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9年物价走势
  • 时间:2009-10-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8年全省价格工作基本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相互交织,极大地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我省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呈前高后低、阶段性波动的特征,1--4月份价格大幅上涨,5--9月份价格高位运行,10--12月份价格快速回落,全年CPI累计上涨8.2%,仍是高位运行,处全国比较靠前的位次。

(一) CPI涨幅逐步回落。2月份同比涨幅最高达到11.6%5月份开始逐步回落,5-12月同比涨幅分别为9.4%9.0%8.8%7.7%7.9%6.5%5.2%3.4%CPI的运行态势与食品类价格运行态势基本吻合,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在2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26.1%,从5月份开始回落,5-12月同比涨幅分别为21.0%18.6%16.5%13.3%13.6%10.3%7.4%4.1%,最低的12月份比2月份涨幅回落22个百分点。

(二) CPI涨幅仍然较高。1-12月累计,我省CPI8.2%,比上年的5.5%高出2.7个百分点。在全国、西部12省和西北5省中均排名第2位。导致我省CPI涨幅较高的原因,一是食品类价格高位运行,而且我省食品价格在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较大,比经济发达省份食品类比重要高4.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上年我省物价上涨过高,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大;三是部分消费品价格涨幅仍然偏大。从八大类消费品价格看,居住类价格一直居高不下,3--9月份连月攀升,涨幅分别为8.7%9.0%9.6%12.8%14.4%14.8%14.6%10月份开始有所回落,10--12月涨幅分别为13.3%10.9%7.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涨幅从1月份的3.1%开始一路走高,最高达9月份的5.1%10--12月份分别为4.9%4.8%4.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5月份涨幅回落到全年的最低点后,7月份开始回升,10--12月涨幅分别为4.0%3.8%3.6%。这三类价格的高位运行,与总指数走势背离,抵消了一部分食品类价格回落的效应,也是CPI涨幅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居民消费价格热点不多。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国内消费不旺,内需不足显现。自2007年以来副食品引发价格大幅上涨,加上年初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影响,市场价格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幅波动后,下半年市场价格开始走低,生活必需品及副食品价格逐步回落,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增加,影响居民心理预期的价格热点和矛盾逐步平缓,群众情绪稳定。

一年来,全省价格部门不断增强价格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先后在年初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演变为过热、防止价格从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年中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份以后的“扩内需、促增长”中实施了一系列价格调控监管措施,着力减轻价格波动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不利影响。一是实行了价格工作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采取了抑制不合理需求、扶持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督促检查力度,做到了主要商品不断档、不脱销,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二是加强了市场价格监测。在全省启动了粮油肉禽蛋菜等22种重要商品及12种地震灾区生活必需品和重建物资价格应急监测工作预案,实行了日报和周报制度。建立了三市二区市场婴幼儿奶粉、液态奶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全年省物价局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报送价格监测数据达70多万条,报送的各类简报、工作报告达450多份,及时为省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三是加强了价格调控指导。先后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价格监管,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的通知》。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拟定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的意见》,会同省建设厅等部门拟定了《全省2008年房改有关价格政策的意见》,均报经省政府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前三季度没有出台地方政府管理的提价项目。兰州市、庆阳市正式启动了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四是认真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年初,为遏制食品类价格不合理上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经省政府批准,对面粉、食用植物油、牛奶和饲料4类商品10家生产企业实行了提价申报;对11个品种317家企业实行了调价备案;对液化石油气流通环节价格实行了差率控制;对尿素、磷酸二铵出厂实行了最高限价管理,流通环节实行了差率控制。6月份,为遏制煤炭价格过快上涨,对电煤采取了临时价格干预,建立了电煤生产成本、价格信息公示制度。在实施临时干预过程中,各级价格部门准确把握政策尺度,既严格制止不合理涨价,又不过度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努力把价格上涨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

回顾2008年,全省价格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省领导对价格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对价格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达110多条。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同志亲自到省物价局检查指导工作。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同志亲自到省物价局调研,并多次听取汇报,深入企业和市场检查价格工作。二是价格工作的调控力度前所未有。全年依据不同时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取向,分别采用了价格管制、价格补贴、价格调整、价格干预、应急监测、监督检查等多项措施,打出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调控价格的“组合拳”。三是价格工作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一年当中,价格调控工作经历了年初的“双防”、年中的“一保一控”和9月份以后的“扩内需、保增长”三大转变;依法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成品油价格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较大幅度的降低两个相反方向的调整;燃煤发电采取了提高上网价格、不提高销售价格的政策措施。开展了地震灾区的价格监管工作,更是百年不遇。四是价格工作的繁重程度前所未有。坚持价格监测日报、周报制度不间断;坚持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不间断;坚持正面宣传与上门提醒告诫、严肃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不间断;坚持制定政策、调研督导和狠抓落实不间断,始终保持了工作上的动力与活力。五是取得的价格工作成效前所未有。一年来,市场价格总水平虽有起伏,但基本趋于稳定,没有因价格问题引发生产断档、市场脱销和社会不稳定的现象。各项价格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价格监测和地震灾区价格调控监管、价格公共服务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2009年价格形势和价格工作重点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我国、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一年。虽然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不断加深,但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从价格形势看,2009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明显减弱,部分重要商品价格过快下跌的矛盾正在逐步凸显。受外部需求大幅减弱、出口受阻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我省的经济增速减缓,企业效益下滑,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增大。煤炭、钢材、化肥、棉花等主要生产资料和猪肉、食用油等主要副食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随着翘尾影响的明显减弱、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今年价格总水平下行的风险增大。但同时也应看到,各国央行的联手注资、欧佩克限产保价等因素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大幅波动,启动内需各项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对钢材、水泥等投资品的需求也可能再度拉高价格,主要农副产品、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和环保收费标准面临长期上涨趋势,各地在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领域积累的价格矛盾需要及时疏导。价格工作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9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预期调控目标是5%左右。这一目标既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防止因部分重要商品价格过度下跌影响经济活力,也为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留出了空间。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的经济工作基本原则,2009年全省价格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物价局长会议和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涉农价格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着力解决民生价格问题,进一步清费治乱减负,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努力将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监管。既要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价格过度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的应急预案,健全粮油肉以及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努力保障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继续加强价格形势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密切关注人民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原材料价格走势,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的价格监测体系,及时提出加强调控的政策建议。慎重出台政府调价项目,切实把握好调价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尽量减轻社会震动和影响。继续加大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价格调控机制。持续加强灾后重建物资价格监管,确保灾后重建物资价格稳定。及时发布价格信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作用,稳定群众的心理预期。

(二)制定和完善促进投资和消费的价格政策。对省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批过时的、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各环节收费的治理。及时出具符合政策、促进发展的收费权质押贷款项目承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公路货运汽车通行费计重收费政策。对服务业实行支持性价格政策,继续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实行与工业同网同价的电价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严格电信资费审批备案管理,落实国家取消网内网间差别定价的政策,清理邮政延伸服务收费。继续整顿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实行门票价格调价备案制度,完善旅游价格协调制度,加强游览参观点内交通运输等服务项目价格的监管,落实公益性公园免门票开放或实行免门票开放日制度。深化供热、公交和公用事业领域的价格改革,继续清理铁路、民航延伸服务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三)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管理。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及时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措施,着重做好涉农收费的清理整顿,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降低的坚决降低。继续完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研究制定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调控预案。进一步扩大绿色通道实施范围,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减轻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成本,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情况督查。继续深化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同时,要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主要农产品供求成本、价格等全方位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四)继续强化民生价格监管。稳定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加强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监管。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研究制定高校学年制收费改学分制收费的政策,支持高校健康有序发展。降低豪华版教材价格,研究促进课本循环使用价格政策措施。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及时制定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落实常见病、多发病等实行按单病种收费的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理顺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基本药品价格。推进商品房销售价格的成本审核认证工作,完善对商品住房销售价格行为的规范与管理,建立企业自律的商品住宅价格约束机制,清理整顿涉及住房建设收费,推行住房销售明码标价制度,取缔房地产开发企业价外收费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推进物业服务收费规范化、市场化进程,规范物业服务收费的形成机制。推进供热价格和计费方式改革,逐步推行按面积计费过渡到按热量计费。制定《中介服务收费管理目录》,清理整顿社会组织收费,分行业建立必要的监管制度,规范收费行为。对餐饮业继续实行最高毛利率和差价率管理,进一步规范餐饮业价格行为。

(五)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认真落实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实现预期目标。积极推进电价改革,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加强输配电价监管,逐步按成本加收益办法核定电网企业输配电价。利用用电需求下降、电力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推行竞价上网试点。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简化电价分类。落实脱硫加价和差别电价政策。继续加强农业排灌基数电量管理。研究测算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标杆电价,完善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积极向国家争取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支持全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合理制定和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解决部分突出的农业和城市水价矛盾,促进节约用水。贯彻落实国家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精神,完善我省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择机出台我省天然气各类销售价格。加大环保收费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研究制定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收费收入监管办法。

(六)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开展惠农价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调研;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围绕保障价格改革顺利实施,开展资源性产品价格检查;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开展医药、教育、交通运输等价费检查;围绕规范涉案财物价格鉴定秩序,开展对社会中介机构非法从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的检查。启动反价格垄断执法工作,严厉查处低价倾销、行业自律价、价格欺诈、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件。加强节假日市场价格监管,完善节假日市场价格巡查制度,及时处置倾向性、苗头性价格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和《价格举报工作规定》,健全价格举报网络,完善相关举报工作制度,加强督办考核,及时解决群众举报的价格问题。

(七)扎实做好价格基础工作。继续加强价格法制建设,争取出台1-2部政府规章。认真学习贯彻《反垄断法》,加大垄断行业价格行为整治力度。抓紧修订政府定价目录,规范定价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工作联系、信息服务、情况报送、业绩考核等制度,推动价格公共服务持久、深入、高效开展。高度重视价格认证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涉案财物价格鉴定条例》,认真做好服务司法、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系统的各项价格鉴定、认证工作。加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监审,严格按照社会合理费用支出核定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行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

(樊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