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物价走势
- 时间:2009-03-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7年甘肃省价格运行情况
2007年,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5.5%。
(一)价格走势
2007年5月份,以猪肉价格突升为导火索,肉、粮、蛋、油价格联动,迅速推高食品价格涨幅突破两位数,致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大幅上涨,11月创下8.3%的单月同比涨幅新高。从调查数据上看,此轮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因素,与2004年价格上涨基本类似,主要表现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鲜蛋类价格,12月份同比分别上涨9.6%、44.9%、54.9%和4.6%。食品价格的持续快速上升,带动物价总水平上扬,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
1、涨势猛
从全省看: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处于稳步攀升的状态。1-12月份,各月同比分别上涨2.0%、2.2%、3.9%、3.5%、4.0%、5.4%、6.7%、7.6%、6.9%、7.7%、8.3%、8.3%,累计上涨5.5%。
从全国看:2007年,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5%,全国为4.8%,甘肃省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列在第7位,西部十二省(区)中排列在第6位,西北五省(区)中和新疆并列排在第2位。
从构成看:2007年,甘肃八大类消费价格中呈现“五升三降”特征,除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三类价格小幅下降外,其它各大类价格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2.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7.0%,居住类上涨7.0%。
2、幅度高
2007年以来,甘肃物价持续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较为突出,尤其是肉禽蛋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猪肉价格累计上涨42.85.6%,羊肉价格累计上涨36.3%,鸡价格累计上涨31.7%。鲜蛋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9.0%。食用植物油累计上涨27.9%。
3、波及面广
从市州情况看,2007年14个市州的居民消费价格也是呈逐月小幅波动持续上扬的态势,全年同期比都在4%以上,涨幅由高向低依次排名是临夏州、平凉市、武威市、张掖市、甘南州、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庆阳市、酒泉市、陇南市、白银市、嘉峪关市、金昌市,涨幅分别为7.3%、7.3%、6.8%、6.6%、5.4%、5.3%、5.3%、4.9%、4.8%、4.7%、4.7%、4.5%、4.0%、4.0%。全部突破了年初的预期调控目标,而且农村涨幅高于城市。
(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是国际粮价走高。国际市场上,在世界粮食减产情况下,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用玉米为原料制造乙醇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推动玉米以及相关替代品如豆类、油脂等价格的大幅上涨。虽然我国粮食已连续四年实现增产,但世界范围内却是减产的,加之粮食消费增长,世界粮食库存已下降至18%的安全线以下。因此,国际粮价继上年末大幅上涨后一直处于高位,近期以小麦为首的新一轮价格上涨又拉开帷幕。国际粮价走高吸引国内粮食出口大幅增长,对国内粮价本该因增产导致的自然回落产生抑制作用。近三年,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国际市场粮食供应吃紧形成鲜明对照,我国粮食进口大幅下降而出口大幅上升,收购价格的上涨成为带动粮价继续上升的动力,进而成为继生猪价格之后又一个推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
二是肉类供需缺口加大。长期以来猪肉价格偏低,国内养猪产业已出现萎缩,在今年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提高、猪瘟等发生率提高的情况下,生猪生产下降,肉类供需缺口加大,导致肉类及制品的价格上涨。
三是工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表现为2007年以来服务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趋势。由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主导的消费物价上涨已经抬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尽管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始终处于下降状态,但食品消费依然是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项目。而生活成本上升使得职工加薪期望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会因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而被推高。使一些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的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也开始趋于走平,有些耐用消费品已跻身涨价行列。人工成本上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推高作用不可小视。
四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不断创出新高。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国际油价的上涨推动了相关产品及运输价格的上涨。
五是甘肃涨幅高于全国。2007年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5%,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结构原因。这是因为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越快,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收入低的地区的居民收入低,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大,恩格尔系数较大,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基期对比原因。2006年甘肃消费价格总指数仅为1.3%,全国为1.5%,甘肃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由于甘肃价格指数的基数低于全国,从而使甘肃2007年的价格总水平涨幅高于全国。
二、2008年甘肃省价格走势预测
2008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相当艰巨。从不利的方面看,一是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得到根本缓解。由于资源性产品及劳动力价格偏低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高,出口高速增长,外汇大量增加,外贸顺差越来越大,加上国际投机资金的涌入,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扩张,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缓解。二是消费需求对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经济增长将实现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未来五年我省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对价格上涨形成潜在的需求压力较大。三是国际市场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国内市场相关产品的传导作用越来越大。我省居民消费的一部分粮食、食用植物油需要从外省调入,生猪生产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势头有增无减,加之年初的冰雪灾害,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四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势在必行。适时疏导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矛盾,会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五是翘尾涨价因素也不可低估。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把“两防”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决贯彻落实“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12字”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稳定价格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家通过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紧;甘肃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提供了财力保障;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必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也不会改变,完成宏观调控任务的基础更加坚实;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对部分重要商品和服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总之,在中央政府继续进行宏观调控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粮食以及食品类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物价出现大幅下滑与大幅上涨的可能性都不大。由于翘尾影响,200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在高位运行,下半年涨幅会有所回落。
2007年,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5.5%。
(一)价格走势
2007年5月份,以猪肉价格突升为导火索,肉、粮、蛋、油价格联动,迅速推高食品价格涨幅突破两位数,致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大幅上涨,11月创下8.3%的单月同比涨幅新高。从调查数据上看,此轮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因素,与2004年价格上涨基本类似,主要表现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尤其是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鲜蛋类价格,12月份同比分别上涨9.6%、44.9%、54.9%和4.6%。食品价格的持续快速上升,带动物价总水平上扬,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
1、涨势猛
从全省看: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处于稳步攀升的状态。1-12月份,各月同比分别上涨2.0%、2.2%、3.9%、3.5%、4.0%、5.4%、6.7%、7.6%、6.9%、7.7%、8.3%、8.3%,累计上涨5.5%。
从全国看:2007年,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5%,全国为4.8%,甘肃省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列在第7位,西部十二省(区)中排列在第6位,西北五省(区)中和新疆并列排在第2位。
从构成看:2007年,甘肃八大类消费价格中呈现“五升三降”特征,除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三类价格小幅下降外,其它各大类价格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2.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7.0%,居住类上涨7.0%。
2、幅度高
2007年以来,甘肃物价持续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较高。价格上涨主要是猪肉和食用植物油等食品价格引发的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较为突出,尤其是肉禽蛋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明显上涨,猪肉价格累计上涨42.85.6%,羊肉价格累计上涨36.3%,鸡价格累计上涨31.7%。鲜蛋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9.0%。食用植物油累计上涨27.9%。
3、波及面广
从市州情况看,2007年14个市州的居民消费价格也是呈逐月小幅波动持续上扬的态势,全年同期比都在4%以上,涨幅由高向低依次排名是临夏州、平凉市、武威市、张掖市、甘南州、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庆阳市、酒泉市、陇南市、白银市、嘉峪关市、金昌市,涨幅分别为7.3%、7.3%、6.8%、6.6%、5.4%、5.3%、5.3%、4.9%、4.8%、4.7%、4.7%、4.5%、4.0%、4.0%。全部突破了年初的预期调控目标,而且农村涨幅高于城市。
(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是国际粮价走高。国际市场上,在世界粮食减产情况下,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用玉米为原料制造乙醇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推动玉米以及相关替代品如豆类、油脂等价格的大幅上涨。虽然我国粮食已连续四年实现增产,但世界范围内却是减产的,加之粮食消费增长,世界粮食库存已下降至18%的安全线以下。因此,国际粮价继上年末大幅上涨后一直处于高位,近期以小麦为首的新一轮价格上涨又拉开帷幕。国际粮价走高吸引国内粮食出口大幅增长,对国内粮价本该因增产导致的自然回落产生抑制作用。近三年,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国际市场粮食供应吃紧形成鲜明对照,我国粮食进口大幅下降而出口大幅上升,收购价格的上涨成为带动粮价继续上升的动力,进而成为继生猪价格之后又一个推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
二是肉类供需缺口加大。长期以来猪肉价格偏低,国内养猪产业已出现萎缩,在今年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提高、猪瘟等发生率提高的情况下,生猪生产下降,肉类供需缺口加大,导致肉类及制品的价格上涨。
三是工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表现为2007年以来服务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趋势。由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主导的消费物价上涨已经抬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尽管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始终处于下降状态,但食品消费依然是居民日常生活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项目。而生活成本上升使得职工加薪期望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会因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而被推高。使一些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的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也开始趋于走平,有些耐用消费品已跻身涨价行列。人工成本上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推高作用不可小视。
四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不断创出新高。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国际油价的上涨推动了相关产品及运输价格的上涨。
五是甘肃涨幅高于全国。2007年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5%,高出全国0.7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结构原因。这是因为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越快,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收入低的地区的居民收入低,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大,恩格尔系数较大,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基期对比原因。2006年甘肃消费价格总指数仅为1.3%,全国为1.5%,甘肃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由于甘肃价格指数的基数低于全国,从而使甘肃2007年的价格总水平涨幅高于全国。
二、2008年甘肃省价格走势预测
2008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相当艰巨。从不利的方面看,一是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得到根本缓解。由于资源性产品及劳动力价格偏低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高,出口高速增长,外汇大量增加,外贸顺差越来越大,加上国际投机资金的涌入,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扩张,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缓解。二是消费需求对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经济增长将实现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未来五年我省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对价格上涨形成潜在的需求压力较大。三是国际市场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国内市场相关产品的传导作用越来越大。我省居民消费的一部分粮食、食用植物油需要从外省调入,生猪生产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势头有增无减,加之年初的冰雪灾害,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四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势在必行。适时疏导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矛盾,会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五是翘尾涨价因素也不可低估。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把“两防”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决贯彻落实“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12字”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稳定价格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家通过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趋紧;甘肃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提供了财力保障;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必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也不会改变,完成宏观调控任务的基础更加坚实;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对部分重要商品和服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总之,在中央政府继续进行宏观调控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粮食以及食品类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物价出现大幅下滑与大幅上涨的可能性都不大。由于翘尾影响,200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在高位运行,下半年涨幅会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