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产业政策
  • 时间:2009-03-14
  • 点击:0
  • 来源:
    一、2005年产业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2005年,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年,全省坚持 “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原则,在推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支柱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的发展,初步遏制了这三个行业的盲目扩张势头,企业兼并重组、关闭破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的清理整顿成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2004年对电石、铁合金、焦炭三个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甘肃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巩固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成果规范其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各市州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建设项目的清理及核查工作进展顺利,核实了已建、在建、拟建、停产及关闭企业底数,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财税政策调节、加强环保设施治理等措施,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建设项目备案权限及环保设施验收权限上收、环保设施限期整改、依法淘汰等形式,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铁合金行业中,5000KVA以下矿热炉的生产能力仅占总生产能力的8.3%,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铁合金、焦炭行业准入检查认定工作有序进行,行业发展得到进一步规范
    铁合金及焦炭行业准入检查认定工作,是落实铁合金、焦炭《行业准入条件》,巩固行业清理整顿成果,规范行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对《行业准入条件》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各市州发展改革委组织铁合金及焦炭企业进行自查的基础上,由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环保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省级专家核查组,分期分批对铁合金等生产企业执行行业准入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促进了铁合金、焦炭等行业的规范发展。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蓝星硅材料有限公司、甘肃华藏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等三户企业已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批符合《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的公告。
    二、2006年全省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市场环境分析:从宏观经济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面临调整的要求,“十一五”开始国家将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经济增长的技术资源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生产,逐步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增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将改变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增加国内需求对产业增长的拉动力。从具体的产业政策看,200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及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对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也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这些政策的全面实施,使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同时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会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将继续加强运用产业政策手段,调整产业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
    从供给因素分析:农业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投资重点由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基础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方面,随着一部分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相继投产,有效供给进一步增强,更能有效接纳不断加速的东部产业转移;机械装备和电子通讯产业将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国家已经把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短期内甘肃省作为全国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不会有大的改变。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进一步增大;第三产业方面,整体看对经济发展贡献将进一步增大。在政策措施支持下,新型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和劳务经济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发展。
    从全省需求因素分析: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到扩大社会消费,把扩大农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是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显著特点。扩大内需将由主要依靠扩大投资需求向更多地依靠扩大消费需求转变,实现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向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6年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张掖电厂一期、中油兰州石化公司乙烯改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为投资持续增长增添了重要支撑力量。消费方面,消费结构升级正在演变,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已渐成时尚。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逐步回落,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住房、教育、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会逐步提高,但农村消费市场仍是制约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2006年全省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为此,我省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鼓励、限制、禁止”为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
    1、积极做好国家已颁布实施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贯彻落实工作。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产业政策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我省的贯彻实施意见,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按照国家已公布的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准入标准,进一步深化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合理引导高增长行业健康发展,依法做好三个行业中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淘汰工作。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草食畜牧业,使全省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突出抓好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三个薄弱环节,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2、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调整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做大做强石油钻采、风力发电、数控机床、真空设备、电工电器等设备制造,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发展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努力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钢铁、电解铝、铁合金、铜冶炼等坚持内需主导,着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加速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有发展前景的特色资源开发、新材料、生物制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依托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制造、研发和创新能力。
    3、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建设,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积极引导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建设省内高速公路网,加快发展铁路运输。
    4、以拓展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特色旅游、社区、文化、体育等消费性服务业建设。
    5、突出区域特色,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和城乡经济联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整合资源优势,将兰州经济区、河西走廊、陇东南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群;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强对全省产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
    1、加强调查研究。结合《产业实施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贯彻,重点加强对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运行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的研究,注重分析重点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苗头性的问题,把握发展趋势,提出应对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2、坚持区别对待,促进扶优汰劣。结合我省实际,在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坚持扶优与汰劣结合,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结合,兼并重组与关闭破产结合。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和布局。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框架内,对产业政策进行细化,重点支持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实施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建设项目。在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类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属于限制类产业、产品的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向符合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发展。
    3、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支持、财税政策调节,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严格执行环保、安全、技术、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引导市场投资方向,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