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10年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10-05-19
  • 点击:0
  • 来源: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转型这一主线,以“项目建设落实年”为载体,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克服连续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努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5.33亿元,同比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2.33亿元,增长15.4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28亿元,增长33.4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8.01亿元,增长0.7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92亿元,增长16.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2984元,增长1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27亿元,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1;城镇登记失业率4%;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7.6%。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农业生产面对特别严重的旱灾,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抗旱减灾措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31.87万亩,粮播面积达到340万亩,粮食总产量60.75万吨,其中,秋粮产量42.9万吨。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5.5 %。

    特色产业较快增长。全市瓜菜种植面积85万亩,总产量超过200万吨。优质小杂粮、马铃薯、农作物制种面积稳步扩大;示范推广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3012亩。草食畜牧业稳定发展,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累计达250个,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10.6万头、355万只、160万头,全市奶牛存栏1.5万头。申报绿色食品认证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8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龙头企业13家,总量达190家,加工能力达130万吨。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完成投资50127万元,实施景电一期、靖会、兴电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白银区工农渠泵站改造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兴修梯田11.5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6平方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15公里,实施“农网二期节余工程”和“农网完善工程”,农电“户表到户率”达到95%以上。完成各类造林8.85万亩,封山育林11.8万亩。实施易地搬迁897户、4273人。
新农村建设试点稳步推进。省级试点县建设全面铺开,市级试点村分区域扎实推进,整治改造村开局良好。落实扶贫专项资金0.6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4项,加大了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等工作。

    二、工业经济企稳向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为有效化解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关于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一企一策”涉及事项的通知》等8项政策措施,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3%;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2.79亿元,增长25.76%;市及市以下企业完成增加值24.55亿元,增长15.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6.88亿元,增长2.9%。

    白银有色集团与中信集团战略合作项目全面实施,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和贵金属综合利用工程开工建设,银光公司10万吨TDI技改扩建项目投产、12万吨PVC项目抓紧设备安装,大唐景泰电厂一期工程首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并网发电,国内首家回缩安全型注射器项目投产上市,甘肃渼洁生物科技公司枸杞深加工等项目顺利建设。

    技术创新不断推进。长通集团国际热核聚变装置用超导电缆绞缆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通过省级鉴定;甘肃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在产业园挂牌;甘肃矿用防爆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14个循环经济备选项目列入《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会同中国资源学会编制了《白银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争取中央财政节能奖励资金0.69亿元,17个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获得国家和省上投资补助。稀土公司循环硫化床锅炉热电联产节能、华鹭铝业电解铝碳素系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多元支柱产业稳步推进

    城市转型步伐加快。一是完成《白银市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方案》报批工作。《方案》经白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积极加强汇报衔接,省政府于7月21日批准印发了《方案》,县区和重点企业完成转型方案编制。二是完成转型目标任务分解。统筹兼顾,对照年度计划和转型目标,将转型工作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县区、部门和重点企业,靠实责任。三是完成《白银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初稿)。筛选上报了一批接续替代产业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初步确定将白银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白银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亚高原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项目纳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吸纳就业五年专项规划(2010—2015年)》,予以重点支持。四是完成《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建议。五是启动《白银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招标和协议签订。六是重点企业和白银、平川两区建立转型工作机构,理顺了工作机制。七是连续三年落实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省上配套支持资金3.59亿元,2009年落实1.58亿元。市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市文化馆、引大入银城市水源工程和西大沟治理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加紧建设。

    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坚持抓小增大,培育发展主体。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多元支柱产业完成投资92.9亿元,实现增加值122.46亿元,分别增长33%和14.3%。

    四、认真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投资任务超额完成

    认真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积极对接国家扩大内需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28亿元,增长33.47%。其中,中央、省属单位完成投资67.58亿元,增长41.55%;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80.7亿元,增长27.39%。全年实施项目817项,同比增加121项,其中新开工500项,同比增加58项。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筛选项目160项,其中,确保实施项目126项。已开工128项,完成投资98.05亿元。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29项,已开工22项,完成投资59.61亿元。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精炼工程、聚银公司年产5万吨TDI、乌金峡水电站等项目建成投运。白银中科宇能科技有限公司风电叶片二期扩建首批订单叶片出厂,稀土公司减排及综合利用、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白银甘藏银城铬盐化工公司铬渣项目、永宁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产业化、750千伏白银送变电工程、330千伏平川送变电工程、白银区鑫昊公司四龙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大坝滩综合开发、城市居民生活水源武川水库工程、文化广场、亚行贷款甘肃白银城市发展项目、白银市2009年廉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扩大内需项目顺利实施。自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我市共争取扩大内需项目200项(包括省属项目46项),争取资金7.54亿元。实施了农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类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11亿元。会宁县灾后重建项目16个受灾乡镇2775户民房重建和1412户维修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太平中学等11所中小学恢复重建及维修加固工程竣工,柴门等14所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完成投资10.82亿元,增长48.6%。白银扎布耶锂业公司资源开发二期工程实施顺利,新天际公司30万吨高频焊管、阳明化工5000吨纳米复合聚氨酯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西区开发区完成投资13.28亿元,增长34.65%。中集华骏扩建、郝氏碳纤维扩建等项目顺利实施,宏达铝业10万吨铝型材项目开工建设;平川中区经济开发区农畜产品加工、陶瓷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华顺陶瓷、特奥特番茄酱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项目管理力度加大。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建设进度、资金管理和招投标等环节,加大项目稽察力度。配合中央、省上扩大内需检查组对55个项目进行实地检查,对5个项目进行专项稽察;配合国家审计署驻兰特派办完成我市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全年稽察项目7项,发现问题15个,提出整改意见15条。

    五、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继续争取国家将长通集团列入全国政策性破产计划,积极支持已改制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中央省属企业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主动会同企业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支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成立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完成《白银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

    社会事业建设得到加强。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建立健全 “三位一体”的全民创业工作机制,城镇新增就业2824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01人,就业再就业培训人数(含创业培训人数)7130人。平川区职教中心综合教学楼竣工,西区高级中学、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和靖远县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市八中、市十一中教学楼即将收尾。白银区人民医院急救门诊综合楼、白银区纺织路和平川区宝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建成,市中医医院住院部、靖远县人民医院住院部、靖远县中医院综合业务楼、白银区四龙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银区村卫生室、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建成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12所。建成5所县城中心敬老院和靖远县北滩乡敬老院,完成投资3468万元,建筑面积53360平方米。市体育中心一期工程体育馆主体二层、体育场土建一层完成,市文化中心、市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站完成建设任务。

    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出资1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资金,培训各类劳动力4万多人,开发城镇就业岗位2.8万个。引大入银城市水源工程武川水库坝体基本建成,净水厂和管线铺设全面展开;解决了农村8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超计划1.5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83万户,超计划1.13万户。安排建设廉租住房5472套、27.36万平方米,已竣工252套、1.26万平方米;改造农村特困群众危房2.4万户。改扩建校舍16.12万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440个、农村乡镇“小超市”460个。招录1763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卫生院、乡村学校、城乡社区。大坝滩综合开发项目和金鱼公园二期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东市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完工。

    六、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走出去、请进来”,整合招商资源,通过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招商。成功举办白银市(深圳)同乡座谈会、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暨八大支柱产业投资项目(深圳)推介会和佛山陶瓷产业座谈招待会。选派10名干部赴南通市挂职锻炼,“零距离”学习借鉴当地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经验。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8项,签约资金148.21亿元。新开工项目160项,竣工项目126项,完成投资35.16亿元,完成计划的101.4%,较去年增加6.26亿元,增长21%。其中,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9.36亿元,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

    利用外资项目进展顺利。白银城市发展利用亚行贷款项目14个合同包中10个已获亚行批准并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40618.82万元。其中,白银城区道路网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5616.87万元;南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004.1万元;平川区道路网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4500万元;民悦集中供热项目,完成投资12280万元。目前已完成提款报账7082.25万元。世行贷款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七、“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积极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到2009年,全市“十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已接近“十一五”规划的预期总量目标,平均增速高于目标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5.52亿元,完成报告期总量目标的84.9%,年均增速为12%;工业增加值完成427.15亿元,完成报告期总量目标的93%,年均增速为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6.57亿元,完成报告期总量目标的99.1%,年均增速为2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3.16亿元,完成报告期总量目标的82.8%,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节能减排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强重大政策研究和争取工作。积极配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完成了白银调研的各项工作,对《关于促进甘肃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多次向省上和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政策上的最大支持。二是提前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建议和意见,提出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发展政策措施、兰白核心经济区发展、“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新能源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开发、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事业发展、青藏矿藏资源白银加工基地等11个重大研究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我们主要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融入中心,积极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二是突出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城市转型;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工业经济稳中有增;五是抢抓政策机遇,开展“棚户区改造攻坚年”活动;六是强化项目争取,确保投资任务全面完成;七是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八是切实改善民生,落实“10件惠民实事”;九是精心谋划,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宋永兵  何勇  阎晓天)