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年产业政策
  • 时间:2009-03-14
  • 点击:0
  • 来源:
    一、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达到2275亿元,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2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1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893.58亿元,增长10.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4.65:46.07:39.2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7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8和1.43个百分点。
    (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各地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草食畜、马铃薯、果品蔬菜、玉米制种、酿造原料、中药材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性、地方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2346万亩,比上年增加116.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出现了一批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发展到1130个,比上年增加27%。畜禽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8%。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
    (三)工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方面通过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了石化、有色冶金、机械、建材等优势支柱产业,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酒钢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和自备电厂项目、金川公司镍精炼节能降耗更新改造和20万吨铜电解工程、兰铝26万吨电解铝大型预焙槽建设为企业产品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我省实际,对电石、铁合金、焦炭、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清理整顿,依据市场准入条件和环保要求,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整改,淘汰了落后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重点行业的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电解铝自焙槽生产工艺已全部淘汰,预焙工艺中采用200KA以上大型预焙槽比例达到72%,新型甘法水泥占全省水泥产能的比重由2000年的6%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
    (四)服务业结构有了新的改善。2006年,服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69.58亿元,比上年增长7.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5.89亿元,增长10.2%,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7.51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35.89亿元,增长11.02%,一批交通、铁路、民航、通讯等重点建设项目改造完成,服务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2%;国内旅游收入75.19亿元,增长30.36%。国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播事业等都有新的进步。房地产业增加值70.80亿元,增长6.9%,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6%,增幅下降5.01个百分点。
    我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工工业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仍然偏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比较重。
    二、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2007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和调整提高石化、冶金有色、电力工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培育发展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医药工业,尽快形成新的优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我省的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改善和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用三至五年时间,基本实现结构合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布局特色化,使我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发挥区域优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比较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大力发展制造业。围绕优势资源发展加工工业,促进主导产业由资源输出型向资源加工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比较效益。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配送、运输仓储、专业市场、商务会展、教育培训、金融、保险、电讯等与二产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发展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发挥科研、教育和人才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促进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的形成,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四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发展能够发挥资源优势的农业、矿产资源等产业,对已经形成一定基础的能源、原材料、农业和部分轻工、机电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一)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产品结构
    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树立以标准培育品牌,以质量创建品牌,以名牌争夺市场的理念,着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企业提高持续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开发, 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品质提升,开发出一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支持现有潜力品牌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积极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支持企业加快产品的换代升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达到质量、环境等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贴近市场、适应市场,夯实品牌的质量支撑基础。强化知名品牌外向带动作用,探索品牌后续运作机制,拓展价值利用空间,全力拓展市场。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对名牌产品、商标等品牌的保护。
    (二)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企业结构
    以进入全国500强为目标,打破条块分割,集中力量在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能源电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等产(行)业形成一批以产权为纽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方面促进多个经济增长点的集合与扩张,迅速形成经济增长链,同时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减少过度竞争。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实施国家鼓励的重点项目,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项目,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脱颖而出,成长壮大。吸纳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我省企业改革重组,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形成国有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三)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技术结构
    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加大专利技术产业化生产和转化进程,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发挥我省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借助中央在甘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按照“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原则,相互兼并、收购或持有股份,支持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实体化经营,建立以智力为纽带的产学研新机制,把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科工贸一体的新型联合体。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增强技术扩张和产业辐射力。加大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支持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孵化进程,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除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外,鼓励非公有经济进入一般性竞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方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对非公有企业的信贷、技术、管理及咨询服务,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其快速成长。鼓励非公有企业开办电子、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企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逐步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着力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鼓励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通过互为市场、技术转让、嫁接改造、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参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
    (五)鼓励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现有的生产力布局,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观念,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用发展的眼光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及生产要素条件,通过比较成本、比较效益选择优势产业、战略产业和发展重点。在兰州、白银、定西建成不同的经济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电力、机械、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在陇东重点建设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的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基地,天水、陇南利用丰富的矿产、水电资源,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临夏、甘南利用特有的农牧资源,发展畜产品加工工业;河西地区通过深化区内矿产、农产品、风能、太阳能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建成育种、优质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城市中心区域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对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企业,加快搬迁改造步伐。鼓励新建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逐步形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六)合理引导资金投向,优化投资结构
    进一步规范国有投资主体的行为,积极推行资本金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多种形式的投资渠道。组织和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向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鼓励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限制发展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禁止发展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把各项资金重点使用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上来,有步骤、有目标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和避免新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降低产业发展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