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土地管理
- 时间:2009-03-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6年全省土地管理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省土地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为保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保护资源方面
1、严格规划计划管理,做到了定性定量控制。一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了定性管理,较好地发挥了规划的龙头作用。规划预审的69个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会审的228个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报件,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计划做到了定量管理,较好地保证了规划的具体落实。在审批的10.7028万亩建设用地总量中,占用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指标均未超过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全省年内供应的1956宗单个项目建设用地数量都未超过国家控制的工业用地指标范围,而且相当数量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因而从规划定性和计划定量两个方面对建设用地规模做到了双向控制,防止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问题的发生。
2、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两个平衡目标。一是落实了耕地保护责任制。制定实施了《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兑现了年度考核奖罚制度。二是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张掖市民乐县、武威市凉州区、平凉市泾川县被确定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保护总面积在30万亩以上,每个示范区保护面积均大于10万亩。三是划定了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879.06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940.6895万亩的84.7%,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出国家规定4.7个百分点。四是实现了两个平衡目标。制定实施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标准,全省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5.4866万亩,新增耕地4.74万亩,连续6年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夯实基础管理工作,保证了节约集约用地。一是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为节约集约用地奠定了基础。在全面实施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近10年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现已完成了规划实施评估、“四查清、四对照”、6个专题研究和总报告等省级规划修编的全部前期工作。二是着力摸清资源家庭,为节约集约用地创造了条件。地籍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面完成了新一轮土地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了全省城乡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任务,开展了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完成了25个县(区)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检查验收工作,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名列全国前茅,全省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和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分别完成66.27%和70.9%。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为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保障。完成了《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使用情况、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情况、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情况和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等专项调研调查工作,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完善了自1999年至2006年底期间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供应的电子数据库,加强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工作力度。
(二)保障发展方面
1、全力保障建设用地,促进了全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重点做到了“五个确保”:一是规划预审确保了项目顺利核准。完成了69个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预审,计划总投资760.45亿元,预审用地面积5.04万亩。二是行政审批确保了项目用地合法有效。完成了228个建设项目用地报件的审批工作,审查报批土地10.7万亩,实现了连续两年审批用地10万亩。特别是2006年批地总量是2001年批地总量的12倍,六年间基本是每隔两年翻两番,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是供地管理确保了项目用地落实到位。全省供应建设用地1956宗,供地总面积为5.13万亩,较好地保证了全省建设用地的需要。四是计划管理确保了项目用地指标。争取国家下达农用地转用计划4.845万亩,实际完成省及省以下审批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计划4.8488万亩,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00.08%,是历年来执行计划最好的一年。五是统征管理确保了重点项目征地效率。除圆满完成了罗定高速公路、西部“双油”管道、嘉疏铁路等重点项目的统一征地外,还为兰青铁路二线、兰银输气管道和引洮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统征服务,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甘肃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着力开发整理土地,保障了全省建设用地的可持续供给。除年内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5.4866万亩,新增耕地4.74万亩,同时争取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公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个,开发整理总面积29.39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55万亩外,自2000年以来,先后共争取和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91个,新增耕地面积39.27万亩。其中,国家投资项目45个,安排开发整理总面积71.3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9.95万亩;省级安排项目146个,新增耕地面积9.32万亩。通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大增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3、努力争取建设资金,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是通过项目和市场两种途径,争取建设资金127.83亿元。一方面是争取项目资金。自从2000年以来,先后争取各种项目资金22.7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10.2亿元,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2.55亿元,国家计划安排三县区基本农田建设示范资金约10亿元。另一方面是争取市场资金。随着全省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通过市场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显化。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通过市场获得的累计土地总收益达105.08亿元,“十五”期间基本是每年来自土地的收益都以成倍的比例增长,尤其是2006年的土地收益达到了31.88亿元,是2001年土地收益2.95亿元的10.8倍。这些土地收益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建设步伐,带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维护权益方面
1、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一方面是在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区片综合价测算标准,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修改完善了《甘肃省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办法》和《甘肃省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了征地补偿制度和行为,省上建设项目征地补偿均实行了直通车方式,将补偿费用直接兑付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切实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积极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妥善调处了土地权属纠纷。先后受理群众信访近百件(次),较好地答复解决了有关问题。受理各类土地权属纠纷案件709件,已调处697件,调处率达98.3%。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起,罚没款1071万元。重点调处解决了榆中、静宁土地违法、安西南岔六工城项目区土地租种、兰州新华印刷厂武山分厂土地权属、敦煌丝绸之路大酒店项目用地纠纷等问题。
2、依法保护企业权益,支持了国企改革与发展。先后对甘肃银光公司、三毛厂、陈官营粮库、核工业四七一厂、铁道部第一勘察院、兰州热电厂、国营5722厂、长城电工及白银公司5户企业等13家改制企业涉及的2.39万亩国有土地资产依法进行了处置,资产额达4.73亿元。同时还对甘肃光学仪器公司、华光铝业公司、甘肃铝厂、兰州手扶拖拉机厂、兰飞公司、甘肃河西酒泉药业、祁连山制药厂等企业的土地进行了估价备案。保证了企业改组、改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3、依法保护国家权益,保障了社会和谐发展。在深入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加大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征缴力度,依法保护了涉及土地资源的国家权益。自2003年以来,全省征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98亿元,近乎每年以2倍的速度增长,2006年的征收总费用13531.71万元是2003年征收总费用1702.82万元的8倍。自2001年以来,全省征缴耕地开垦费2.2亿元,每年征缴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末期增幅更大, 2006年征缴总额6129.83万元是2001年征缴总额2357.77万元的2.6倍。
(四)服务社会方面
1、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制定实施了《甘肃省国土资源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和要求,促进了全省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及对田、水、林、路、村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三是重点支持贫困县的发展,结合扶贫县岷县的实际,制定了支持水电站建设、防治地质灾害、项目安排倾斜、解决贫困群众困难、加强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等十项具体措施,促进了扶贫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改进了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一是用制度保证服务效率。先后制定实施了首问责任制、挂牌督办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制度,对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行业用地大户,采取积极服务、主动上门、现场办公等方法,全力支持各类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用真诚优化服务质量。先后邀请部、省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代表视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检查指导工作,邀请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和监督,陪同省上领导到国家部委联络和协调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事宜,认真办理省人大、政协代表的提案、议案,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三是用信息提高服务水平。除连续5年编制发布《甘肃省国土资源公报》,按要求完成历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告,为省人大、政协“两会”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外,还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工作,年内查询6636次,累计查询65291次。按季度发布全省建设用地基本情况信息,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启动发布土地公开出让信息。总之,在人员、设备、投入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改善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做到了建设用地审批总量、依法征缴归费数量和各项工作量都较以往翻了两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省土地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基层项目用地预审和报批不规范、建设供地和用地监管不规范、补偿安置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监督管理跟不上,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和刚性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省土地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007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为目标,以加强耕地保护为重点,以深化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土地管理执法监察为手段,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为保证,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2007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争取国家土地资源项目投资2亿元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2.3%以上;开发整理复垦土地1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4万亩以上;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3亿元以上;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率达到95%以上。
200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全面落实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建设用地保障
一要认真贯彻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适应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各项新的规定。二要认真执行《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三要认真执行土地规划计划。加强计划对农用地(耕地)转用规模、速度、结构的引导,增加民生用地,保证基础设施用地。四要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标准。五要规范经营性土地出让,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实施统一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增加土地收益。六要顺应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方式的改变,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二)加强土地管理执法监察, 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一是搞好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市、州和县、市的执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二是加强执法巡查,针对全省土地管理违法行为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春、秋两季,采取直接巡查和相互检查两种方式,对交通沿线、城镇郊区、各类经济开发(工业集中)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拉网式的动态巡查。三是加强案件查处,通过执法动态巡查、设立群众举报电话、畅通信访渠道等方式,及时梳理和掌握一批土地违法案件,按照分级办案的原则,分别由省、市、县依法立案查处。四是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会审听证、行政复议等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水平。
(三)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夯实业务工作基础
建立健全全省土地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在土地管理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工作,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切实加强土地变更调查和用地监管,重点对基本农田数量和建设情况进行核实,对违法用地的实际面积进行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全省耕地、基本农田和新增建设用地实际数量。配合省农普办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集中调查处理历史遗留的土地纠纷。加快土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完成“金土工程”一期工程。
(四)继续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坚持“十个走在前”的要求,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支持和保证。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继续搞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会审、听证、过错追究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和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形成良好的国土资源工作作风。着力完善、落实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尽快适应体制改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对国土资源所建设的经费支持,扎实推进国土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省土地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为保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一)保护资源方面
1、严格规划计划管理,做到了定性定量控制。一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了定性管理,较好地发挥了规划的龙头作用。规划预审的69个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会审的228个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报件,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计划做到了定量管理,较好地保证了规划的具体落实。在审批的10.7028万亩建设用地总量中,占用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指标均未超过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全省年内供应的1956宗单个项目建设用地数量都未超过国家控制的工业用地指标范围,而且相当数量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因而从规划定性和计划定量两个方面对建设用地规模做到了双向控制,防止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问题的发生。
2、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两个平衡目标。一是落实了耕地保护责任制。制定实施了《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兑现了年度考核奖罚制度。二是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张掖市民乐县、武威市凉州区、平凉市泾川县被确定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保护总面积在30万亩以上,每个示范区保护面积均大于10万亩。三是划定了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879.06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6940.6895万亩的84.7%,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出国家规定4.7个百分点。四是实现了两个平衡目标。制定实施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标准,全省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5.4866万亩,新增耕地4.74万亩,连续6年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夯实基础管理工作,保证了节约集约用地。一是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为节约集约用地奠定了基础。在全面实施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近10年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现已完成了规划实施评估、“四查清、四对照”、6个专题研究和总报告等省级规划修编的全部前期工作。二是着力摸清资源家庭,为节约集约用地创造了条件。地籍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面完成了新一轮土地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了全省城乡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任务,开展了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完成了25个县(区)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检查验收工作,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名列全国前茅,全省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和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分别完成66.27%和70.9%。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为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保障。完成了《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使用情况、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情况、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情况和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等专项调研调查工作,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完善了自1999年至2006年底期间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供应的电子数据库,加强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工作力度。
(二)保障发展方面
1、全力保障建设用地,促进了全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重点做到了“五个确保”:一是规划预审确保了项目顺利核准。完成了69个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预审,计划总投资760.45亿元,预审用地面积5.04万亩。二是行政审批确保了项目用地合法有效。完成了228个建设项目用地报件的审批工作,审查报批土地10.7万亩,实现了连续两年审批用地10万亩。特别是2006年批地总量是2001年批地总量的12倍,六年间基本是每隔两年翻两番,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是供地管理确保了项目用地落实到位。全省供应建设用地1956宗,供地总面积为5.13万亩,较好地保证了全省建设用地的需要。四是计划管理确保了项目用地指标。争取国家下达农用地转用计划4.845万亩,实际完成省及省以下审批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计划4.8488万亩,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00.08%,是历年来执行计划最好的一年。五是统征管理确保了重点项目征地效率。除圆满完成了罗定高速公路、西部“双油”管道、嘉疏铁路等重点项目的统一征地外,还为兰青铁路二线、兰银输气管道和引洮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统征服务,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甘肃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着力开发整理土地,保障了全省建设用地的可持续供给。除年内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5.4866万亩,新增耕地4.74万亩,同时争取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公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个,开发整理总面积29.39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55万亩外,自2000年以来,先后共争取和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91个,新增耕地面积39.27万亩。其中,国家投资项目45个,安排开发整理总面积71.3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9.95万亩;省级安排项目146个,新增耕地面积9.32万亩。通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大增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3、努力争取建设资金,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是通过项目和市场两种途径,争取建设资金127.83亿元。一方面是争取项目资金。自从2000年以来,先后争取各种项目资金22.7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10.2亿元,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2.55亿元,国家计划安排三县区基本农田建设示范资金约10亿元。另一方面是争取市场资金。随着全省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通过市场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显化。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通过市场获得的累计土地总收益达105.08亿元,“十五”期间基本是每年来自土地的收益都以成倍的比例增长,尤其是2006年的土地收益达到了31.88亿元,是2001年土地收益2.95亿元的10.8倍。这些土地收益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建设步伐,带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维护权益方面
1、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一方面是在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区片综合价测算标准,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修改完善了《甘肃省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办法》和《甘肃省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办法》,规范了征地补偿制度和行为,省上建设项目征地补偿均实行了直通车方式,将补偿费用直接兑付到被征地农民手中,切实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积极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妥善调处了土地权属纠纷。先后受理群众信访近百件(次),较好地答复解决了有关问题。受理各类土地权属纠纷案件709件,已调处697件,调处率达98.3%。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起,罚没款1071万元。重点调处解决了榆中、静宁土地违法、安西南岔六工城项目区土地租种、兰州新华印刷厂武山分厂土地权属、敦煌丝绸之路大酒店项目用地纠纷等问题。
2、依法保护企业权益,支持了国企改革与发展。先后对甘肃银光公司、三毛厂、陈官营粮库、核工业四七一厂、铁道部第一勘察院、兰州热电厂、国营5722厂、长城电工及白银公司5户企业等13家改制企业涉及的2.39万亩国有土地资产依法进行了处置,资产额达4.73亿元。同时还对甘肃光学仪器公司、华光铝业公司、甘肃铝厂、兰州手扶拖拉机厂、兰飞公司、甘肃河西酒泉药业、祁连山制药厂等企业的土地进行了估价备案。保证了企业改组、改制任务的顺利完成,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3、依法保护国家权益,保障了社会和谐发展。在深入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加大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征缴力度,依法保护了涉及土地资源的国家权益。自2003年以来,全省征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98亿元,近乎每年以2倍的速度增长,2006年的征收总费用13531.71万元是2003年征收总费用1702.82万元的8倍。自2001年以来,全省征缴耕地开垦费2.2亿元,每年征缴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末期增幅更大, 2006年征缴总额6129.83万元是2001年征缴总额2357.77万元的2.6倍。
(四)服务社会方面
1、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制定实施了《甘肃省国土资源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和要求,促进了全省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及对田、水、林、路、村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三是重点支持贫困县的发展,结合扶贫县岷县的实际,制定了支持水电站建设、防治地质灾害、项目安排倾斜、解决贫困群众困难、加强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等十项具体措施,促进了扶贫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改进了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一是用制度保证服务效率。先后制定实施了首问责任制、挂牌督办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制度,对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行业用地大户,采取积极服务、主动上门、现场办公等方法,全力支持各类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用真诚优化服务质量。先后邀请部、省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代表视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检查指导工作,邀请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和监督,陪同省上领导到国家部委联络和协调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事宜,认真办理省人大、政协代表的提案、议案,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三是用信息提高服务水平。除连续5年编制发布《甘肃省国土资源公报》,按要求完成历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告,为省人大、政协“两会”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外,还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工作,年内查询6636次,累计查询65291次。按季度发布全省建设用地基本情况信息,在中国土地市场网启动发布土地公开出让信息。总之,在人员、设备、投入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改善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做到了建设用地审批总量、依法征缴归费数量和各项工作量都较以往翻了两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省土地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基层项目用地预审和报批不规范、建设供地和用地监管不规范、补偿安置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监督管理跟不上,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和刚性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省土地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007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为目标,以加强耕地保护为重点,以深化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土地管理执法监察为手段,以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为保证,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央和省上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2007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争取国家土地资源项目投资2亿元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2.3%以上;开发整理复垦土地1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4万亩以上;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3亿元以上;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率达到95%以上。
200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全面落实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建设用地保障
一要认真贯彻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适应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各项新的规定。二要认真执行《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三要认真执行土地规划计划。加强计划对农用地(耕地)转用规模、速度、结构的引导,增加民生用地,保证基础设施用地。四要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标准。五要规范经营性土地出让,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实施统一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增加土地收益。六要顺应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方式的改变,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二)加强土地管理执法监察, 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一是搞好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市、州和县、市的执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二是加强执法巡查,针对全省土地管理违法行为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春、秋两季,采取直接巡查和相互检查两种方式,对交通沿线、城镇郊区、各类经济开发(工业集中)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拉网式的动态巡查。三是加强案件查处,通过执法动态巡查、设立群众举报电话、畅通信访渠道等方式,及时梳理和掌握一批土地违法案件,按照分级办案的原则,分别由省、市、县依法立案查处。四是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会审听证、行政复议等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水平。
(三)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夯实业务工作基础
建立健全全省土地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在土地管理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工作,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切实加强土地变更调查和用地监管,重点对基本农田数量和建设情况进行核实,对违法用地的实际面积进行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全省耕地、基本农田和新增建设用地实际数量。配合省农普办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集中调查处理历史遗留的土地纠纷。加快土地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完成“金土工程”一期工程。
(四)继续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坚持“十个走在前”的要求,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支持和保证。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继续搞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会审、听证、过错追究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和工作人员“五条禁令”,形成良好的国土资源工作作风。着力完善、落实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尽快适应体制改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大对国土资源所建设的经费支持,扎实推进国土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08年土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