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0
  • 来源:
    一、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推进经济转型,培育多元产业,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结合白银实际,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着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全市经济实现了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提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6.54亿元,增长12.9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44%;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2.6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71亿元,增长17.08%,“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67%和17.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28元,增长9.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3元,增长6.75%,“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0.2%和5.9%。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物价涨幅的回落,社会消费不断扩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涨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亿元,增长12.5%,“十五”年均增长12.45%。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不断增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1.03亿元,增长6.02%。粮食产量达到52.82万吨,无公害及绿色产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围绕经济转型,加大了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工业重点建设项目11项,总投资27亿元。银光公司5万吨TDI扩建、白银公司干法氟化铝、在恩生物和恒生源生物农药等项目进展良好。全市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5.02亿元,增长16.29%。
    (三)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选准项目,多方争取,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规模的大背景下,全年共争取到国家及省上资金23630万元。加强银政合作、促进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7月份,召开了“白银市银企项目对接贷款签约会”,有32个项目与银行签订了协议,签约金额171.43亿元。同时,与中国建设银行白银分行签订了“代理国债项目金融服务管理协议”,努力为国债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抓住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9个,签约资金108亿元,实施项目113个,其中当年签约项目95个,开工率68%。
    健全项目工作激励机制,完善项目工作责任制,实行项目和投资的跟踪管理,保持了投资较快增长的势头。全年共实施项目68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19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96亿元,增长20.7%,“十五”年均增长28.31%。
去年初确定了由市级领导联系的58个重点建设项目,相关领导和责任部门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加强项目稽查力度,严格落实“四制”,先后对12个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进行了稽察。
    (四)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农村能源、安全饮水、退耕还林和靖会兴电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续建项目,已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兴修梯田5.1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30平方公里,完成各类造林面积29万亩,封山育林7.8万亩。白银至刘寨柯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G109线穿越白银中心城区段拓宽改造一期工程路基基本完工,黄河四龙至龙湾段航运工程已基本建成。靖远电厂三期工程和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完成国家立项核准并开工建设,330KV银西送变电工程主体已开工。白银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白银市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已建成试车,白银市供水配套管网工程、东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已基本建成。
    (五)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加财政支出,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20%。在全市范围内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551万元。争取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4129万元,安置移民5477人。将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坚持自发分散劳务输出和有组织大规模劳务输出同时推进,全年累计输出劳务20.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75亿元。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900人,其中再就业6560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的参保率均有较大提高。
    (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条件。筹措资金1560多万元,对25万多名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西区育才中学建成招生。争取资金,安排建设了市急救中心、传染病区项目,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全部投入使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基本建成,设备安装正在进行,安排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37所,部分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会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计划生育执行较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9‰。基本完成了102个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任务,市广电中心大楼开工建设。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白银市检察院业务技术楼已竣工。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发展活力有所增强。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支持中央、省属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列入计划的17户企业已有5户企业破产终结,银光公司、昆仑二七九厂等企业进入操作阶段。全面完成了二十一冶公司、铁路系统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移交。加快省上下划企业和市属企业改革。甘肃矿用化工厂、甘肃矿用电器厂改制后,新组建企业经营运转良好。市粮食总公司、市供销社直属企业、糖酒副食品公司等市属企业改制方案已经确定,正在组织实施,市属企业改制面达到85%。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转向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完成出口总额1亿美元,增长21.2%,“十五”年均增长18%。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的任务艰巨;非公经济比重过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项目融资渠道不畅,扩大投资规模难度加大;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加强薄弱环节的任务艰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各项改革滞后,体制机制障碍有待消除等等。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关键一年。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项目带动和开放开发战略,加大改革力度,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步伐,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为了确保今年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围绕三大园区、八大支柱产业和黄河经济带的发展,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建成黄河四龙至龙湾段航运工程、G109线穿越白银中心城区段拓宽改造一期工程,建设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会宁段。
    抓紧电网及送变电工程建设。实施好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开工建设75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完成330KV银西送变电工程、330KV东台变110KV送出工程。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兰州—银川输气管道工程白银支线工程和市政府统办1、2号楼,建成白银市东市区给水老化管网改造工程、东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城市供水配套管网工程、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平川区宝积镇排水及道路工程。
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绿色通道等生态工程,抓紧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改造、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完成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二)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抓住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财政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的历史机遇,多争取国家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基础。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和蔬菜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通乡公路和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乡镇综合文化设施和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等项目。
    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狠抓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使粮食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新增瓜菜种植面积2万亩,新增羊只饲养量30万只,加快1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7个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续建和新建10个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争取资金、整合资金,改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整村扶贫。实施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力争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做好农村劳动力输转过程中的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和权益保障工作。增加财政投入,有组织培训农民1万人,力争全年劳务输出达到20万人次。
    (三)着力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构筑多元支柱产业
    抓住国家和省上对工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给予更多的支持的政策机遇,整合资源,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积极培育发展八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培育壮大八大支柱产业,以院地、院企合作为平台,强化产学研工作,落实产学研项目,重点支持开发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和农产品保鲜储运加工技术,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开工建设银光公司10万吨TDI和氯碱等项目,加快实施白银公司铅锌系统改造和黄河乌金峡水电站项目,确保靖远电厂三期工程建成投产,继续推进靖远煤业公司、靖远县王家山煤矿安全改造工程。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加强高耗能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煤—电—冶联营,促进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白银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力争在矿山剥离物、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废旧金属、废水资源化和再利用上取得突破。
    按照园区功能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建设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园区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对已建成项目,搞好协调服务,促其尽快达产达标。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发展政策,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尽快成为产业聚集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增加高中数量。依托优质高中发展远程教育,挖掘优质高中潜力,扩大招生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成景泰县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争取白银市工业学校、平川区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加快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全面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做好市县级中医院、儿童福利院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确保市广播电视中心、靖远县文化馆、图书馆和景泰县文化馆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旅游业,重点抓好会宁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景泰黄河石林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筹建市体育中心。按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积极做好公安拘留所、法院法庭和乡镇“两所一庭”项目建设资金的争取工作。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强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以更大决心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抓紧长通集团、市医药公司、市物资公司等5户未改制企业的改制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确保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及市以下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推进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昆仑二七九厂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着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部署,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把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范围,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积极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加快教科文卫、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抓好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改革、改制,转换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参与国有企业产权重组,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在稳定传统出口产品规模的同时,积极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具有出口潜力的企业与国内重要口岸加强合作。
    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外资利用工作。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增加利用外资的规模。重点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甘肃省祁连雪淀粉公司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