%。全省财政支出实现428.04亿元,增长19.92%。全省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财政赤字2.5亿元以上。回顾过去的一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贯彻“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战略方针,有力支持全省经济发展。 当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36.4亿元,有力支持了我省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省级预算安排重大项目前期费0.5亿元,积极支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争取中央补助19.3亿元、省级转让国有企业股权收益及预算安排近10亿元,重点支持了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性关闭破产,基本完成了第二批中央在甘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启动了省属及省属下划国有工业企业、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赠)款7.37亿美元,增加了我省公路交通、生态环境、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当年下达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16.65亿元,比上年增加6.03亿元,对市县取消农牧业税后形成的财力缺口给予全额补助。筹集资金2.06亿元,对43个国扶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全省近150万名农村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近102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了杂费。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5亿元,比上年增加0.47亿元,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拨付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0.13亿元,重点落实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扶贫措施。各级财政筹集资金0.41亿元,支持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试点范围由5个县区扩大到14个县,参合人数达到255万人。大力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了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积极进行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
(三)积极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年拨付社会保障基金补助17.04亿元,保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拨付资金1.74亿元,支持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统一提高10%,当年全省月均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2.7元。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4.71亿元,保证了城市低保政策的落实,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累计下达救灾资金1.88亿元,支持了抗灾救灾。拨付资金0.5亿元,积极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
(四)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当年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达到70.7亿元,是实施转移支付制度以来补助力度最大的一年。下达奖补资金4亿元,鼓励县乡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压缩财政赤字,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实行阶段性财政优惠政策,将57个县省级参与分享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加部分实行全额返还,加大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水平,支持改善乡镇办公条件,按每个乡镇增加10万元的标准,补助资金1.3亿元,较好地保证了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继续细化和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省级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草案。预算编制更加规范,预算内容更加细化。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省级基本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大部分市州稳步推进了国库直接支付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当年全省实现采购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切实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开展了对专项资金使用和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保证了省委、省政府确定重大财政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十五”时期是我省历史上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3.38亿元,年均递增15.02%;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0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4.56亿元,年均递增18.78%;财政支出由2000年的188.2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8.04亿元,年均递增17.86%,财政收支跨上了“三个新的台阶”,增幅均高于当期生产总值增长。实现了国家统一规定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和当年收支平衡并累计消化财政赤字近4亿元“两个历史性转变”。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财政“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目标。
“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我省财政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财政实力总体不强,收入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增长对部分行业、税种的依赖性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后续财源不足;财政供养人员较多,财政自给率较低,特别是部分县乡财政困难;财政赤字数额较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存在潜在的财政风险;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不尽合理,财政监督相对薄弱,财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06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与收支安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壮大财政实力,努力实现“两个高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年均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力争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财政支出突破650亿元。确保“一个平衡”,即确保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完成“两个消化”,即基本消化以前年度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和差旅费,力争消化一半左右的历年累计挂账赤字,将全省财政赤字消减到15亿元以内。
2006年,我省财政收支矛盾仍将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看,受国内外市场影响,我省石油、化工、有色、钢铁、烟草等重点行业税收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全面取消农牧业税,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从支出方面看,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就业再就业,进一步支持“三农”、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发展,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偿还到期政府债务等都需要财政增加预算支出。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结合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2006年全省财政工作和编制预算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坚持依法治税,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公共财政方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积极支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收入预算安排要立足经济发展,力求积极可靠,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预期增幅。支出预算安排要坚持公共财政方向,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原则,量入为出、尽力而为、收支平衡,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月足额发放,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等必需经费,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支持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需要。一般性支出原则上实行零增长。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提出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代编预算为127.6亿元,同比增长10.6%。大口径财政收入任务为271.4亿元,同比增长10.9%。在此基础上,全省总财力为313.5亿元,全省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313.5亿元。2006年省级财政收入预算为42.96亿元,同比增长10.6%。 按照部门预算编制办法,省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为81.1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5.81%。其中:人员经费按定额标准核定为23.98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2.55亿元,主要是正常的增人增资;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分类分档核定为6.33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0.27亿元,主要是全面提高了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专项支出50.82亿元,比上年年初增加9.25亿元,按照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重点保证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事项。
三、2006年财政工作的任务和措施
(一)认真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大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方针,按照中央投资取向和重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中央更大的支持。继续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和技术改造,努力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同时,积极推进农垦、粮食、流通企业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精神,支持企业扩大出口。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合理有效地做好引进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工作。
(二)坚持依法治税,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均衡入库。认真执行《税收征管法》,坚持依法治税,据实征收,应收尽收。贯彻中央政策,积极做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实施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认真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建立非税收入分类管理制度。继续清理整顿各种收费基金,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乱收费。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努力挖掘非税收入潜力。
(三)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三补贴”政策,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调整补贴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切实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建立农村卫生院经费保障机制,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创造条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提高财政补贴标准。积极筹集资金,对农村二女结扎户实行一次性奖励,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公共财政方向,努力提高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单位补助水平。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相关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困难企业、破产企业离休干部“两费”按时足额到位。加快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解决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加大支持安全生产和抗灾救灾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县乡财政保障水平。 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落实对部分财政困难县和少数民族县阶段性财政优惠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新财政管理机制,着手研究探索省直管县财政管理试点办法,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创造条件。
(六)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细化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积极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考核试点。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完善省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改革范围,指导市县加快改革步伐。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切实增强财政监督职能,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财会人员诚信档案建设,健全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07年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