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0-05-17
- 点击:0
- 来源:
2009年,全省旅游业超额完成年初制定工作目标。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3393.7万人次,较去年增加903.1万人次,增长36.3%,旅游接待人数首次超过全省总人口数;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较去年增加55.3亿元,增长40.2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7%。旅游产业呈现出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2009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编制规划,培育项目,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全省编制出版了《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甘肃省藏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规划》、《陇东休闲消夏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纲要》。全年建设旅游项目368个,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企业自筹等方式吸纳投资总额84.2亿元,完成投资28.4亿元,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1090万元。组织实施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工程、祁连山彩虹峡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兰州八办及通渭榜罗镇2个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批复完成嘉峪关长城、肃南马蹄寺等项目初步设计,上报了敦煌阳关、庆阳周祖陵、洮州卫城—冶力关森林公园等一批规划项目。重点开展了旅游示范县开发项目、旅游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申遗项目的保护和环境整治等工程。着力实施了“221”品牌带动战略,初步完成了丝绸之路全景游与藏回风情草原风光游两大特色旅游干线建设,围绕兰州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旅游圈,重点开发了生态、乡村、休闲度假的旅游新产品。完成天水市伏羲庙、紫轩葡萄酒庄园、平凉市灵台县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等9家4A级旅游景区和阿克塞金沙湖、瓜州桥湾城等8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下放 2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权,创建2A级旅游景区8家。完成主要景区、公路休息站、加油站和主要城市城区的500个旅游厕所建设;完成旅游车辆配置任务,基本解决了旅游交通问题。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积极建立规范旅游服务市场。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狠抓全行业服务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初步实现了行政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完善法规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行《甘肃省国内旅游合同》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合同》示范文本,修订了《旅行社设立技术报告书》,制定了《甘肃省旅游星级饭店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实行网上行业监管重要事项通报制度。二是组织开展全省旅游质量监督和市场检查,治理整顿无证照经营行为、虚假旅游广告、旅行社超范围经营、旅行社门市部挂靠承包行为、“零负团费”等非法违规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退出力度。三是强化旅游监管协调,重点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加大对旅行社、旅游景区及相关场所的安全检查。四是帮助旅行社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开展生产自救,用好节能减排、技改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扩大宣传,有序推介,全面提升甘肃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促销形式,共组织76次参展宣传促销活动,17次宣传推介活动,到访5个国家、13座城市,加强了与国内、周边的联合协作,加深了与重点旅行商的交流合作。一是组织开展了“快乐老家—甘肃人游甘肃”主题促销活动,着力培育假日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消费热点。积极推行奖励旅游、旅游企业促销让利活动,累计发放旅游消费券7100多万元。二是策划组织“多彩甘肃”挺进沿海,远涉港台活动。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举行大型宣传推广活动,组织参加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国内旅交会、昆明国际旅交会等重要旅游展会。三是精心策划举办“甘肃旅游•香江行”旅游宣传活动,积极参加了香港、台北、日本大阪德国等国际旅游交易会。四是成功策划了丝绸之路旅游区域合作和甘南香巴拉文化与生态旅游高端论坛,邀请300多家国内旅行商和新闻媒体对我省进行了考察踩线。签订招商引资项目8项,总投资额4.36亿元,并与国内外10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五是与西北五省区签署了《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旅游市场开发的深度合作机制。
(四)公开信息,扩大培训,着力优化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以甘肃旅游信息交互平台和12301旅游热线咨询服务平台为支撑,初步建立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平台和旅游项目建设平台,旅游资讯网门户、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全景等系统平台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行,发布各类旅游信息2500余篇,上报中国旅游网信息900余篇,网站点击量突破百万次。12301旅游服务热线工程经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和相关数据测试,正式开通。继续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举办了11次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培训班,培训导游员、景区讲解员、饭店宾馆管理及服务人员1460多人次。
2009年全省旅游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省旅游产业仍处于夯实基础、转变思路、逐步培育的阶段,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受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影响,入境游大幅下滑;融资渠道窄、招商效果差,项目建设投入不足;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配套水平较差,产品缺乏竞争力;旅游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任务艰巨。
二、2010年全省旅游业主要任务
(一)抓规划编制,转变旅游产业发展观念。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研究编制《甘肃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及《甘肃省乡村旅游规划》、《甘肃省红色旅游规划》、《甘肃藏回地区旅游规划》、《陇东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和《甘肃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等,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确立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战略;积极探索项目开发的融资运作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重点策划,精心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加强跨省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编排跨区域产品,辐射带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抓建设力度,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实施“221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完善特色线路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努力打造百万人次游客的核心景区;重点做好敦煌月牙泉、永靖黄河三峡、甘南草原等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督导和推荐工作,积极打造“兰州-平凉-天水”三角区域及周边地区消夏休闲文化旅游圈;加强公路沿线休息站点和沿途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建设,全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坚持典型示范,认真做好旅游产业试点县建设工作,带动县域旅游事业发展。积极培育完善沙漠旅游、漂流、探险、滑雪、温泉等旅游新产品。
(三)抓宣传营销,扩大甘肃旅游品牌效应。围绕“中国世博旅游年”主题,精心组织“观世博,游丝路”活动,重点选择知名品牌媒体,集中投放甘肃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积极开展主要客源地推广活动,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省份旅游市场,在巩固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客源的基础上,加大在欧美及韩、俄、澳、新等区域市场宣传力度。组织策划各类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大型参展促销和重要节会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加大网上宣传报道工作,以12301旅游服务热线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咨询服务。
(四)抓区域合作,构筑旅游发展全新格局 。打破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建立区域一体化、主体多元化、经营细分化的新型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规模效益和布局效益。提升省内协作层次,完善省内丝绸之路长廊旅游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无障碍旅游。加强资源产品整合,推进不同层次、多种形式、跨地区,跨行业的协作联合;深化与周边省区合作,积极推动西北五省区旅游协作、川陕甘渝协作等区域协作,加强跨省区精品资源线路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积极组织参加联合推介活动,形成叠加优势。
(五)抓教育培训,提升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组织开展旅游人力资源调研,制定旅游人才规划,实施人才强旅政策;建立甘肃导游师资库和名导游人才库,提升导游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形象;加大与省内旅游院校的合作,建立省级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旅游发展研究基础,重点开设产品策划、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专项培训。加强与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突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酒店管理等专题培训;围绕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加快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并开展系列培训教材的修编工作,提高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宋琦 梁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