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9-10-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8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要求部署,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应对年初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3.8元,比上年增加394.88元,增幅达16.96%,增加额为历史新高,增幅为1998年以来最高;粮食总产量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达到888.50万吨,在连续5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年份;肉类总产量79.21万吨,比上年增长3.0%;牛奶产量36.55万吨,增长5.35%;绵羊毛产量2.47万吨,增长10.59%;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增长1.76%。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12.32万吨,药材产量46.56万吨,甜菜产量20.09万吨,油料产量53.54万吨,烤烟产量0.82万吨,蔬菜产量1082.29万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100户,其中龙头企业达到1618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758个;各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215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425.9万人次,劳务收入突破256.4亿元;全省首批2市12县100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如期完成了各项建设目标,并全部通过验收。
农业领域重点项目争取和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可研报告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可研报告先后获国家批准。全年累计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各类农业项目补助投资32.4亿元,是历年来争取中央投资最多的一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2007年度工程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90%以上,2008年工程正在抓紧实施,2009年度工程已开工建设;重点治理项目关键性控制工程—西营河专用输水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年内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工程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将于2009年初正式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于<?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8年12月22日实现了全部三台机组并网发电,工程已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工程累计完成隧洞掘进及一次支护33.18公里,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方案基本完成,各行业、各市县的水资源配置优化工作已全面开展。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2008年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一半左右,完成投资1272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牙塘水库于2008年12月23日正式移交临夏州管理,自此,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全面移交临夏州。
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9.38平方公里,解决了10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5万农村沼气用户,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1.4万公里,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21.6万千瓦。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力度继续增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补偿、防沙治沙等项目实施顺利,全省新增造林面积15.77万公顷。
2008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工资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发展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全省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200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根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要求,落实惠农政策,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着力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9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影响,立足“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和谐”的目标,研究国家在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抓好关系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争取和建设,重点加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引洮供水一期、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抓好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和引大入秦、南阳渠等项目的配套建设,确保项目效益的全面发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小型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500万亩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农田节水、防汛抗旱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三北”四期、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做好敦煌生态、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等项目实施,加强森林、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二)贯彻落实“六大行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是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今年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一是抓好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不断巩固和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促进特色产品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二是要抓好劳务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继续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年力争实现农民工技能培训33.1万人。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三是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加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把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县为单位整合扶贫专项、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基本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三)着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主的节约型农业技术,尤其要大面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重点推广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着力缓解资源型缺水和干旱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制约。二是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着力推进作物秸秆、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三是要着眼于建立循环农业体系,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相互融合和有机联系,努力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实效。四是积极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四)着力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和建设,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按照中央要求,在农村改革方面,今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7个试点县要按照林改《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着力抓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要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要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积极开展人影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加强抗旱防汛和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提高应急处置和抗灾防灾能力。要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五)围绕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工作,着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省上统一部署,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紧密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2年突破4000元的目标,把继续深入试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着力抓好新一轮“3市11县”试点工作,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以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为突破,以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抓手,实行分级负责、分层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抓好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培育新型农民和村庄整治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杨新民、霍子俊、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