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9-03-15
- 点击:0
- 来源:
一、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 “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顺利完成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168亿元,完成计划的101.43%,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增速1.7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2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7.12%,增长15.94%;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47%,增长18.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43元,完成计划的102.2%,增长14.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5元,完成计划的100%,增长6.0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1亿元,完成计划的100%,增长1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5%。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目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努力克服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发展势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38.2亿元,比去年增长6%;粮食播种面积完成299万亩,粮食总产量51.83万吨。
区域性优势农业产业带初具规模。沿黄灌区以设施农业、立体种植为主体的高效农业产业带达到68.6万亩;景电、兴电沙漠边缘地带以牧草、洋芋、枸杞种植为主的复合生态农业带达到46万亩。
做大做强瓜菜、草畜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瓜菜产业完成瓜菜种植面积76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草畜产业完成人工种植牧草56万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00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等“六小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易地搬迁和扶贫开发如期进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完成,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2.88亿元,同比增长18.24 %。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20.67亿元,同比增长21.56 %;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37.75亿元,同比增长 12.86%;市及市以下完成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同比增长26.18%。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实现利润4.8亿元。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35个,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亿元,同比增长19%。
把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银光公司10万吨TDI扩产和中集华骏专用车辆等项目建成投产;10万吨氯碱项目、1万吨铜箔和200万平方米覆铜板加工项目建设顺利。
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年初申报的第一批经济转型重点项目中,白银公司铜业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改造项目,国家发改委已下达资金6250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6.23亿元,同比增长15.58%。全年共实施项目735 个,比上年增加48个。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国道109线白银城区过境段改造、白银市垃圾处理工程等已建成或投入使用;白银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白银市东市区供水老化管网改扩建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部分设施已经投入运营;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兰州至银川输气管道白银支线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减轻困难学生家庭负担1560万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达到22.46万人。投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433万元。
全市卫生项目建设总数达到44 项,总投入3633 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已达到全市农业人口的86.8%。
以院地、院企合作为平台,科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立了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四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工作站。
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全年预计净增加就业岗位18900个。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5074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00人,劳务收入达到9.75亿元。
(五)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银光公司、二十一冶公司、昆仑二七九厂等9户企业的破产已经终结。共落实财政和社保资金6895万元,用于安置困难企业职工。
利用外资工作取得突破。白银城市发展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国家发改委已批准8000万美元贷款,连同国内配套资金,总投资达到113652万元,目前PPTA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7个,签约资金103.66亿元,其中当年签约项目开工143个,当年签约项目竣工90个,完成投资18.2亿元。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但仍存在许多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去年持续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部分贫困山区群众生活较为困难。二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土地和信贷政策,土地优势弱化,项目融资和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度增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措施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实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尤为重要。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5%。
为了确保今年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需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施“112”粮食增产工程,完成地膜粮食种植100万亩,模式化种植100万亩,优良品种种植20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10万吨,增长8%。农业增加值达到23.4亿元,增长6%。
不断壮大瓜菜、草畜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增瓜菜种植面积2万亩,总面积达到78万亩。完成草畜品种更新面积5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发展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优质小杂粮面积稳定在70万亩,经济林果面积稳定在20万亩。
继续实施好靖会、兴电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农村安全人饮等项目。力争新增 “一池三改”模式沼气农户1万户。新建200个标准化农家店,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
继续推进试点示范建设。在原有试点基础上,新增试点乡镇3个、试点村15个。
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移民3100人。完成45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促进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力争全年输出劳动力3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亿元。
(二)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多元支柱产业发展
抓好中集华骏、西北矿冶院定坤钎具等一批续建项目。
抓好白银晋江皮革加工生产线、靖远70万吨焦化系列产品加工等一批新开工项目。
抓好高性能稀土贮氢合金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正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等一批高技术产业项目。
加快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改造、厂坝李家沟铅锌深部采矿工程改造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施工进度。
抓好黄河乌金峡水电站、靖远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等一批多元支柱产业项目。
抓好黑山峡水电梯级开发、大唐景泰电厂等一批前期项目。
继续加强项目管理与考核。市政府将与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各企业签订《白银市2007年项目建设责任书》,确保加快续建项目进度,努力争取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狠抓节能降耗工作。推广节能技术,重点抓好有色、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努力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的目标。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确保平定高速公路路基全线贯通,争取开工建设省道207线靖远至会宁段、白银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等项目;改造通乡公路158公里;新建改建乡村道路500公里。
建成白银市污水处理工程配套管网、靖远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景泰县条山镇道路和排水等工程;确保兰州-银川输气管道白银支线工程竣工。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加快白银市安全饮用水水源库(武川)工程、银光公司酸雾治理等建设工程的进度,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的目标。
继续做好 “两所一庭”项目建设,完成15所基层无房派出所和36所基层无房司法所建设项目。
(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各类劳动力3.3万人。继续做好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低保标准再提高10%。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筹集5200万元,改建、扩建农村校舍10万平方米,其中排除危房5万平方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市合作医疗覆盖非职工人群。完成13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1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力争长通集团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做好雁湖公司、甘宝公司和县区企业改制工作。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着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加快教科文卫、医疗等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