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9-10-12
- 点击:0
- 来源:
一、经济发展稳步推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以来,相继发生的低温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使我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严峻考验。9月份以后,全球金融风暴逐步扩散蔓延,我市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受到严峻冲击和影响,造成外部需求减弱、工业增速回落、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努力化解突发矛盾,坚持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较好完成。全市经济呈现出农业健康发展、投资消费趋旺、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690个,新开工项目438个。全市2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4个,完成投资25.8亿元。续建项目14个,完成投资21.04亿元。大唐兴泉风电场一期、国投黄河乌金峡水电站、捡财塘风电场并网发电,白银区水川至四龙通乡公路竣工通车,全市完成新建改建乡村公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863公里。平定高速公路会宁段、省道207线靖远至会宁暨靖远黄河大桥、大唐景泰电厂一期、750千伏、330千伏平川输变电及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金沟环境综合治理、白银城市生活水源武川水库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顺利。
二、多元支柱产业发展良好,改革创新取得实效
八大支柱产业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08年八大支柱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113.7亿元,完成计划的106%,增长30.2%;完成投资69.7亿元,完成计划的123.9%,增长47.7%。其中: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完成投资9.8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完成增加值16.3亿元,完成投资12.6亿元;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完成增加值23.6亿元,完成投资2.4亿元;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23.1亿元,完成投资34.8亿元;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完成增加值2.5亿元,完成投资2.6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完成投资2.7亿元;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完成投资4.3亿元;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完成旅游收入1.3亿元,完成投资0.5亿元。
产业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北方三泰公司10万吨氯碱、白银鑫大公司5万吨电解锌、双赢公司26万吨磷复肥等项目建成投产。银光公司5万吨TDI、500吨聚碳酸酯中试、华惠集团6万吨麦芽生产线扩建、蒙牛集团养殖基地等项目实施顺利。西北永新公司5万吨有机溶剂、甘肃新汇康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开工建设。扎布耶锂业公司2万吨碳酸锂二期、甘藏银晨铬盐化工公司铬渣处理项目国补资金争取已落实。中集华骏专用车辆扩能改造完成项目准备。南京雨润150万头生猪屠宰和万头种猪养殖项目完成注册。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电池材料工业园和光伏发电规划编制已启动,煤化工产业链项目列入省规划重点备选项目。
企业改造创新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更新改造项目123项,完成投资14.8亿元。总投资3.93亿元的银光公司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抓紧实施,完成投资6500万元。总投资3.7亿元的白银公司三冶炼厂ISP工艺“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实现达产达标。总投资4.9亿元的白银公司精炼(酸雾治理)工程到位国家发改委补助资金5995万元。总投资6.22亿元的6个节能改造项目进展顺利。落实中央财政节能降耗奖励项目8个,资金6029万元。水泥、造纸、焦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进展,6户企业列入全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3户企业通过国家审核,争取奖励资金1100万元。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快,白银公司等5户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白银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化项目支撑,引导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发展有色、化工、能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能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区域物流基地。全市投入43.12亿元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白银公司精炼工程、银光公司10万吨TDI改造、北方三泰10万吨氯碱、12万吨PVC、稀土公司硫酸体系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同时,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一手抓淘汰落后,一手抓创新发展,指导服务产业发展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推进大唐景泰电厂、乌金峡水电站、大唐景泰风电场、国投捡财塘风电场、中科宇能兆瓦级风电叶片等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促进全市多元支柱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全年实施社会事业项目27项,总投资1.8亿元,完成投资1.3亿元,比上年增加3600 万元。争取国家和省上等各类资金976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278万元,省预算内基建资金1902万元,世行贷款2580万元。
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加强。继续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成市工业学校实训楼、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教学楼、会宁县职教中心教学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全年中职教育7500人,职普比率达到4:6。“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享受免学杂费、公用经费补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33.8万人,减免资金13435.05万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19所乡镇卫生院、12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新增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新农合”建设,全年参合农民125.05万人,参合率达到96.27%,高于全省93.2%的平均水平。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条件不断改善,建成靖远、平川等7所中心乡镇计生服务所。广播电视事业继续推进,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6.2%和91.1%,市广电中心已经交付使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开工建设了市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站。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775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7924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万人。全市新增就业26707人,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11139人,困难人员再就业4940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5.08万人,创劳务收入12.52亿元。
惠民实事全面落实。改扩建农村校舍16.65万平方米,其中消除危房9.85万平方米。实施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为1356名中职生落实资助金额2000万元。“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各类劳动力4.06万人,其中培训特困生0.6万人。建成乡镇文化站9所,新建农家书屋156个。下拨资金380万元,完成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1200户。全市农村70岁以上残疾老人每月生活补贴25元、发放资金91.6万元。红军会师光荣疗养基地主体工程完工。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4个县区、6个乡镇、34个行政村9638户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廉租住房9.01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5775户975万元,1889户贫困居民即将住上廉租房。新建改建乡村道路863公里。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物资总公司、市医药公司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投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全年工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方面备案项目55项。小城镇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按照省上《关于开展全省第二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了试点镇推荐、申报、考察工作,靖远县东湾镇和白银区四龙镇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另有5个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列入全省规划,争取平川区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80万元。
四、抗震救灾有序推进,恢复重建取得突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灾害,我市会宁县、靖远县受到波及,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农田水利设施、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农村居民住宅等损失较大。
地震发生后,我市组织人力、物力积极抗震救灾。对房屋全部倒塌和严重受损的特重灾民,每户建成2间共40平方米的住房,确保了灾民能够安全越冬。完成清理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对受损渠道、泵站、渠道建筑物加固维修。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重新选择管线,受损管道全部更换重新埋设。对多所中小学、卫生院进行重建建设。修复受损馆藏文物、维修加固文物库房和展室。对损坏比较严重的墙壁做局部拆除重新砌筑,并适当增设抗震柱,屋顶进行局部揭顶重新铺瓦处理。维修加固受损的县统办大楼办公房等多处办公大楼。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建方针,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大资金争取和项目整合力度,提高标准,加快灾后重建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努力提高灾后建设水平。
五、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发事业统筹发展
200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4.28亿元,增长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3954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94亿元,增长18.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8元,增长12%;农村人均纯收入2676元,增长15.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控制在年初计划指标之内。
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落实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市33.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4.4万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贴,秋季为3.7万名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杂费350万元。强化职业教育,建设实训基地7个。投入1.1亿多元,改造危房12.5万平方米。努力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全面落实了“三提一免”政策,全市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到96.27%,参合农民补助标准实现翻番。完成68所乡镇卫生院、100所村卫生室建设任务,为47所乡镇卫生院和50所村卫生室配备1129万元医疗设备。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取就业再就业资金7296万元,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4940人。培训创业人员450人。着力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6341户68271人,发放低保金7750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6445户166981人,发放保障资金7924万元。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研究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七大工程”,提高了市区土地征用标准和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工资标准,统筹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问题、妥善解决企业改制职工安置费用和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落实物价补贴政策,今年为城镇低保家庭发放临时物价补贴2930万元。积极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发放住房补贴920 万元,新建 4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解决了5900多户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特困群众住房问题。全力抓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后向灾区下拨困难群众临时生活补助3360万元、面粉1735吨;安排后续生活救助资金1320万元;4270户12580间重建民房主体完工,4891户14672间维修民房竣工;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1815万元。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各类奖励扶助资金1048万元,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82.89%。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成公安、城建、环保三网合一数字化平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开展了“事故隐患排查年活动”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年初与省政府签订的十四项总体控制指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正确把握资金投向,继续加大“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等方面资金的争取力度。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加快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三是重点解决交通运输“卡脖子”路段和优化能源结构。四是加大对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力度。五是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六是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抓紧编制能源、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七是作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和启动一批上述领域的重大工程,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张文 蔡景珂 周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