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0
- 来源:
一、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积极化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抓项目成效显著,改革抓企业力度加大,经济增速处于多年来最好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提升,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较好的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市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措施,着力引导、发挥和保护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31亿元,增长16%;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增长8.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4亿元,增长15.4%,超预期目标3.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54元,增长13.6%,超预期目标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0元,增长7.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
(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继续向“两品一游”方向发展,预计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1.9%。洋葱、蔬菜、特色制种、花卉种植面积占70%,畜牧养殖规模增加,规模养殖户达到1338户、养殖小区达到8个,胚胎移殖、万头肉牛养殖等项目进展较好;城乡一体化、5万亩葡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三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7%,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4.4亿元,增长11.3%。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62.11亿元,增长16.8%。酒钢铁、钢、材产量全面突破5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元,不锈钢炼钢工程、宏晟电厂一期工程、嘉策铁路等“十五”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围绕大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和改造工业项目77个,建成项目新增产能:铁合金5万吨、球团矿40万吨、高活性生石灰25万吨、水泥熟料15万吨、精梳纱1万锭、硫化碱8000吨、棉籽油5100吨,新增产能为工业发展积蓄了强劲增势。汇丰公司金属加工产业园、紫轩酒业公司葡萄酒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完善了基础设施,引进聚集新项目26个,入驻企业达到88家,嘉北分区建成北环1路、2路及供电、绿化工程,加大了铁合金、电石、水泥等企业的改造力度,配套建设了环保除尘设施,基本达到了行业准入标准。
以旅游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14.1%。建成了石关峡文物旅游景区,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61.5万人次,增长11.8%;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完成2.6亿元,增长18.2%,旅游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需求稳步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亿元,增长19.2%。富强路市场改造、嘉华商业步行街、河西建材装饰城扩建等项目进展良好。
(三)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实施建设项目192个,建成120个,在建72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8亿元,增长19.2%。飞机场改造工程开工;新建城市道路7条,改造8条,建成主干道18.8公里,缓行道31.4公里;北干渠拓宽改造工程、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二期工程、城区供排水管网配套工程、垃圾收运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四○四厂生活基地、八○三电厂生活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城市新增绿地面积7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5%;经济适用住房建成交付使用,对昌盛、雍和、朝阳、兰新、佳苑小区和部分街巷进行了硬化美化,开展了住宅小区、违章建筑等5个专项整治活动,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
(四)招商引资形势较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建成招商引资项目48个,在建58个,引资到位5.3亿元,增长 40.8%。全市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66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上缴税金5692万元。
(五)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国家气象局同意在我市建设新一代气象雷达项目,气象塔已完成设计方案,雷达设备已招标采购;火车站站舍改造工程同兰州铁路局达成共识,正在编制初步设计;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嘉峪关区项目完成项目识别;四○四厂核承压设备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百万级电源点项目正在编制可研;风能电场达成合作协议,开始测风;国际物流园区完成项目规划;50万吨甲醇项目完成可研,纳入甘肃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加大了教育投入,完成了市一中综合楼、市逸夫学校扩建、师范附校扩建、绿化学校新校舍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2万平方米,可供2600多人就学,市一中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认证。嘉峪关体育馆、汽摩基地建成,综合体育馆、网球馆主体完工,承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和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要赛事。市医院住院部大楼、急救中心、传染病区等工程建成使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得到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22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七)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改制企业“回头看”,31户改制破产企业的1500多名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粮食系统完成了经营性企业改革重组任务,长城宾馆、建筑公司改制方案正在论证;铁路中小学完成社会化改革,四○四厂中小学移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以及小城镇发展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试点正在积极推进。
总体上看,2005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高位运行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地方经济总量小,产业链条短,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二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四是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两个高举”和“三抓”工作思路,围绕实现“两个20%”这个目标,促进“两个协调”,体现“三个突出”,实施资源、东进西出、科教兴市和人才战略,力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保经济增长20%,确保单位能耗降低4%,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确保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生产总值98亿元,增长20%。主要考虑是:第一,从需要看,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提前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完全必要的,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第二,从可能看,酒钢新建成项目的产能开始释放,地方工业也有一些新增因素;中核四○四厂、八○三电厂职工陆续搬迁我市,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第三,从制约发展因素看,钢铁主业受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综合以上因素,20%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符合实际。
——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增长16%。
——工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21%。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全社会旅游人数74万人次,增长20%;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3.12亿元,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增长12%。
——新增就业岗位42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4‰以内。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抓好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今年计划实施190个项目,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81个工业项目和45个旅游商贸服务业项目、8个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产业化项目、32个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24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项目。抓好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强化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确保计划安排项目如期建设,把项目建设和投资目标作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继续把大企业作为直接投资者,吸引大企业在嘉峪关多上项目;按照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和争取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实施一批新项目;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积极利用政策性融资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三是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好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三控制”。四是营造项目建设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五是集中力量抓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进度、人员“三落实”,争取更多项目早日实施;继续增加前期经费,保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二)着力推进工业强市主体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酒钢重点工程的投产和生产经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支持酒钢发展非钢产业,实现铁、钢、材三个600万吨、营业收入200亿元、利润10亿元的经营目标。突出发展地方工业,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按照“两个协调”的原则,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完善嘉北、嘉东、双泉分区基础设施,新开发建设武警支队以东、安远沟收费站以西312国道两侧基础设施,吸引聚集10个以上有规模的企业入园建设。全力支持紫轩酒业公司葡萄酒厂、汇丰公司金属加工产业项目建设,协调四○四厂核承压设备加工厂等四个产业转移项目在我市落户。围绕酒钢大力发展上游配套和下游深加工项目,上游配套方面重点支持投资商建设100万吨铁精矿、50万吨球团矿、60万吨钛精选矿厂,下游深加工方面重点建设2万吨不锈钢制品、2万吨低松驰预应力钢丝、钢结构产品开发等项目,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37.5%。搞好地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实施兴源公司1.5万吨红矾钠、大友企业公司高活性生石灰4号窑、鑫海公司1万锭细纱机改造等项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祁源化工公司6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项目、宏达公司50万吨冶金矿渣超细粉、恒顺公司1亿块粉煤灰烧结砖、选矿尾矿再选生产线等项目。推进不锈钢金属加工产业、煤电产业、化工产业、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食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推进旅游世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开工建设魏晋墓开发保护工程;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参与性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整体推销,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全力开通嘉峪关至旅游热点地区的航线、航班及嘉峪关至“七一”冰川的旅游专列、公路客运班车,解决游客进出问题;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人数,扩大旅游消费,促进商贸、餐饮、交通、会展、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提升商贸业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富强路市场改造、嘉华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建设,支持宏丰公司在四○四生活区建设大型超市,改造三镇“农家店”33户;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宏丰公司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嘉酒区域物流中心项目,推进嘉峪关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和保税仓库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加快发展房地产、社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增长21%。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和文殊镇小型灌区改造项目、城乡一体化路网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扩建峪泉镇、新城镇卫生院,建成三镇派出所、司法所和综治办业务用房;创新机制、政府引导、农民投资、典型引路,推进小康住宅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宏丰公司5万亩葡萄基地、25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及商品猪生产基地、8000头秦川牛育肥基地等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搞好农民转岗培训,输转农村劳动力3100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加值达到1.26亿元,增长10%。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着力打造城市品牌,重点抓好飞机场改造、火车站站舍改造、新一代气象雷达三大“窗口”工程建设。二是继续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新建南环路、大唐路、迎宾东路缓行道、四○四生活区道路,争取开工峪新公路。三是加快新市区开发建设,启动北京九派投资开发项目,实施新市区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工程、城区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四是继续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三期工程,抓好北干渠景观带建设,支持酒钢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实施城市立体图案绿化美化工程。五是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创新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减少城市维护成本。
(六)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加强对非公经济的产业引导,鼓励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旅游商贸服务业、围绕大企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加工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支持非公经济的产业升级。二是认真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扶持非公经济发展。三是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引进域外私人资本,启用市内民间投资,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再催生、兴办一批非公企业。四是引导非公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自主改革,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竞争力。非公经济增长20%,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
(七)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整合科技力量,着力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强基础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企业普教社会化改革工作,合理布局学校,新建四○四生活区中小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就业前技能培训、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组织实施外国政府贷款购置医疗设备项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建成综合体育馆、网球馆,承办好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和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加强公检司法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建成检察院办案和专业技术用房、看守所特监病区,改扩建市福利院。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大力推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众收入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八)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改革,着力培育发展地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稳步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管理体制,加大信用平台建设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加大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组农村合作银行的步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单位改革等试点进程;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的改革。
200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五城三高”,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积极化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抓项目成效显著,改革抓企业力度加大,经济增速处于多年来最好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提升,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较好的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市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措施,着力引导、发挥和保护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31亿元,增长16%;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4亿元,增长8.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4亿元,增长15.4%,超预期目标3.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54元,增长13.6%,超预期目标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0元,增长7.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
(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继续向“两品一游”方向发展,预计完成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1.9%。洋葱、蔬菜、特色制种、花卉种植面积占70%,畜牧养殖规模增加,规模养殖户达到1338户、养殖小区达到8个,胚胎移殖、万头肉牛养殖等项目进展较好;城乡一体化、5万亩葡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三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7%,非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4.4亿元,增长11.3%。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62.11亿元,增长16.8%。酒钢铁、钢、材产量全面突破5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元,不锈钢炼钢工程、宏晟电厂一期工程、嘉策铁路等“十五”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围绕大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和改造工业项目77个,建成项目新增产能:铁合金5万吨、球团矿40万吨、高活性生石灰25万吨、水泥熟料15万吨、精梳纱1万锭、硫化碱8000吨、棉籽油5100吨,新增产能为工业发展积蓄了强劲增势。汇丰公司金属加工产业园、紫轩酒业公司葡萄酒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完善了基础设施,引进聚集新项目26个,入驻企业达到88家,嘉北分区建成北环1路、2路及供电、绿化工程,加大了铁合金、电石、水泥等企业的改造力度,配套建设了环保除尘设施,基本达到了行业准入标准。
以旅游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14.1%。建成了石关峡文物旅游景区,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61.5万人次,增长11.8%;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完成2.6亿元,增长18.2%,旅游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需求稳步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7亿元,增长19.2%。富强路市场改造、嘉华商业步行街、河西建材装饰城扩建等项目进展良好。
(三)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实施建设项目192个,建成120个,在建72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8亿元,增长19.2%。飞机场改造工程开工;新建城市道路7条,改造8条,建成主干道18.8公里,缓行道31.4公里;北干渠拓宽改造工程、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二期工程、城区供排水管网配套工程、垃圾收运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四○四厂生活基地、八○三电厂生活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城市新增绿地面积7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5%;经济适用住房建成交付使用,对昌盛、雍和、朝阳、兰新、佳苑小区和部分街巷进行了硬化美化,开展了住宅小区、违章建筑等5个专项整治活动,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
(四)招商引资形势较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建成招商引资项目48个,在建58个,引资到位5.3亿元,增长 40.8%。全市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66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上缴税金5692万元。
(五)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国家气象局同意在我市建设新一代气象雷达项目,气象塔已完成设计方案,雷达设备已招标采购;火车站站舍改造工程同兰州铁路局达成共识,正在编制初步设计;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嘉峪关区项目完成项目识别;四○四厂核承压设备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百万级电源点项目正在编制可研;风能电场达成合作协议,开始测风;国际物流园区完成项目规划;50万吨甲醇项目完成可研,纳入甘肃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加大了教育投入,完成了市一中综合楼、市逸夫学校扩建、师范附校扩建、绿化学校新校舍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2万平方米,可供2600多人就学,市一中通过了省级示范性高中认证。嘉峪关体育馆、汽摩基地建成,综合体育馆、网球馆主体完工,承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和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要赛事。市医院住院部大楼、急救中心、传染病区等工程建成使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得到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228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七)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改制企业“回头看”,31户改制破产企业的1500多名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粮食系统完成了经营性企业改革重组任务,长城宾馆、建筑公司改制方案正在论证;铁路中小学完成社会化改革,四○四厂中小学移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以及小城镇发展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试点正在积极推进。
总体上看,2005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高位运行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地方经济总量小,产业链条短,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二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四是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两个高举”和“三抓”工作思路,围绕实现“两个20%”这个目标,促进“两个协调”,体现“三个突出”,实施资源、东进西出、科教兴市和人才战略,力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保经济增长20%,确保单位能耗降低4%,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确保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生产总值98亿元,增长20%。主要考虑是:第一,从需要看,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提前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完全必要的,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第二,从可能看,酒钢新建成项目的产能开始释放,地方工业也有一些新增因素;中核四○四厂、八○三电厂职工陆续搬迁我市,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第三,从制约发展因素看,钢铁主业受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综合以上因素,20%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符合实际。
——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增长16%。
——工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21%。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全社会旅游人数74万人次,增长20%;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3.12亿元,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增长12%。
——新增就业岗位42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4‰以内。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抓好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今年计划实施190个项目,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81个工业项目和45个旅游商贸服务业项目、8个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产业化项目、32个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24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项目。抓好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强化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确保计划安排项目如期建设,把项目建设和投资目标作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继续把大企业作为直接投资者,吸引大企业在嘉峪关多上项目;按照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和争取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实施一批新项目;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积极利用政策性融资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三是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好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三控制”。四是营造项目建设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五是集中力量抓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进度、人员“三落实”,争取更多项目早日实施;继续增加前期经费,保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二)着力推进工业强市主体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酒钢重点工程的投产和生产经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支持酒钢发展非钢产业,实现铁、钢、材三个600万吨、营业收入200亿元、利润10亿元的经营目标。突出发展地方工业,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按照“两个协调”的原则,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完善嘉北、嘉东、双泉分区基础设施,新开发建设武警支队以东、安远沟收费站以西312国道两侧基础设施,吸引聚集10个以上有规模的企业入园建设。全力支持紫轩酒业公司葡萄酒厂、汇丰公司金属加工产业项目建设,协调四○四厂核承压设备加工厂等四个产业转移项目在我市落户。围绕酒钢大力发展上游配套和下游深加工项目,上游配套方面重点支持投资商建设100万吨铁精矿、50万吨球团矿、60万吨钛精选矿厂,下游深加工方面重点建设2万吨不锈钢制品、2万吨低松驰预应力钢丝、钢结构产品开发等项目,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37.5%。搞好地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实施兴源公司1.5万吨红矾钠、大友企业公司高活性生石灰4号窑、鑫海公司1万锭细纱机改造等项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祁源化工公司6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项目、宏达公司50万吨冶金矿渣超细粉、恒顺公司1亿块粉煤灰烧结砖、选矿尾矿再选生产线等项目。推进不锈钢金属加工产业、煤电产业、化工产业、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食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推进旅游世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开工建设魏晋墓开发保护工程;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参与性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整体推销,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全力开通嘉峪关至旅游热点地区的航线、航班及嘉峪关至“七一”冰川的旅游专列、公路客运班车,解决游客进出问题;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增加旅游人数,扩大旅游消费,促进商贸、餐饮、交通、会展、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提升商贸业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富强路市场改造、嘉华商业步行街等项目建设,支持宏丰公司在四○四生活区建设大型超市,改造三镇“农家店”33户;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宏丰公司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嘉酒区域物流中心项目,推进嘉峪关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和保税仓库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加快发展房地产、社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增长21%。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和文殊镇小型灌区改造项目、城乡一体化路网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扩建峪泉镇、新城镇卫生院,建成三镇派出所、司法所和综治办业务用房;创新机制、政府引导、农民投资、典型引路,推进小康住宅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宏丰公司5万亩葡萄基地、25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及商品猪生产基地、8000头秦川牛育肥基地等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搞好农民转岗培训,输转农村劳动力3100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加值达到1.26亿元,增长10%。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着力打造城市品牌,重点抓好飞机场改造、火车站站舍改造、新一代气象雷达三大“窗口”工程建设。二是继续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新建南环路、大唐路、迎宾东路缓行道、四○四生活区道路,争取开工峪新公路。三是加快新市区开发建设,启动北京九派投资开发项目,实施新市区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工程、城区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四是继续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三期工程,抓好北干渠景观带建设,支持酒钢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实施城市立体图案绿化美化工程。五是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创新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减少城市维护成本。
(六)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加强对非公经济的产业引导,鼓励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旅游商贸服务业、围绕大企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加工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支持非公经济的产业升级。二是认真落实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扶持非公经济发展。三是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引进域外私人资本,启用市内民间投资,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再催生、兴办一批非公企业。四是引导非公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自主改革,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竞争力。非公经济增长20%,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
(七)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整合科技力量,着力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强基础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企业普教社会化改革工作,合理布局学校,新建四○四生活区中小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就业前技能培训、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组织实施外国政府贷款购置医疗设备项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建成综合体育馆、网球馆,承办好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和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加强公检司法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建成检察院办案和专业技术用房、看守所特监病区,改扩建市福利院。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大力推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众收入水平,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八)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改革,着力培育发展地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稳步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管理体制,加大信用平台建设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加大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组农村合作银行的步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单位改革等试点进程;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的改革。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