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7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0
  • 来源: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国企改革,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生产总值638.47亿元,增长12.01%。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106.19亿元,增长10.46%;一般预算收入33.14亿元,增长17.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8元,分别增长10.42%和6.82%。
    (一)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结构逐步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30.88亿元,增长16.6%。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中石油兰州分公司70万吨乙烯建成投产、兰州铝业26万吨电解铝及90万千瓦自备电厂、吉利轿车、20万吨甲醇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通过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持续改造升级以及对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清理整顿,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95亿元,增长29%;经济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增长10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94.78亿元,增长13.5%。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全市农村经济总体上平稳发展。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01.84万亩,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30万吨和163.9万吨。各类畜禽存栏总数达到322.03万只。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全市共确定国家和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90个,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市上确定6个小城镇、20个试点示范村,投资1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21亿元,增长14.88%。市属投资完成160.8亿元, 增长29.89%。列入计划的120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市级行政中心西迁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务院,张掖路步行街改造建成投入使用,西关什字等10个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已经铺开,兰州客运中心开工建设,南河道二期综合治理,城市东南北三大出口改造和榆中供水等项目积极推进。北滨河西路银沙段、世纪大道加快建设,和平、夏官营地区和西固石化城的开发建设全面起步,61个“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已有9个有形改造完成阶段性目标。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两次率队赴“珠三角”、苏、浙等地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举办“浙商论坛”等活动,成绩显著。全市引进到位资金72.5亿元,增长40.37%。其中,新签内联合同项目342项,到位资金66.9亿元,结转项目到位资金5.6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户,合同利用外资3834.39万美元。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88亿美元,其中出口5.8亿美元,分别增长10%和15.5%。
    (五)消费市场活跃,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2亿元,增长12.87%。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7%。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3.61%、9.1%、18.23%。。东部市场四期改造完成,瑞德摩尔大型商城加紧建设。
    (六)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全市纳入“393”攻坚战的242户企业中已有231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实施的百户企业资产重组中,33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了重组,引进资金40.1亿元,盘活存量资产44.3亿元;74户企业进行了内部重组,组建了新公司。已完成改制重组的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
    (七)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启动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全市34万人次的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的政策,完成了780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兰州五中、三十三中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73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部竣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共有参合农民81.74万人,参合率达85%。31所乡镇卫生院和50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进展顺利。城关区国家社区信息化示范项目竣工运行。兰州文化艺术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7万人次,劳务总收入8.25亿元。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万元产值能耗降低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和省规定指标之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7%,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7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以产业发展、新城区开发、新农村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抓好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交通能源建设方面,加快兰青复线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兰渝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绕城高速,重点抓好海石矿井改扩建工程、河口峡、柴家峡水电站、国电兰州公司、大唐西固公司2×300MW热点联产项目建设。工业方面,加快建设年产10万辆吉利轿车、黄河嘉酿50万吨啤酒项目、西北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涂料生产线搬迁项目,积极抓好榆中钢厂15万吨电焊条生产线、金川科技园镍及镍合金材生产线、兰铝年产26万吨电解铝及3×300MW自备电厂、金刚轮胎年产60万套全钢子午胎等重点项目。农业方面,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安全饮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无公害蔬菜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加强安宁新城区、和平东扩区、高新区和空港园路网建设,开工建设南山公路,加快世纪大道的建设进度,启动建设西关什字休闲广场、西固步行街。推进汽车南站、红门子公交枢纽建设,做好城市三大出入口道路扩建、环境整治及邓家花园、西关什字的综合整治。
坚持重大项目协调制度、市级领导督查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建设配套和资金落实各个环节工作。继续配合做好兰州铁路枢纽、集装箱中心站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南山公路、蓝星新材料基地和中铝20万吨铝板带箔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认真落实《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在继续抓好6个小城镇和2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新确定6个小城镇进行重点扶持,选择20个行政村作为试点示范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突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力争蔬菜产量达到163万吨,“订单农业”面积突破100万亩。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病险水库加固和大型灌区改造为重点,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抓好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型能源的推广。今年解决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搞好榆中北山和皋兰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地搬迁工作,推进榆中国扶县以工代赈工作。加快实施通乡公路建设,重点建设永登马家坪至秦川、榆中韦营至中连川、安宁至皋兰高山等6条通乡公路。
    (三)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三大领域为重点,突出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中医药及生物医药、能源电力、高技术七大产业。围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特色资源开发等国家重点专项,做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上报争取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步伐。着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开发区及产业聚集区发展。高新区在主园区完善创新体系、加速扩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彭家坪产业基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在重点项目落地和新型产业发展上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加大空港循环工业园、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园、盐场堡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紧紧围绕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服务型、加工型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确保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
    (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认真做好重点工业企业普查,对能耗排放摸底建档,制订节能降耗及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制度建设。推进西固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争取列入国家试点区。继续抓好黄河兰州段污染治理和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窑街和阿干镇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积极创造条件开工建设雁滩、西固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水平
   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东部商贸经济带、西部商贸经济圈建设。加快筹建青藏物流园区建设,把兰州建成拉萨、西宁在内陆地区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转基地。积极发展直营、特许加盟、网上购物、邮购快递等新型业态,重点培育苏宁、国美、家世界、安泰堂、方鑫、赛和、定远蔬菜交易批发中心等10户跨行业、跨地区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双进”等工程。鼓励对品牌、管理、创新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振兴“老字号”企业。
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的历史契机,积极争取国际金融、保险、旅游、贸易等服务业机构在兰开展业务,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商务会展活动,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六)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抓好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兰州市职业技术实训基地、城关职校、女子职校、皋兰职校建设和兰州三十三中、五中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成榆中、永登、西固、七里河乡镇卫生院改造。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兰州剧院改造等建设。抓好市体育中心、市体校改扩建、榆中亚高原女足训练基地等项目。继续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重点做好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建设项目、世行贷款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项目、明肃王陵、金天观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
    (七)关注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做好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再就业及“4050”人员安置工作。要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进一步强化劳务输转工作,全年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加强和改善就业服务,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全年培训各类人员2.5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社会福利事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兰州市社会保障服务大厦、大滩儿童福利院、第二殡仪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兰园少儿活动中心改造等项目。
    (八)全面推进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完成国企改革“393”攻坚计划,继续深化和完善“两个置换”,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系。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重点抓好卫生、文化体制改革。以举办2007年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新丝绸之路市长论坛为契机,促进对外开放,推动兰州出口加工区和青藏物流园区的建设。做好第十四届兰洽会的筹备工作,力争全年引进资金达到1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