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物价走势
- 时间:2009-03-12
- 点击:0
- 来源:
2006年,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局面。全省价格总水平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累计上涨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4.4%,为实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06年市场价格运行特点
(一)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平稳,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全国持平,位于全国第18位,在西部十二省中位于第10位,在西北五省中位于第3位,低于宁夏、陕西,高于青海和新疆。分月看,呈波浪型探底回升走势, 1、2月份由于元旦春节因素,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涨幅为2.7%和2.3%,3、4、5、6月份在1-1.3%之间波动,而随后的7、8、9、10、11月份基本上在1%以下,12月有所回升。分类看,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指数“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类上涨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8%,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5.2%;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8%、5.3%和1.9%。分地区看,全省14个市(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部上升,其中嘉峪关、庆阳涨幅最大,分别为3.9%和3.2%。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位波动,全省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带动我省生产价格水平高位运行。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9.8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10%。
(二)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继续上涨,主导了价格总水平走势。全省食品类价格1月份上涨4.1%,2月份回落到2.6%,3月份之后开始反弹,且呈逐月走高态势,涨幅在1.9-5.6%之间,12月份达到本年度最高。全年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3.7%。食品类价格变动,主要是粮食价格随着米、面、油价格波动明显。10月份以来,受全国粮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全省市场粮油副食品价格一改温和平稳运行态势,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价格部门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情况,提出了调控建议,并采取措施进行监控,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年,粮食价格累计上涨3.4%,大米价格上涨13.1%。此外,受供货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自然灾害等影响,鲜菜价格上涨18.0%;受原料成本提高以及居民在外用餐需求增加影响,居民在外用餐价格上涨1.0%;受甘蔗价格上涨和燃料成本增加影响,食糖价格大幅上涨23.2%。居住成本持续高涨,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日益加大。2006年,全省居住类价格累计上涨5.2%,居八大类别指数之首,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64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率增加到50%。
(三)工业消费品价格小幅上扬,成本推动已见端倪。以烟酒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为主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一改多年以来在下降通道运行的态势,洗衣机、空调、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价格出现逐步上涨的趋势。全年电冰箱价格上涨0.1%,热水器价格上涨3.4%,家庭日用杂品价格上涨1.8%(其中厨具1.9%、家用手工工具7.4%、洗涤用品3.4%),床上用品价格上涨0.7%,衣柜价格上涨4.5%。
(四)油、气、水等资源及相关服务价格攀升,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因。2006年,国家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全年汽油价格上涨16.6%,柴油价格上涨14.8%,推动公共汽车、出租汽车、长途汽车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同时,水价上涨19.5%,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3.3%。以上产品(服务)价格共同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1个百分点,公共产品(服务)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作用愈显突出。
(五)农村价格水平回落,城乡价格差异明显缩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连续多年实施的“惠农”政策逐渐显效。2006年,全省出台了运用价格手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见,加大了对涉农价费的整治力度,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实效,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仅减免义务教育杂费政策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下降23.5%,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42个百分点。全年,甘肃省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分别上涨1.2%和1.4%,城乡价格涨幅差距由2005年的1.6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
(六)服务项目调价翘尾因素逐月消失,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开始减弱。由于2005年政策性调价的服务项目比较多,使居民消费价格中的服务项目价格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随着翘尾因素在2006的逐月消失,政策性调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开始减弱。服务项目价格从1月上涨6.4%一路下行,12月同比下降0.1%,全年累计上涨1.6%,对总指数的影响为0.38个百分点。从2006 年春季开学起,甘肃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城市低保户及特困户学生也免收义务教育杂费,使甘肃省教育收费终于走出只涨不跌格局。全年全省教育费用累计下降3.7%,尤其秋季开学的9月份教育费同比下降9.3%,义务教育杂费下降21.8%,影响总指数下降0.8个百分点,使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7%。教育费涨幅之低为“九五”、“十五”历年来罕见。
二、2007年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展望2007年,影响今年我省价格的走势因素是多方面的,上行因素和下行因素交织作用,共同影响我省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世界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格局,特别是美、日、欧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还会保持增长态势。我国经济增长受投资和出口两大经济引擎相对放缓影响,增速会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内需将继续平稳增长;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使供求总量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目前,甘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平稳上升阶段,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国内外经济总体平稳、协调运行、适度增长的态势,为保持甘肃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条件。
今年,我省价格总水平面临的上涨压力依然较大,温和上涨的趋势依然会保持。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资源环境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煤炭、电力、供水等资源价格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改革。长远看,有利于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短期内会增大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相关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增加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推动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之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对国内传导作用,资源环境价格上涨将是推动2007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将有助于粮食价格出现总体稳定下的小幅度回升。受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变动将推动国内粮价进一步上升。三是劳动工资上涨。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的完善等,促使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进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并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四是政府价格调整项目出台。为疏导价格矛盾,各地政府仍将在公用事业和服务领域出台一些提价项目,这些价格上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推动,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动力。
价格总水平上涨空间有限。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有:一是今年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温和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会进一步收敛,部分过热行业将得到进一步抑制,一些靠投资拉动的行业增长速度可能放慢。二是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今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多数工业消费品价格将维持低位运行态势,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还将出现下降。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上游价格的上涨难以完全或同步传递到下游产品,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对出口增长带来影响,部分工业品需要在国内寻求消费市场,国内供应增加使工业品价格上涨的空间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所引致的进口成本下降和进口增加,将促使国内市场供给扩大,并对商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向下牵引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在中央政府继续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今年我省经济形势不会有大的波动,全省价格总水平仍将是“温和上涨”的态势,预计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内。
一、2006年市场价格运行特点
(一)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平稳,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全国持平,位于全国第18位,在西部十二省中位于第10位,在西北五省中位于第3位,低于宁夏、陕西,高于青海和新疆。分月看,呈波浪型探底回升走势, 1、2月份由于元旦春节因素,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出现较大波动,涨幅为2.7%和2.3%,3、4、5、6月份在1-1.3%之间波动,而随后的7、8、9、10、11月份基本上在1%以下,12月有所回升。分类看,居民消费价格八大类指数“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类上涨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8%,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5.2%;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8%、5.3%和1.9%。分地区看,全省14个市(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全部上升,其中嘉峪关、庆阳涨幅最大,分别为3.9%和3.2%。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位波动,全省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带动我省生产价格水平高位运行。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9.8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10%。
(二)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继续上涨,主导了价格总水平走势。全省食品类价格1月份上涨4.1%,2月份回落到2.6%,3月份之后开始反弹,且呈逐月走高态势,涨幅在1.9-5.6%之间,12月份达到本年度最高。全年食品类价格累计上涨3.7%。食品类价格变动,主要是粮食价格随着米、面、油价格波动明显。10月份以来,受全国粮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全省市场粮油副食品价格一改温和平稳运行态势,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价格部门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情况,提出了调控建议,并采取措施进行监控,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年,粮食价格累计上涨3.4%,大米价格上涨13.1%。此外,受供货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自然灾害等影响,鲜菜价格上涨18.0%;受原料成本提高以及居民在外用餐需求增加影响,居民在外用餐价格上涨1.0%;受甘蔗价格上涨和燃料成本增加影响,食糖价格大幅上涨23.2%。居住成本持续高涨,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日益加大。2006年,全省居住类价格累计上涨5.2%,居八大类别指数之首,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64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率增加到50%。
(三)工业消费品价格小幅上扬,成本推动已见端倪。以烟酒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为主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一改多年以来在下降通道运行的态势,洗衣机、空调、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价格出现逐步上涨的趋势。全年电冰箱价格上涨0.1%,热水器价格上涨3.4%,家庭日用杂品价格上涨1.8%(其中厨具1.9%、家用手工工具7.4%、洗涤用品3.4%),床上用品价格上涨0.7%,衣柜价格上涨4.5%。
(四)油、气、水等资源及相关服务价格攀升,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因。2006年,国家推进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全年汽油价格上涨16.6%,柴油价格上涨14.8%,推动公共汽车、出租汽车、长途汽车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同时,水价上涨19.5%,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3.3%。以上产品(服务)价格共同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1个百分点,公共产品(服务)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作用愈显突出。
(五)农村价格水平回落,城乡价格差异明显缩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连续多年实施的“惠农”政策逐渐显效。2006年,全省出台了运用价格手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见,加大了对涉农价费的整治力度,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实效,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仅减免义务教育杂费政策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下降23.5%,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42个百分点。全年,甘肃省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分别上涨1.2%和1.4%,城乡价格涨幅差距由2005年的1.6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
(六)服务项目调价翘尾因素逐月消失,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开始减弱。由于2005年政策性调价的服务项目比较多,使居民消费价格中的服务项目价格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随着翘尾因素在2006的逐月消失,政策性调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开始减弱。服务项目价格从1月上涨6.4%一路下行,12月同比下降0.1%,全年累计上涨1.6%,对总指数的影响为0.38个百分点。从2006 年春季开学起,甘肃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城市低保户及特困户学生也免收义务教育杂费,使甘肃省教育收费终于走出只涨不跌格局。全年全省教育费用累计下降3.7%,尤其秋季开学的9月份教育费同比下降9.3%,义务教育杂费下降21.8%,影响总指数下降0.8个百分点,使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7%。教育费涨幅之低为“九五”、“十五”历年来罕见。
二、2007年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展望2007年,影响今年我省价格的走势因素是多方面的,上行因素和下行因素交织作用,共同影响我省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世界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格局,特别是美、日、欧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还会保持增长态势。我国经济增长受投资和出口两大经济引擎相对放缓影响,增速会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内需将继续平稳增长;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使供求总量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目前,甘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平稳上升阶段,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国内外经济总体平稳、协调运行、适度增长的态势,为保持甘肃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条件。
今年,我省价格总水平面临的上涨压力依然较大,温和上涨的趋势依然会保持。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资源环境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煤炭、电力、供水等资源价格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改革。长远看,有利于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短期内会增大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相关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增加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推动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之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对国内传导作用,资源环境价格上涨将是推动2007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将有助于粮食价格出现总体稳定下的小幅度回升。受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变动将推动国内粮价进一步上升。三是劳动工资上涨。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的完善等,促使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进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并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四是政府价格调整项目出台。为疏导价格矛盾,各地政府仍将在公用事业和服务领域出台一些提价项目,这些价格上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推动,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动力。
价格总水平上涨空间有限。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有:一是今年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温和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会进一步收敛,部分过热行业将得到进一步抑制,一些靠投资拉动的行业增长速度可能放慢。二是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今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多数工业消费品价格将维持低位运行态势,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还将出现下降。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上游价格的上涨难以完全或同步传递到下游产品,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对出口增长带来影响,部分工业品需要在国内寻求消费市场,国内供应增加使工业品价格上涨的空间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所引致的进口成本下降和进口增加,将促使国内市场供给扩大,并对商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向下牵引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在中央政府继续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今年我省经济形势不会有大的波动,全省价格总水平仍将是“温和上涨”的态势,预计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08年物价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