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11年旅游工作
  • 时间:2012-06-13
  • 点击:0
  • 来源:

一、2010年旅游事业发展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10,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大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一)大力实施“三年翻番”计划,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2010年,全省旅游业发展指标又创新高。全省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291.4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26.47%;旅游总收入达到237.2亿元,比2009年增长23.05%。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已完成“三年翻番”计划的107%,旅游收入完成计划的103%“三年翻番”目标圆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8%,比“十五”末提高了2.56个百分点,全省旅游业人均收入提高到886元,比“十五”末净增了645元。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城乡居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等经济社会领域的贡献能力日益增强。

(二)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旅游开发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旅游业的发展继续坚持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景区接待能力为切入点,加大了重点景区的投入力度。争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和旅游发展基金等旅游专项资金共2.5亿元,组织实施了景泰石林等世行贷款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敦煌阳关、庆阳周祖陵、甘肃洮州卫城—冶力关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225座,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交通道路旅游指示牌、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牌、游客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全省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和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有3个重点旅游景区年接待人数已过百万人次,其中黄河三峡景区年接待游客108.8万人次、麦积山景区102万人次、崆峒山景区102.6万人次。同时,极力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旅游精品体系,形成了丝绸之路、黄河文明和大香格里拉三大特色旅游干线,陇东黄土风情红色之旅线和陇南生态旅游线,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旅游圈。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甘南草原和拉卜楞寺等6个景区被百万网民网上投票评选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

(三)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旅游管理服务迈上新台阶

积极开展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新版旅游饭店条例的学习宣传活动、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活动,全省饭店业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庆阳周祖陵、泾川王母宫、天水伏羲庙等12个景区创建为<?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4A级景区,麦积山景区创建为5A级景区强化旅游监管协调,坚持把旅游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旅游交通、旅游消防、旅游节庆活动、游乐设施设备及特殊旅游项目、旅游食品卫生为抓手,以防止发生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为目标,加大了对旅行社、景区、星级饭店、旅游车船、购物、餐饮、娱乐场所的安全检查,创造了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加大了基层旅游管理干部、旅游职业经营人员、旅游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举办了全省导游大赛和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表彰了一批岗位服务技能标兵。我省选手参加全国红色旅游导游员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组织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金奖1项,铜奖2项。

(四)大力推进市场营销创新,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新提升

有效整合各地资源和资金,集中选择主流媒体开展了旅游系列宣传报道活动,组织各市州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投放旅游宣传广告,发布专版、专栏、专题片、新闻稿件等,开展了旅游主题形象和宣传口号征集活动,使“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整体形象更加鲜明。举办了甘肃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和高端旅游发展论坛,开展了大型参展促销活动。针对重点客源地开展了“甘肃旅游”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宣传促销辐射到9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多个城市。组建成立了甘肃省旅游信息中心,开通了12301旅游公共服务热线,建成了甘肃旅游信息化交互平台,完成了“三网一库”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各新闻媒体和网民转载、报道、查询甘肃旅游业发展、了解甘肃旅游提供了信息来源。

(五)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业全面发展迈出新步伐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找准旅游业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发展方向,形成各行各业齐抓旅游、市州竞相发展旅游、全社会高度关注旅游的良好发展环境,启动了《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将该规划首次列入全省重点专项规划,使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权威性。编制完成了《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甘肃省“十二五”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舟曲县旅游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甘肃藏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规划》、《甘肃省红色旅游二期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与国家规划纲要、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规划及地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十二五”旅游规划体系。

虽然2010年全省旅游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受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省旅游事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秩序长期失范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依法治旅有待提升;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粗放经营比较普遍,市场集中度较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少,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少。

二、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起步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重视旅游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加重视承接产业转移,更加重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品名牌打造,更加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和国内外旅游市场培育,更加重视旅游市场监管和现场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大力加强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80亿元左右,分别比2010年增长20%以上

(一)加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启动实施工作

全面完成《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并提交省政府批准实施。按照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狠抓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做好永靖县太极湖景区、山丹县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景区、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等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积极做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的申报工作和二期规划项目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地旅游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争取签约一批有发展前途、能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旅游项目,培植旅游业发展的后劲。继续加强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加快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建立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

(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百万人旅游景区

立足建精品、创品牌,以做强实力、做精品牌、做大龙头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大型主题旅游景区,努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产品和景区。通过项目融资和招商引资等方式,支持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嘉峪关长城等景区创建年接待过百万人次景区。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服务体系,强化规范服务,积极开展其它重点景区创建大型主题旅游景区活动。

(三)继续抓好旅游质量和安全工作

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景区积极开展争创高等级景区活动,不断提高景区服务内涵、服务流程、服务标准规范,改善景区整体形象。按照“发展五星级、提升四星级、规范三星级”的思路,调动社会资金投资星级饭店建设,引进知名酒店品牌,提升星级饭店品牌化、集团化、特色化、专业化、低碳化水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发展乡村旅游,集中对度假村、农家乐的餐饮设施、住宿设施、基本接待设施、配套设施进行规范,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环境卫生、安全防范等保障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加快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打造品牌运输集团,提升运输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置、旅游保险等重点工作,重点抓好旅游黄金周、高峰时段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旅游安全。

(四)努力抓好旅游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

突出精品丝路,多彩甘肃品牌形象,继续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北京等主要客源地投放旅游形象广告。充分整合省内媒体资源,集中在甘肃电视台等影响力大的媒体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支持各市州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旅游形象宣传。积极参加各种海内外参展促销推广活动,继续加大自主促销力度。着力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在主要客源地依托旅行社、营销机构、协会等逐步构建甘肃旅游促销联盟网络。加大海外媒体、网络及地铁平台对甘肃旅游的宣传,租用海外服务器链接甘肃旅游外文版网页,开辟网上销售平台。积极协调开放国际口岸,开辟国际航线,增开国内航班,多开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举办好“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进一步搭建西北地区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展示推广我省旅游形象,不断提高我省旅游在西部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五)积极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编制《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人才建设规划》,细化《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旅游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落实好2011年相关任务。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着力建设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五支队伍。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送教上门、引智培训、境外培训、以赛代训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抓好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主要岗位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刘红军  宁晓黎  王万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